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物理与科学学者诺阿·史密斯,发布了一篇关于中俄联合对抗美国联盟前景的深入分析文章。史密斯以他的严密数据支持,对可能的军事对抗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和制造业视角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史密斯提出了对传统军事分析的挑战。他指出,尽管西方军队在经验和训练上可能占有优势,但这些因素并不能直接决定两大阵营之间冲突的结果。他认为,在对抗同等规模的对手时,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战时经济的弹性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特别是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庞大的生产基础给予了其在持久战中的独特优势。史密斯分析,如果中俄与美国阵营发生冲突,美国虽然在初始军事力量上占优,但这种优势将难以维持。除非美国能迅速转换其和平时期的生产能力以支持长期军事需求,否则面临的将是战略上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中俄联盟在数字上显得相对孤立。与他们结盟的国家,如伊朗和朝鲜,尽管具有战略价值,但在全球冲突中的实际影响力有限。相比之下,美国不仅团结了西方国家,还包括了技术先进的日本和韩国。这种广泛的联盟给美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军事优势。

然而,诺阿·史密斯在其分析中指出,印度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虽有潜在的工业生产能力,实际上在全球制造业舞台上的表现并不足以对中美俄的力量平衡产生决定性影响。印度的GDP总量和制造业产出虽庞大,但相比于美国和中国,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史密斯进一步探讨了在现代战争中,经济产值的真实军事转换能力。他指出,不是所有GDP都能转化为战争中的有效资源。在和平时期,虽然旅游和奢侈品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在战争爆发时,这些产业的价值几乎为零。他借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例子说明,北方能够持续生产战略物资如蒸汽机和火车,而南方则在这方面几乎一筹莫展。

史密斯的分析强调了在现代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一个国家能否迅速将和平时期的经济实力转换为军事生产能力。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经济实力在国际军事战略中的角色。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中国已无疑占据了顶尖位置。被誉为“全球工厂”的中国,其制造业总产值甚至超越了多个西方工业强国的总和。此外,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中不仅是领跑者,还几乎形成了垄断,尤其是在稀土元素的提炼和供应方面。

尽管西方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他们在大规模的提炼技术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全球大多数稀土加工业务都集中在中国,这使得在任何潜在冲突中,西方国家在建立自己的提炼能力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中国并不是孤军奋战。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赋予了其更强的战略地位。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上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为两国提供了战时的重要物资支持。即便建设跨国能源输送管道的成本高昂,这对于中俄联盟来说也非不可行。

诺阿·史密斯在分析中提到,这种中俄的合作模式,可能会为美国及其盟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竞争性甚至可能超越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他指出,虽然俄罗斯在全球舞台上可能仅被视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能源站”,但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却在多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苏联时期从未实现的。

中国的制造业不仅数量庞大,更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是苏联未曾拥有过的。因此,通过这种中俄资源与技术的结合,史密斯预见了一个可能的新军事经济联盟,其实力足以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力量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