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14日傍晚7点左右,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手拎着花雕酒出现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门口,特意登门为他祝贺八十大寿。

他叫熊瑾玎,在党内被称为“王牌特工”,看见手拎花雕的总理他不禁潸然泪下。

熊老接过花雕酒,抽泣着表示感谢:“总理,谢谢您的关心!”

周总理笑着回应:“您年纪大了,喝花雕酒好一些,身体最重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还带来了一封信作贺礼,信中写道:“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两位同志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熊老到底为革命作出了什么贡献,能得到周总理如此的信任?

熊老和周总理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让连自己的生日都顾不上过的周总理,能特意为他祝寿?

叹我已辞欢乐地,祝君常保斗争身

熊瑾玎虽然名气不大,职位不高,但他不仅能让周总理亲自登门贺寿。

毛主席、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都会尊称一声“熊老板”,称他的太太朱端绶为“老板娘”,也有人称熊老为“红色管家”,如此礼遇,恐怕在党内也能算是独一份了。

事实上,周总理不止一次拜访这位老同志、老战友。

1973年,在熊瑾玎87岁高龄时,住院病危到不能说话,周总理听说后心急如焚,立刻指示让自己的医生前去会诊。

彼时的周总理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也做了大大小小几次手术,但他还是拖着病重的身体亲自去医院探望。

他拉着熊老的手,看向曾经的“老板娘”朱端绶:“熊老没留给我什么话吗?”

“叹我已辞欢乐地,祝君常保斗争身”,是熊老弥留之际写在小纸条上,托夫人转交给周总理的,期盼着他的老战友能够永葆健康身体。

可不幸的是,1973年1月24日,熊老逝世,享年87岁,周总理得知噩耗后,又转托邓颖超前去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瑾玎这一生,可以说一直在和钱打交道,他把挣钱当使命,用钱打仗,但也正是钱的考验,更突出了他能力出众、为人敦厚、人品高洁。

能力出众,把挣钱当使命

在熊瑾玎成了老板之后,彼时年轻的周恩来是熊瑾玎的顶头上司。

1928年,组织安排熊瑾玎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党中央分配他担任中央机关的会计,负责筹集和管理经费,建立中央政治局开会办公的秘密地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党中央交给的重任,熊瑾玎凭借经验、多方奔走寻找,终于在上海四马路云南路口的天蟾舞台后面找到了一所两层楼房,作为我们党中央联络的秘密地点。

为掩人耳目,熊瑾玎挂起了“福兴商号”的招牌,荣升“老板”。

“福兴商号”不仅能筹措经费,它更可以掩护假扮成客人进出的中央领导,可当年已经有四十多岁商号老板身边无妻无儿,很容易引起怀疑。

为了帮助“熊老板”营造一个真正的生活环境,也为了更好地掩护他,周恩来又调来一个“老板娘”。

她比“老板”整整小了22岁,私下里大家都叫她“朱妹妹”,也许连熊瑾玎也没想到,只有19岁的朱端绶会成了他真正的老板娘。

对于那段尘封的往事,“老板娘”朱端绶在自传中提到,福兴商号对外是布装,楼下经营生意,楼上就是党中央办公和开会的地方,楼上楼下加起来共三间房。

他们虽对外是夫妻,对内是同志,但实际上,两人在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中,情谊日增。

这一切细微的变化都落入他们的直接上级周恩来的眼中,率先帮两个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周恩来不失幽默地表示,虽然他年龄大,但革命的心可是年轻的,并且也称赞两人般配,如果可以成为真的夫妻,一定会对党的事业帮助很大。

关于这一段,朱端绶在自传中也有记载,他感觉到老板对他的一往情深,此时又有身为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推波助澜,也因为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3个月,她看到和了解到的熊瑾玎,是那样的品德高尚、人品贵重,她被这样成熟稳重的“老板”深深吸引。

所以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1928年中秋节,两人摆了一桌喜宴,开启了一段美满姻缘,留下了一段佳话。

从此后,这间开在上海弄堂里的“福兴布庄”门口,经常出现老板娘抱着孩子在门外玩耍(中央领导会议中),她的孩子也会在适当的时间(中央领导会议结束后),哭一哭闹一闹,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熊瑾玎的悉心筹谋下,三年多时间内党中央机关的财务和开会的安全均得到保障。

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可怕

熊瑾玎和朱端绶虽没有上前线杀敌,正面面对战争,但是他们革命的环境真的和前线一样凶险,甚至更加残酷。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党中央机关被迫搬迁,熊瑾玎也短暂地离开上海工作。

次年回到当时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和妻子一同入住中央交通机关,继续秘密开展工作。

