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大奖赛与国手们的追梦二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泥头车

2024-04-26

返回专栏首页

作者:泥头车

原创投稿

评论:

五盏红灯熄灭,灯灭比赛开始

2024年4月21日,星期天。阔别已久的F1中国大奖赛,在现场数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与人浪起伏中结束。

马克斯·维斯塔潘(Max Verstappen)又一次在被戏称为“F1片尾曲”的荷兰国歌中,捧起了象征着胜利的环形奖杯。而取得第二名与“当日最佳车手”称号的兰多·诺里斯(Lando Norris),则延续了他“获得最多领奖台,却没有夺冠”车手的记录。毋庸置疑,他们是这个周末的胜利者,值得粉丝们的掌声与喝彩。

不过,此刻全场的喧嚣并不独属于他们。在围场的另一侧,那个头盔上画着上海地铁线路图的周冠宇,正在和看台上、草地上、围场外,以及屏幕前的所有中国观众,共同享受着等待了二十年的圆梦时刻——二十年了,我们终于在自己的主场,迎来了第一位自己的正式车手。

所以,我想和大家聊聊F1这项运动的故事,上海大奖赛的故事,还有中国车手们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冠宇以冲刺赛第9,正赛第14名的成绩在主场完赛

2004年,第一届中国大奖赛开办的时候,“车王”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的王朝还如日中天,法拉利也没有变成车迷们口中“迟早药丸”的“马拉内罗马戏团”。

当巴里切罗(Rubens Gonçalves Barrichello)的红色战车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这片土地上同样有着千千万万追逐着疾速的车迷。

2004年,首届中国大奖赛的发车瞬间,车王舒马赫在维修区起步

次年,朝代更迭。当时的“天才少年”费尔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从舒马赫手中夺走了年度车手总冠军的奖杯,而他所属的雷诺车队也在上海加冕为王。而又一年后,舒马赫将自己F1车手人生的最后一次胜利留在了中国——从此,一个时代彻底结束。

诞生之初的上海站,就见证了太多的波澜与兴衰。

2006年中国大奖赛,舒马赫最后一次捧起冠军奖杯

不过,对彼时的车迷来说,车队的王朝更迭,车手市场的来来往往,终究也不过是眼前变幻的匆匆过客,原因也很简单——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我第一次看NBA,就是为了看姚明和易建联,熬夜看西甲只是因为武磊去了西班牙人,关注国际象棋,也只是因为丁立人杀进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不管是哪一项运动,观众们都需要找到一个由乡音的纽带维系起来,能够无条件寄托支持的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F1这项运动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

单座方程式赛车是一项非常烧钱,且高度商业化的运动,它需求的不仅是车手本身的强悍实力和殷实家底,还需要整个国家的强大汽车工业基础和成熟的赛车文化,来帮助赛事的运作与变现。

如今的10支车队,除了规模最小的哈斯之外,都将总部设在欧洲

也正因如此,这项运动的主导权长期被欧洲人把持,其他国家的车手想要向上攀爬,就只能远渡重洋,在语言不通的陌生土地上客场作战。

1997年之后,再没出过一个“非欧洲”的F1车手冠军

而F1世界锦标赛,就是单座方程式赛车这项运动无可争议的顶点。如果说,一个足球国家队的选手是百万里挑一,那F1选手则是亿中选一——在同一时间,全世界最多只存在20名现役F1选手。

可以说,成为F1车手,就是全世界每一位赛车手的终极梦想。

只不过,对当时连卡丁车场都没有几座的国内而言,出一个单座方程式车手都已经是难于登天,更不用说登上代表着人类赛车最高水平的F1世界锦标赛了。

好在,再高的山峰,也总有人去攀登。马青骅,正是这些勇士们的其中之一,也是彼时距离F1世界锦标赛最近的人。

在当时的国内,马青骅绝对是一等一的天才。1997年,10岁的马青骅第一次参加卡丁车比赛,就在全国级别的比赛中拿到了冠军。三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全国青少年卡丁车锦标赛的亚军,并在两个赛季的征战后问鼎全国。

