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经过八年的皇帝生涯后,武则天秘密将庐陵王李显从房州带回洛阳。

九月份,李显再次被封为太子。

这一转折意味着什么?是武后对自己骨肉之亲的眷恋吗?十五年前,武则天罢黜了中宗,将其幽禁于房州,李显在那段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每当听到救援的消息时,都感到恐惧想要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却再度将他重新封为皇太子,这种行为并非仅仅由于“母子之情”所能解释,也不是什么“事过多久,天理自然定;事情过去,善心便生。”

影响太子继位的三派势力

作为一个一生追逐权力的成熟政治家,她的行动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武则天“废唐称周”,按理来说应该建立武氏政权。

当时“建立七庙,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护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继嗣为魏王,天官尚书三思为梁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都是为了确立武氏新政权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确定谁来继承皇位,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

当时,朝廷内存在三股主要政治势力,即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以宰相狄仁杰为代表的外朝唐室支持势力,以及以张易之、张昌宗为代表的内朝男宠势力。

这三股势力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武承嗣、武三思是武则天的内侄,在她篡唐称帝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掌握着朝政,享有至高权势。

因此,在武周政权建立后,“武承嗣自认为应该成为皇储,命凤阁舍人张嘉福请求百姓抗表陈请”,结果却遭到了强烈反对。

古人对此持有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会成为鬼,而鬼需要人祭祀,给予“血食”,否则鬼会饥饿不安。

古代人相信,只有亲生儿子或亲生孙子的祭祀才能得到充分供奉。例如,武则天如果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那么她就有资格以先妣的身份,在李家的太庙享受祭祀。

但是,如果让武家的内侄继承皇位,那么武则天作为皇帝的姑妈就不能进入武家的太庙了。这样一来,她在去世后可能就无法得到足够的祭祀,成为战鬼的风险将会增加。

尽管武则天有勇气成为女皇帝,但她仍不得不考虑自己去世后能否得到充分的祭祀这类重大问题。

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她在废除唐朝建立周朝时,将现任皇帝李旦降为“皇明”,“迁徙至东宫,享有与皇太子相当的礼仪”。尽管李旦享有与皇太子相当的礼仪,但他并不是正式的皇位继承人。虽然名义上有继承的意味,但实际上他住进了只有皇太子才能居住的东宫,这表明他仍然保留了候补皇太子的地位。

然而,如果皇位传给了她的儿子,那么必然会导致李唐王朝的复辟,这将意味着武则天努力建立的周朝将会毁于一旦。

另一方面,如果坚持保留周朝,就必须将皇位传给武家的侄子。然而,这样做将意味着她作为姑姑或姑奶奶将失去享受宗庙祭祀的权利。因此,武则天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使她备受困扰。

虽然武则天听从了李昭德的建议,放弃了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想法,但李武两党之间的争斗并没有就此结束。

为何不立太子李旦,而立庐陵王李显?

自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以后,政治形势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保皇嗣派的领袖,如狄仁杰、姚崇、王及善等相继担任了重要职位。

其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继薛怀义之后,成为武则天新的宠臣,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则逐渐失去了权势,只能依附于张昌宗兄弟。而当时的狄仁杰已经年逾六旬,仍然备受重用。

狄仁杰再次被召回朝廷任职时,武则天对他说道:

“你在汝南表现出良好的政绩,但也有人诽谤你。你是否想知道他们的身份?”狄仁杰回答道:“臣不愿知晓。请陛下无需告知。若臣有过,臣愿接受惩罚。若臣无罪,陛下必能明察,这样,臣就心满意足了。”

狄仁杰作为宰相,在庐陵王李显的复位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对中宗的复位起了重要作用。

神功元年(697年),太平公主向武则天推荐了“年少、容貌俊美、擅长音律”的张昌宗。随后,张昌宗又把他的兄长张易之引入宫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易之和张昌宗深受武后宠爱,常常打扮得华丽而华丽,敷抹着朱砂,穿着锦缎。张昌宗先后升至散骑常待之职,而张易之则成为司尉少卿。

武三思、武承嗣、宗楚客、宗晋卿等一众贵族重臣都聚集在张氏兄弟的门前,争相效仿侍奉,称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同时,吉顼与张易之、张昌宗都在控鹤监中供职。吉顼聪明机智,深受武后信任。圣历二年(697年),他被提升为天官侍郎,并担任凤阁鸾台平章事。

一天,吉顼发现控鹤府中只有张氏兄弟,便召唤他们过来,郑重地说道:

“你们兄弟得到了如此宠爱,但并非凭借才德获得,朝中有不少人私下里嫉妒你们。如果没有为天下立下大功,一旦出了什么事,你们将如何自保?我为你们担忧。”

吉顼的话正中张氏兄弟的心事,他们感到慌乱,急切地向吉顼求教。

吉顼从容不迫地说道:

“天下士人都对唐朝怀念已久!现在庐陵王被迫流放,相王被囚禁。皇上年事已高,大业需要有所寄托,武姓诸王并不受欢迎,你们何不劝说皇上立庐陵王,以安抚百姓之心?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灾难,又能长期保持富贵。”

张易之和张昌宗听了吉顼的建议,深表感谢。

从此以后,每当有机会,张易之和张昌宗就会劝说皇帝召回庐陵王。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李昭德还是狄仁杰,他们虽然都坚决反对废除皇嗣李旦而立庐陵王李显,主张传位给儿子,也都劝说武后召回庐陵王李显,但并没有提出废除皇嗣李旦而立庐陵王李显的建议。

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考异中所述:

在这一时期,睿宗被立为皇嗣。如果狄仁杰建议以庐陵王为继承人,这就等同于劝说太后废黜皇嗣,这一说法显然不太可信。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提议召回庐陵王,是因为庐陵王与太后有着母子之亲,被软禁在房陵,劝说召回他可能是为了加强李氏一方,抑制诸武一方。

因为太后信任武家,迫害了李氏一族,甚至连她自己的儿子庐陵王也被废黜流放房陵,所以狄仁杰劝说召回庐陵王,是为了加强李氏一族的势力,抑制诸武一族的势力。

可见,狄仁杰等人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诸武家族谋求皇位继承权,以确保武后将皇位传给皇嗣李旦。他们劝说武后召回庐陵王,只是为了加强李氏一方的势力,抑制诸武一方的势力。

然而,直到张易之、张昌宗等内朝势力参与皇位继承权之争之后,才最终促成了废黜皇嗣李旦的事实。

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虽然也主张皇位传给皇子而非皇侄,反对皇侄继位,但他们的目的与狄仁杰等人完全不同。因此,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废黜皇嗣李旦,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建议。

因此,司马光认为:

张易之、张昌宗等人并非为唐朝社稷着想,而是图谋个人利益。如果依然立皇嗣为太子,那么他们将得不到什么好处!因此,他们劝说太后立庐陵王为太子,太后就答应了。因此,想召回庐陵王的是狄仁杰,想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则是张易之、张昌宗等人。

突厥送给太子的功劳

太子终于登基,然而女皇的心中并未平静下来。她深知事情尚未结束,可能还隐藏着潜在的危机。她担心,儿子不会放过侄子,李家与武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由于两家的利益根本对立,如果立李为太子,那么武家可能会受到威胁。她担心李显可能会采取对付李氏宗室的手段,将诸武一族全部诛杀,使朝廷再次陷入血腥恐怖之中。她绝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发生。

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辛与磨难,女皇终于登上了皇位。她不愿看到她辛苦建立的一切被储位之争毁于一旦。

她决心寻找一个完善的方案,在她离开人世之前,制止可能发生的血腥厮杀,让儿子和侄子消除过往的恩怨,共同维护天下安宁。

女皇认为,必须让太子建立自己的功业,以展示国力,也能让她的武氏亲属安心守法。正当她思虑之时,突厥发起了进攻。女皇立即命令李显出任河北道元帅,率领军队平定突厥之乱。

突厥在九月间发动了进攻。起因是一场和亲之事。突厥派使者请求和亲,女皇决定派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去突厥,娶突厥可汗默啜的女儿为妃,并派豹韬大将军阎知微、右武卫郎将杨齐庄等人护送大量金帛。

然而,当武延秀到达突厥后,默啜却对阎知微说:“我原本想让我的女儿嫁给李氏,怎么用武氏的儿子来对付?他难道是天子的儿子吗?我突厥世世代代受李氏恩惠,听说李氏尽被诛灭,只有两个儿子在,我将派兵辅立!”于是,他囚禁了武延秀,封阎知微为南面可汗,并派兵进攻静难、平狄、清夷等军。

突厥势力大振,进犯了妫、檀等州。之前跟随阎知微入突厥的人都被赐予了三品或五品宫服。女皇得知后,予以剥夺。

默啜向朝廷致书,抱怨说:“你们送给我们的谷种都是蒸过的,种在地里不发芽;你们给我们的金银器都是极差的,并非真品;绸绢也是非常坏的;我封你们的使者三、五品官职,你们都予以剥夺,这是欺人太甚;武氏小姓和我们门不当,户不对,想冒充李氏之子和我联姻,这是欺骗,我决计起兵,攻打你们的河北!”