由于叛徒的出卖,1933年4月8日,熊瑾玎不幸被法国巡捕房的特务抓捕。

熊瑾玎被捕后,当时只有25岁的朱端绶想尽各种办法营救,找知名律师帮忙打官司,甚至找到了宋庆龄。

朱端绶来到监狱探望丈夫,没想到在候审室门口,叛徒徐锡根指认她是共产党,也被关押了。

只有二十多岁的朱端绶沉着冷静,她一面谎称自己是熊瑾玎的表妹,一面叮嘱探视的律师转移材料。

夫妻双双身陷囹圄,特别是熊瑾玎更是面临死刑的指控。

在狱中,熊瑾玎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未曾泄露半点机密。

最终在宋庆龄等人的营救下,朱端绶被监禁了8个月后无罪释放,熊瑾玎也被从死刑改判了8年徒刑。

在受了4年多的牢狱之苦后,1937年9月,熊瑾玎被保释出狱。

一千多天的精神和肉体折磨,没有击垮熊瑾玎夫妇的斗志,他们互相看着双方饱经沧桑的脸庞,没时间儿女情长,熊瑾玎第一时间联系组织,要求重新战斗。

1938年1月,熊瑾玎临危受命,开启了他为党的宣传工作,《新华日报》总经理一职,在当时熊瑾玎再合适不过了。

国民政府虽然允许出版《新华日报》,实际在操作上却是千方百计封锁阻挠。

报社的同事们评价熊瑾玎,“报社可以少了任何人,唯独不能缺了他。”

《新华日报》创办之初,从工具器械采购到募集资金,再到报社的发行经营,大事小事都需要熊瑾玎亲力亲为。

熊瑾玎运作后日报的订户迅速升至5万份,与《大公报》并驾齐驱,再到压倒国民党的《扫荡报》和《中央日报》,连报童都故意以“新华扫荡中央”———这一“三报并叫”的方式,隐喻共产党的报纸扫荡了国民党的大报。

甚至当时流传一个说法,蒋介石每天上班前都要看《新华日报》,从不看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许他清楚自己的报纸谎话连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熊瑾玎经营的《新华日报》受欢迎程度。

随着《新华日报》越办越好,真正达到了周恩来提出的要求“编得好、印得清、发得早”

对党绝对忠诚,过手千万财,绝不占分毫

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期间,熊瑾玎经手的钱款可以说不计其数,可他家里却一贫如洗。他们的三女儿出生,几个月大的时候,受寒患了肺炎,熊瑾玎夫妇心急如焚,连夜抱去医院,可医生开口就要十块大洋。

十块大洋对于“红色管家”来说也是拿得出的,但那都是党的经费,不能动,夫妻二人只好抱着高烧的孩子回到报社,可怜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瑾玎夫妇先后生过5个孩子,5个孩子都是在做地下斗争时生的,由于当时的工作环境紧张、条件艰苦,所有小孩生下来,朱端绶几乎都没有奶水喂养他们。

他们基本都是寄养在姨妈家的,其中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最大的女儿在31岁死于心脏病,最后陪在熊瑾玎夫妇身边的只有他们的二女儿熊畅苏。

在熊老80大寿的寿宴上,周总理也曾提起了这些往事,这时候的他们仿佛不再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家,他们只是垂垂暮年的老者,思念在那个特殊年代下不幸早夭的孩子们。

抗战胜利,我们的革命理想终于实现,新中国诞生了。

建国后,熊瑾玎担任起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 ,从事福利工作直至年高体衰才休息。

熊瑾玎夫妇作为党内的高级干部,以他们的资历和贡献,行政级别自然不低,但他们夫妻二人几乎没有存款。

战争年代,熊瑾玎夫妇竭尽全力为党筹措经费,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建国后,他们每月领完工资,留在最基本的生活费,所有剩下的钱都被他们包成一个个小纸包,寄回家乡,资助有望成才的贫困学生。

不仅如此,熊老还会亲手为他们制作小卡片,写上语重心长的话,鼓励他们埋头苦干,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只有拥有这样高尚品德的人,才配得上周总理那句“最值得信赖”。

入党虽坎坷,信念却不变

讲了这么多熊瑾玎的贡献,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追求真理的路上,因为一句话、一个观点,被很多人误解。

1886年,熊瑾玎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中医世家,10岁入私塾,接受过传统的旧式教育,青年时期又入徐特立等人开办的师范速成班,新思想在他年轻的血脉中扎根。

1918年,熊瑾玎加入新民学会,不仅和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的务实思想,为革命初期党内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熊瑾玎与当时许多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人家冲冲杀杀、横刀跃马,而他则以其务实的态度创办经济实体,为革命积蓄更多经费。

熊瑾玎说:“我觉得要做事,就要有钱。”

因认识上的分歧熊瑾玎没有加入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但由于他稳重的办事风格在组织中常常分担筹款事宜。

1921年夏,毛泽东、何叔衡从长沙乘船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便是由熊瑾玎筹措旅费,他硬是从经商的结余中挤出了2万大洋给毛泽东。

北伐战争中,他担任长沙县财产保管处处长,受托向工会和农民协会提供活动经费。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活动经费主要靠共产国际拨给。

中共中央虽然从国际上得到一些经济支援,却远不能满足国内斗争的需要,供应渠道还常遭阻断。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熊瑾玎虽未上阵杀敌,手刃敌寇,但他做的事情是我们革命前行的基石。

1924年到1927年,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但在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为了心中的革命理想,熊瑾玎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结语:

“王牌特工”熊瑾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坎坷和辉煌,他和敬爱的周总理一样,把他的全部光和热献给了党和人民,他无愧于周总理的信任和器重。

感谢我们无数的先烈,“求真理、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红旗下幸福的日子,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永远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