在F1上海大奖赛初次开办的2004年,马青骅在亚洲康巴斯方程式锦标赛上获得了总冠军,之后又以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了A1大奖赛的中国国家队。但因为没有成年,只能坐在替补席上看完了整个系列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披国旗,出征A1大奖赛的马青骅

此时,春风得意的马青骅在国内的同龄人间已经难逢敌手,于是,他动身前往海外,寻求更高水平的竞技环境。

可正如前面所说,单座方程式赛车是一项由欧洲人主导的运动。欧洲年轻车手所站的台阶,天生就比马青骅要高得多——不论是赛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是训练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抑或是拉到赞助的难易程度,孤身留洋的马青骅都难以望其项背。

有关“名次”的记载,在马青骅进入欧洲后戛然而止

马青骅在国内所向披靡的天赋,就这样迅速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他在欧洲取得过的最佳成绩,也仅仅是在西班牙的F3比赛中登上过几次领奖台。甚至,当时瓦伦西亚的赛事主办方根本没想到马青骅能登上领奖台,因而压根就没准备中国国旗,不得不跑过来向他道歉,并取消了那一站的升旗仪式。

在那之后,马青骅就因为缺少赞助,成绩不佳的多重因素逐渐淡出了单座方程式赛车的赛场,转而回到国内,在商业角度更为成熟的房车赛场上活跃。还一度和知名的作家兼车手韩寒打得有来有回,互有胜负。

作为职业赛车手,马青骅的未来逐渐变得明朗而稳定,但那个“进军F1”的梦想,却似乎愈发遥远了。

马青骅回国后跑了几年的CTCC,即中国房车锦标赛

不光是马青骅,更早出发的程丛夫、江腾一等老一辈车手,也都因成绩平淡与赞助商缺失的限制,倒在了晋级到更高级单座方程式赛事的路上,只能将“成为F1车手”的梦想从心中逐渐洗去,转向其他的赛车舞台。

直到今天,马青骅的QQ昵称都是“FormulaMa”,也就是“方程式马”

然而,就在这时,命运却给了马青骅一次意料之外,也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2年4月5日,西斯潘尼F1车队(以下简称为HRT车队)向马青骅抛来了橄榄枝,宣布马青骅正式加入车队的“年轻车手发展项目”——也就是说,马青骅突然有了一个坐进F1赛车,甚至成为正式车手的机会。

据当时的HRT车队领队所说,正是在西班牙F3瓦伦西亚站,那次“没准备中国国旗”的比赛中,他记住了马青骅的名字。而车队之所以会选择他当车手,是期待他成为“中国版的汉密尔顿”——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是世界上第一位黑人F1车手,也是2008年的F1车手冠军,如今已成为舒马赫之后的第二个“七冠王”。

其实,当时的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版的汉密尔顿”几乎是一句无稽之谈。暂且不提马青骅是否有实力与F1围场上的车手们竞争,当时的HRT车队是全围场中不折不扣的吊车尾。

这支几乎是被“拉人头”骗进来的车队,在参加F1的三年中没能收获1个积分,连续垫底。而造出的车,也被戏称为“最富有驾驶乐趣的极端机器”——他们的车能做到进弯推头,出弯甩尾,在大直道上都会慢人一头,甚至还有两次因为车子实在太慢,连参加正赛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107%规则,即排位赛成绩在杆位车手107%之外的选手将无缘正赛,此举能避免太慢的车辆被反复套圈,造成额外的安全隐患

这样的车队,不仅拿不到来自F1主办方的足额年底分红,甚至连愿意在他们赛车上署名的赞助商都找不到,整支车队时刻处在破产的边缘。

风雨飘摇中的HRT车队选择马青骅的原因,自然也不言而喻——多半就是为了马青骅背后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