女皇对突厥的无理举动感到愤怒,于是派遣武重规、沙吒忠义、张仁愿等人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突厥,同时以阎敬容率领十五万军队为后援。

然而,大军遭遇到了强大的抵抗。突厥先攻下了定州,屠杀了刺史孙彦高及数千吏民,随后又围困了赵州。赵州长史唐般若率领城中守军奋勇抵抗,但最终被突厥俘获,赵州刺史高睿和他的妻子秦氏也被俘虏。

默啜威胁道,投降可以得官,否则立即斩首!高睿夫妇选择了沉默,最终被默啜灭族,赵州也落入了突厥之手。

面对边州的陷落和战局的不利,女皇感到十分焦虑。于是,她决定派遣太子李显出征。她相信,虽然太子不擅长军事,但他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可以削弱敌军的士气。

此外,如果太子能够获胜,也能够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储位,让其他人难以觊觎。这就是女皇的打算。

太子李显果然像一面旗帜,大大提振了军队的士气。百姓听闻太子担任元帅,纷纷前来应募,不多时,兵员就超过了五万。女皇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宋元爽为长史,崔献为司马,吉顼为监军使,共同指挥作战。

然而,太子李显并未亲自率军出征,只是名义上担任了元帅之职,实际上由狄仁杰代为掌管军务。女皇亲自为他们送行,表示对军队的关心和支持。

突厥的默啜在赵州、定州等地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大量牲畜、财宝以及人口被带往突厥。

当狄仁杰率领十万大军抵达时,突厥已经逃回了漠北,狄仁杰无法追击。他奉命安抚河北地区,命令部下不得骚扰百姓,河北地区得以恢复平静。

尽管李显未亲自参与战斗,但他被任命为元帅的事实在朝野间产生了影响。这有利于巩固太子的地位。武三思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不敢轻易与太子对抗。

这样,女皇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武则天弥合武李两姓矛盾的措施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女皇采取了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赐太子以武姓。

这一举动确实颇为不同寻常。毕竟,太子作为亲生儿子、未来的继承者,竟然被改姓。

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两点:

首先,女皇虽然立李显为太子,但她并不愿意让自己的政权仍以李氏为姓,仿效恢复李唐王朝的旧局。

她期望的是一个武氏政权,一个由武氏女皇主持的天下。因此,让李显改姓,是为了强调,他继承的不是太宗、高宗留下的事业,而是武氏女皇的事业。

其次,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弥合李、武两家之间仇怨的一种手段,旨在使儿子和侄子融为一体,形成紧密的联合。

太子李显作为李家的后裔,成为了武家的继承人,这样一来,武、李两派之间就不再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再进行储位之争。武氏和李氏两派势力便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然而,女皇对局势仍然感到不安。她知道,一旦太子登基,李唐宗室势必夺权,必然会对诸武展开大规模的清洗,使得武家子侄难以幸免于难。

为了确保帝业长治久安,女皇不得不深思熟虑,寻找新的解决之道。

一天,她召集了武氏侄儿、李氏儿女,首先向他们述说了开创事业的艰难和巩固国家的重要性,然后让他们在庙堂上共同祭拜天地,焚香叩拜,共同宣誓。

宣誓词是女皇亲自起草的,内容涉及彼此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帝业等方面。

宣誓仪式庄严肃穆,香烟缭绕,司仪高声领诵,宫娥、内侍及禁军士兵都在庙堂门口严防死守。女皇端坐在祖宗牌位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侄儿、儿女们齐声宣誓的场景。

她审视着每个人的神情,如同一个严格的见证人,倾听着他们的誓言。

宣誓结束后,女皇命令每人轮流上前献香三拜,表示对祖宗的恭敬和对誓言的承诺。然后,她让他们退至两旁,站立在座位前,献香叩拜,并郑重告诫,今日之誓,天地为证,若有背弃,必受天地惩罚。

随后,女皇领着众人离开庙堂,前往史馆。史馆内展示着一件铁券,上面刻有刚才宣誓的内容。

女皇要求每个人仔细阅读,然后由史官小心保管,作为历史的见证。所有程序完成后,女皇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晚,她兴奋地喝了几杯酒,安然入睡,并梦见侄儿和儿子们同乘一舟,在江中畅游,舟上摆放着刻有誓言的铁券。这个梦让她心情愉悦,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景象让女皇联想到了“同舟共济”这古老谚语,心里倍感欣慰。

吉顼的预言

好运连连而至。

不久后,女皇喜获一剂“长生之药”,服用后,感觉身心舒畅。奇怪的是,她的眉毛突然变得又浓又长,呈现出八字形状,让她误以为自己返老还童,可长生不老。于是,她决定改元为“久视”(700年),寓意着永远坚守帝位。

这样一来,她感到更加安心了,因为只要她能长期统治国家,掌握大权,无论是儿子还是侄子都不会发生争斗。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权威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然而,在久视元年的第一个月份里,她又开始感到担忧。

这次是因为吉顼的一番话引起的。

事情是这样的:吉顼和武懿宗因争功而闹矛盾,彼此攻击。吉顼身材魁梧,口才了得,而武懿宗则矮小难看,不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