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先学习,而读书则是学习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回顾那些在商场、职场中成就卓越的人物,他们几乎都拥有较高的学历。

然而,学习确实是一件辛苦而枯燥的事情,对于孩子和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能够考入高等学府、名牌大学的学生属于少数。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乡下长大的孩子,能够取得高学历更是少见。

主要原因在于条件有限,他们往往早早地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然而,有一个村子却成为了一个例外。这个村子位于湖南省,被称为一个学霸村。村里曾经走出26名博士,128名硕士,659名大学生。他们中有些人的名字很耳熟,这是哪个村子呢?

秧田村,一个坐落在湘江河畔的小村庄,外表普普通通,田地里种满了绿色的蔬菜,与其他村庄没有太大区别。然而,这个村庄却以盛产学霸而闻名。不到5000人的村庄竟然有800多名大学生,其中包括26名博士、170多名硕士和659名本科生。在这里,一家满门博士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秧田村坐落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方,成为当地居民心目中的风水宝地。整个村庄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间,错落有致的大小村庄犹如龙的脊背延伸。西边的一座山峰形似笔架,被视为村庄的“文昌位”,象征着上上大吉。而村口濒临的捞刀河,则暗含着源源不断地培育人才的寓意。

秧田村的风水布局被认为是天时地利的完美结合。这种独特的地理形态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也激发了人们对风水奥秘的深入思考。

秧田村的“龙脉”说法只是乡间流传的玄学说辞,不能当真。这个村庄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的学子,更多地要归功于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

走进秧田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氛围的地方。在这里,建筑不仅是农舍,更是知识的殿堂。最引人瞩目的是一面被称为“博士墙”的墙壁,上面挂满了26位博士的照片。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留学于哈佛等世界著名学府,也有不少是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北大、南开的毕业生。

据说,“博士墙”是当地村干部提议修建的,旨在记录这些博士们的求学经历,同时也激励着村里的孩子们。村民们纷纷捐款修建,“博士墙”很快便矗立在村中心。这面墙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骄傲,也是他们追求知识、奋发向上的象征。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村民们对知识的崇敬与渴望。

墙上的两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和“勤耕重教,耕读传承”鼓舞着村民们。他们希望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传承着勤劳重教的家风。

早在清朝时期,村里就有人重视教育。高中举人彭子铨为了解决孩子们没有学习场所的问题,变卖家产建立了文光书院。几百年过去了,书院依旧传承着教育之火。

勤耕重教是秧田村的传统。几十年前,村民们就提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学”的口号,村里的孩子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坚持上学。他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即使再忙碌也要抽出时间学习。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让秧田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秧田村的发展离不开屈婷这位村里的骄子。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她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责任,但她并没有被困境所击倒,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在村里简陋的学堂里,屈婷用她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超越了自己的环境。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她都不曾停歇,用心学习,不断进步。

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她奋斗的见证。但屈婷并没有就此满足,她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为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

她的成功激励了村里的人们,激发了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学习离开了村庄,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这些成功者成立了“教学基金会”,每年为村子捐款,奖励考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高考后,“教学基金会”和村里的干部忙着清点考上大学的名单,挨家挨户发放奖金,这已成为村里的传统。

成为企业家的孩子们也出资修缮古井古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读书的好处,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如今,不仅是秧田村,附近几个村落也受到了秧田村的影响,开始重视教育,将培养下一代作为首要任务。这种变化促使更多人才涌现。

在秧田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信仰。几百年来,这个小村庄传承着一种特殊的民风和家风,深深地烙印在每个村民的心中。

这里的大人们并没有被那些“读书无用论”所蒙蔽,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信念和坚定,塑造了秧田村在教育上的辉煌成就。有着八分之一的村民是大学生,这在一个小村庄里是何等令人瞩目的成就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