当时的HRT车队因为缺乏赞助,连涂装都变成了“广告位招租”的样式

即便如此,对当时的马青骅来说,这也已经是他圆梦的最好机会——25岁的他早已错过了进入F1的最佳窗口,再也不会有下次机会了。

没有任何犹豫,马青骅成了HRT车队的一部分。他顺利完成了队内测试,还在意大利的蒙扎赛道完成了他的F1练习赛首秀,成为第一个在大奖赛周末中驾驶F1赛车的中国人。

HRT官网贴出的“马青骅将完成F1练习赛出道战”报道

同年11月,HRT车队正式宣布,马青骅将作为正式车手,代表车队征战2013年的F1世界锦标赛——霎时间,国内的赛车圈子沸腾了。当时的人民网已经发文庆贺“中国首位F1车手诞生”,马青骅也将这个瞬间定义为“追梦开始的第一步”。

圆梦的那一刻,似乎真的已经近在咫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此刻的狂欢变得像个笑话。不到一个月后,国际汽联宣布了2013年的F1参赛车队名单,HRT车队的名字并不在其中——这支战绩惨淡、负债累累的车队,已经连报名参加比赛的50万美元都拿不出来了。

曾有传言说,HRT的老板曾向中国赛车协会写信,称希望马青骅能带来三千万欧元的赞助经费,帮车队渡过难关。也有谣传,某个著名的国产汽车品牌将会接盘HRT,帮马青骅圆一个F1车手梦。

但这一切,终归是没有成真。就在官宣“马青骅成为正式车手”的几天后,HRT车队就向马德里的劳工局报备将会解雇全部员工,进行破产清算。

马青骅的F1梦想,还未能启航就搁浅了。

距离梦想一步之遥的马青骅,自然不甘放弃。他转投了同样面临资金困境,急需开拓新市场的卡特汉姆车队担任预备车手,并希望通过在GP2锦标赛(仅次于F1的次级锦标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拥有取得F1席位的实力。

然而,即便在这条“曲线救国”的F1之路上,马青骅也走得并不顺利。

在GP2锦标赛的首战,马青骅突发食物中毒,影响了竞技状态。他在练习赛中排名垫底,排位赛中落后队友8个位置排在第20名,而正赛更是在所有完赛车手中又一次垫底。

坐在卡特汉姆F1座舱内的马青骅

堪称灾难的GP2首秀后,他作为卡特汉姆车队的预备车手来到了久别的家乡,上海。他将在练习赛中代表车队进行赛道测试。

假如HRT车队没有突然倒闭,现在的马青骅或许已经能够作为正式车手,参加整个大奖赛周末。但即便是退而求其次的现在,也已经是历史性的一步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坐在F1赛车中,在中国大奖赛的赛道上驰骋。

在练习赛中驶入“P房”进行换胎的马青骅

在20圈的测试后,马青骅的成绩又一次定格在最后一名,与队友的差距也达到了1.5秒——在F1的竞争格局中,与队友相差零点几秒都可能被视作“明显的差距”。

尽管当时的新闻报道,尽显“高情商”发言,也尽量不去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提及速度上的差距,以及马青骅进入F1的可能性。但当时围场内外的每一个人,都对一个事实心知肚明——马青骅的F1梦想,终究是走远了。

或许,这也是新闻学的魅力时刻吧

果不其然,在上海站之后,卡特汉姆车队就放弃了马青骅。原因也并非其成绩不理想,而是他的赞助费出现了问题,无法及时缴纳足够参赛费用的他,被GP2锦标赛扫地出门。

马青骅重回单座方程式的成绩,也就以这样一串令人扼腕的“垫底”做了结。

实际上,即便是把“倒霉”二字写在了脸上的马青骅,也已经是十几年来最为幸运的中国单座方程式车手了,更多的人连摸一下F1方向盘的机会都没能得到。

在他黯然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进军F1都成了坊间的笑柄,“中国F1第一人”更是从当年自豪的称呼成了带有贬义的调侃。

不过,当时的网民们可能想不到,在他们宣泄着情绪,唱衰着中国车手的同一时间,新生代的勇士们还在向着这座高不可攀的山峰缓步进发。

时钟拨回到2005年,第二届中国大奖赛开办的那个周日。赛车呼啸而过,而赛道旁的观众席上有一个举着雷诺赛车旗帜的小男孩。男孩旗帜上赛车中的车手,正是他的偶像——刚刚在这条赛道上夺得车手车队双料冠军的“头哥”阿隆索。从此,周冠宇的心中种下了憧憬的种子。

