在我国的高原地区有一个著名湖泊,名叫滇池,它的形状像一片细长的叶子,在北端有一个海埂,这个海埂将滇池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侧叫内海,而南侧就是滇池的主体,也被称为外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金沙江的组成部分,面积宽广的滇池对昆明的气候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整个昆明市都是围绕着湖区建立的。尽管滇池的蓄水量极大,但它不能为昆明提供饮水资源,目前,昆明的饮水资源主要是以牛栏江、松花坝为主,滇池只能算是备用的,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因为滇池的水质太差了。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湖泊,滇池在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之后,变成了一个半封闭的湖泊,这使得湖内的污染物质不能循环出去,渐渐积累形成了内源污染。现在的滇池,不管是蓄水量还是水质都不能和过去相比,湖底的沉积物越来越多,整个湖盆变浅,水流速度也慢了下来,而这一切都和昆明市发展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滇池的水质还是相当优良的,附近的居民可以当作生活用水使用,湖中鱼虾成群,湖面上有大量的水生植物覆盖,整体就像是风景画卷那么美。

在70年代时,滇池的水质就开始下降了,但还是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可到了80年代,水质明显不行了,随着工业建设与人口增长,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被排放到了滇池里面,远远超出了滇池自身的净化能力。

这一时期的滇池出现了多项污染物质的超标,水质也被评为了最差等级,水体恶化之后,更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出现了,湖区里的蓝藻疯狂生长,让浓稠的湖水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湖面上还经常泛起白沫,当地光是清除蓝澡就用了大量人力、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当地政府想了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用鱼去净化水质,滇池里本身就有的高背鲫和金线鲃就可以起到效果。高背鲫鱼不是普通的鲫鱼,它们生长迅速,最大能长到6斤,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水里的藻体、腐殖质、营养碎屑,而这些就是水体杂质,让高背鲫把它们给吃了就能有提升水质的效果。金线鲃是一种浑身金黄的鱼类,它们的嘴部有两对鱼须,可以帮助进食有害藻类与植物碎片,因此,它们也能提升滇池的水质,对滇池的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两种鱼的数量有些少,没有形成有规模的鱼群,没办法对湖中大量的蓝藻起到明显效果,尤其是金线鲃,它还是国家保护动物,野外种群一直都在面临灭绝的风险。目前,改善滇池希望最大的鱼类反而是鲢鳙,昆明为了发展渔业,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引入了它们,后来又引入了秀丽白虾和太湖新银鱼,让当地的渔业发展变得热闹起来。

鲢鳙作为中上层鱼类,它们在进食时可以对藻类起到过滤的作用,并且它们的净水能力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它们的数量每增长1吨,就可以清除40吨的藻类,是公认的藻类杀手。只要往滇池里投放的数量足够多,那早晚都可以把蓝藻给清除掉。

除了使用鱼来提升水质以外,控制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很重要,不管是什么样的水域,只要有污水排放就不可能好起来,人为因素就是填池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把生物手段和排污管理一起使用,才能让滇池的水质真正变好,滇池的生态恢复才会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