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常陷入“虎妈式”与“放养式”之间的两难抉择:前者担心过度干预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后者则担忧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

事实上,教育方式的选择并非仅取决于父母的主观意愿,其背后深层的驱动力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学历、经济收入。换句话说,从孩子出生起,家庭的教育方式就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

根据以上原理,耶鲁大学与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著作《爱,金钱和孩子》中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分为“密集型”、“放任型”、“专断型”、“权威型”,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接下来让我们对号入座。

教育方式的分类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商业模式的分类,将教育方式分为“父爱式”与“母爱式”两种。

如同苹果公司的“我负责创新,你负责体验”的产品哲学——

父爱式的“密集型”育儿模式强调父母以自身判断为孩子设定道路,主动施加影响;

而母爱式的“放任型”育儿模式则注重顺应孩子的兴趣与需求,为孩子提供支持而非强加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pexels

“放任型”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如孩子在聚餐时突然想回家,他们会直接道歉并满足孩子,营造平等、幸福的家庭氛围。

相比之下,“密集型”父母坚信孩子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因此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束,如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采取“专断型”或“权威型”育儿策略——

“专断型”父母通过制定规则强制孩子服从;

“权威型”父母则通过思想引导和问题讨论等方式,温和地影响孩子,使他们自愿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社会背景决定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选择并非孤立于社会历史背景之外。上世纪70年代,全球普遍盛行“专断”型教育,其根源在于当时经济水平低下、职业流动性差,多数人子承父业,父母需直接传递知识与技能,并确保子女遵循既定规则,以避免脱离掌控后面临的风险。

随着社会变革,新兴行业涌现,职业流动性增强,父母的技能不再适用于新一代,“专断型”教育逐渐失势,“权威型”教育因其能更好地适应个体化、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求而渐成主流。

图源 | pexels

从经济学视角看,教育方式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投资决策,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即教育投资的收益率。

影响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因素包括:

1、父母的条件

高学历、高收入且拥有充足闲暇时间的父母,往往在教育上投入更多,更倾向于采用投入较大的“权威型”教育。

反之,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忙于生计的父母,要么采取“专断型”教育直接命令孩子,要么采取“放任型”教育对孩子疏于管教。

2、教育系统的特性

各国教育系统各异。如北欧国家,学校间质量差异小,学生竞争压力不大,正常学习即可获取所需资源,家长无需额外投入,因而普遍选择投入较小的“放任型”教育。

而中国、美国等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竞争激烈,家长倾向于采用投入大、回报也大的“权威型”教育,以提升孩子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

3、社会经济差距

社会经济差距越大,教育质量对个体未来收入的影响越显著,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意愿相应增强。

在经济差距较小的社会,无论贫富,孩子未来的收入差距不大,家长对教育投入的动力相对不足。

4、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大意味着教育能够带来阶层跃升的可能性,家长因此更愿意投资教育。如古代中国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故中国父母倾向于“权威型”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pexels

而在工业革命前的西方,社会阶层固化,教育难以打破身份界限,“放任型”教育更为普遍。

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流动性增强,“权威型”教育一度盛行,直至国家发展至高度富裕阶段,“放任型”教育再度流行。

教育方式的权衡与融合

面对“专断型”、“权威型”与“放任型”教育方式,我们应认识到它们各有优劣,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专断型”教育虽有助于孩子快速习得规则,但易导致思维僵化,不利于应对社会变迁。

“权威型”教育能有效灌输有益理念,如追求高等教育和勤奋精神,但过度强调实用学科可能压抑孩子的潜在天赋。

“放任型”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易受不良诱惑影响,且在高度竞争环境中适应困难。

因此,选择教育方式时,家长应结合自身情况与社会环境,灵活运用不同教育模式,既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可采用“权威型”教育),也要尊重和支持孩子发掘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可采用“放任型”教育)。

图源 | pexels

关键在于把握适度原则,既要避免过度干预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又要确保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约束,使孩子在享受成长过程的同时,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中国父母倾向于采用“权威型”教育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背景与经济学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方式的选择应基于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考量,兼顾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激发,同时顺应儿童成长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家长在教育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策略,以适应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为未来的人生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美科教及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往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