一年后,周冠宇第一次坐上了卡丁车的座位,并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父亲的资助下,他拥有了自己的座驾与练习赛道,并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了赛道中。不论是风吹雨淋,还是赛道事故,都没有阻碍他的训练。

周冠宇的天赋很快得到了兑现。10岁时,他就赢得了中国卡丁车锦标赛的全部八个分站冠军。次年,他就前往赛车文化底蕴最为深厚,拥有最多F1车队总部驻扎的英国进修。他得以在可塑性最强的年纪,接受最科学系统的赛车训练。

不难看出,周冠宇的年纪远小于领奖台上的其他选手

很快,马青骅当年遇到的那些挫折与阻碍,也出现在了周冠宇的面前——语言不通带来的孤独,竞技水平骤升带来的压力,巨大的开销带来的成本。

最初的那些日子里,在国内所向披靡的周冠宇,只能在英国的赛事中排到十名开外,还会因为国籍的因素被一些英国的孩子们“欺负”。

好在,周冠宇有面对这些挫折的资本,此时的他足够年轻——时间冲淡了语言的壁垒,也让他的车技在沉淀与凝练中逐步提高。周冠宇得以在三年后的赛场上厚积薄发,横扫了一众来自欧美的对手,以“史上最年轻冠军”的头衔登上了全美、全英、欧洲锦标赛的最高领奖台。

这一年,周冠宇刚满14岁。

在他的身前,马青骅刚刚从单座方程式的赛场上抱憾而退。现在,周冠宇成了脚踩历史分水岭的那个人,他向前走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赛车的新突破。

周冠宇出战F3世界杯,在他的要求下,官方将他的名字读作“Zhou Guanyu”,而非“Guanyu Zhou”

之后的故事,几乎能称得上是一部爽文——周冠宇先是被法拉利车队的青训签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亚洲的法拉利青训车手,之后按部就班地升入F4,F3,F2,并在这些次级方程式中大放异彩。在每一个组别的方程式赛车中,周冠宇都取得了分站冠军和总成绩的前三名。

前一年,他还是“第一位获得F3分站冠军的中国车手”,后一年,他就成了“第一位获得F2分站冠军的中国车手”。为了拿到征战F1需要的超级驾照,他还专门跑到亚洲F3锦标赛去“炸了个鱼”,顺便拿到了“第一位获得F3车手总冠军的中国车手”的成就。

在英国银石赛道获得2021赛季第三胜的周冠宇

但平心而论,相对进军F1所需的成绩而言,这部所谓的“爽文”,还是有点不太够看——能够在F1的舞台上争夺桂冠的车手,都是亿中无一的超级天才,他们开挂般的天赋无需时间的积淀,而是能在低组别的比赛中立刻展现出来。

法拉利车队的现役车手夏尔·勒克莱尔(Charles Leclerc),在加盟法拉利青训的同一年就拿下了F3的年度总冠军,在次年升入F2后,又立刻在出道赛季加冕了F2的总冠军。而红牛车队的超级天才马克斯·维斯塔潘则更为变态,他无与伦比的天赋,让他年仅17岁就从F3“跳级”升入了F1,并在18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F1分站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勒克莱尔的F1生涯起点,也是阿尔法·罗密欧车队

相比之下,花了三年才在F2锦标赛获得季军的周冠宇,颇有些相形见绌。在这些绝对天才的面前,同样天赋绝伦的周冠宇只像是一个“努力的平凡人”。

也正因如此,当阿尔法罗密欧车队宣布“周冠宇成为第一位中国F1车手”的时候,在祝福、期待与欢呼的声音中,掺杂了许多的质疑、不满,甚至是恶意。甚至有一些F1圈子里的“中国大V”认为,以周冠宇的天赋和实力,根本不配在F1中拥有立足之地,他能进入F1靠的纯粹是“付费买席位”和“国籍带来的商业价值”。

周冠宇进入F1的推特评论区,冷嘲热讽的外国网民

那时,有不少人拿周冠宇和尼基塔·马泽平(Nikita Mazepin)相提并论。这位仁兄在他仅有一年的短暂F1生涯中,以速度奇慢和疯狂撞车闻名,几乎每一场都排在完赛车手的倒数第一,他能进入F1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有个贵为俄罗斯寡头,掌控乌拉尔钾肥公司的富豪父亲。

马泽平的财力之雄厚,甚至足以将俄罗斯国旗的颜色,印在哈斯这支美国车队上

即使是最乐观的车迷,对周冠宇的F1生涯期待也不过是“拿一分,进一次排位赛前15,别撞太多车”。

而悲观的车迷则相信,周冠宇在F1中撑不过一个赛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F1中国站从2020年就停办了。失去了中国站这一重要平台的周冠宇,商业价值或许已经不复当年,如果他没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几乎可以笃定,他会立刻被残酷的F1赛场所淘汰。

好在,我们都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周冠宇在F1的第一场比赛,就打破了所有人的质疑。首战闯入排位赛Q2,在正赛中虽然遭遇起步问题,但在奉献了多次精彩的超车表演后,排在了儿时偶像阿隆索的身后,以第10名完赛,获得了宝贵的生涯首分,并在之后的比赛中保持了极为稳健的发挥。

2022年巴林大奖赛,法拉利车队完成“12带回”

尽管没有像超级英雄那样横空出世,直接站到舞台的最中央,周冠宇还是证明了自己拥有留在全世界最顶级赛场的实力。

在F1围场的三年,周冠宇经历了2022年英国银石的惊天一撞,2023年匈牙利从天堂到地狱的起步事故,无数大大小小的机械问题、策略失败,以及索博车队特有的超慢换胎。他曾开着性能孱弱的“地底车”在瓢泼大雨中抢到前十发车,赢得全世界的掌声与认可,也曾在距离积分一步之遥时,因车辆故障而含恨退赛。

2022年英国大奖赛,周冠宇被事故卷入,所幸被“Halo系统”救下一命

新生代的F1观众们也追随着他的脚步,为精彩的超车欢呼,为失误而扼腕,怒骂每一次超长的进站换胎,在吃到安全车红利时暗自窃喜。此刻的周冠宇,已然成了F1这项运动的姚明。

今年,绿色马戏团的换胎时长甚至能达到52.4秒

回过神来,F1已经从一项在国内极为小众的冷门运动,成了社交媒体热搜榜的常客。阔别已久的中国站,也在车迷们日益急切的呼声中姗姗来迟地回归了赛历。

二十年前,第一届中国大奖赛开办时,没有人敢相信,将来会有一位中国车手开着F1在这条赛道上驰骋。

十一年前,马青骅开着卡特汉姆,在练习赛中垫底离场时,没有人能想到,有朝一日会有一位本土车手坐进座舱,在正赛中与世界上最顶级的车手同台竞技。

三年前,中国第一位F1车手诞生的时,也鲜少有人相信,他能在围场里撑到中国大奖赛恢复举办的那一天。

终于得偿所愿,在主场驰骋的24号赛车

直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人们才终于如梦初醒。回首望去,原来中国赛车,中国大奖赛和中国车手们,已经走出如此之远。他们出发时孤身一人……如今,身后已有万千之众。

所以,在比赛结束,方格旗挥动的时候,周冠宇已经按捺不住情绪。他将车停在国际汽联为中国车手专门准备的停车格上,摘下头盔,掩面而泣——圆梦时刻,在泪水的面前,再多的言语都显得苍白。

在见证了二十年的风雨兴衰,无数的王朝更迭之后,F1中国大奖赛的跑道上终于第一次写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凑巧的是,4月21日不单单是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日,在这一天,数不清的中国车手,都在世界顶级的赛车竞技领域战斗——法拉利车队的WEC车手叶一飞在意大利的伊莫拉赛道疾驰,抱憾离开F1的马青骅在TCR世界巡回赛的赛场上稳定地带回了积分。IMSA、GTWC亚洲、纽博格林24小时的赛场上,也都活跃着新老中国车手的身影。

如今征战于TCR世界巡回赛的马青骅,他的传奇仍在继续

长达二十年的F1中国站之梦终得圆满,但中国赛车的“灯灭发车”时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