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老祖宗修个长城,欧美人非说我们把他们的祖先“坑”了!

长城就是个低矮的小墙而已,历次游牧入侵好像都没有起到作用一样,难道绵延几万公里的长城是个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能认为长城没什么作用,但是远在欧洲的老表算是被长城坑了,确实不敢想象我们修个长城还能把欧洲害的这么惨!

长城的强悍令你意想不到

我们当今看到的长城其实都是明代建造的,都是用烧结的青砖来垒,明代长城整段几乎都是用这种青砖,青砖城墙是标准的明代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现在的南京城和已经拆除的北京城墙,考证之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明代的,我们不能单一将明代的建筑作为历史上所有长城的代表。

长城的历史远比明代久远,传统汉地早在春秋之后临近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建造城墙的,只不过当时不是大一统王朝,只是北方的几个诸侯国自行建造的而已。

北京的老城墙

当时的秦、赵、燕等北方诸侯国在面对匈奴的时候会使用“坚壁清野”的策略,这些“坚壁”就是秦长城的前身,跟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迥异,不是青砖城墙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就是夯土城墙,就是直接拿泥土放在模具里夯实,一层一层的泥土垒高就是城墙,还能因地制宜使用小石块或者其它材料。

但是相对于砖石的明长城而言也是比较简陋的,毕竟只是一道高一点的土墙而已。

可是,你还真别小瞧了夯土城墙,虽然材料非常接地气,但是建造方式却有很大的讲究,泥土的选用非常细致,得挑选出粘性比较高的才行,然后还要加上各种干草增加强度。

夯土中还有木质的骨架支撑,这种结构你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建造的,只不过古代是泥土和木头而已也算是最早的“复合材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城墙强度很高,这一点看当时城墙验收方式就知道了,合格的城墙拿弓箭射会把箭矢弹开,“箭矢射墙而不入”

到了后世的明朝更是将夯土城墙整体强化了,在外层砌上几层厚实的青砖,算是将城墙的强度做到了“天花板”级别。

夯土城墙在没有火药爆破的时代几乎是无敌的,塞外的游牧民族没有专业的攻城器械很难破开,以此起到阻止游牧入侵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历史当中却有很多次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屏障席卷汉地的记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城墙建设好之后还常有游牧入侵的发生,这是否就印证了长城是个没用的矮墙而已?

先秦时期游牧入侵其实并不是长城无用,而是当时几个北方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全是分散的,中间的缝隙给了匈奴可乘之机,任你夯土城墙如何高大都成为了摆设。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对北方的长城做了统一,将原诸侯国留下的缝隙填补起来,同时也修缮了长城的配套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开始长城才算是完整的,秦统一初期关于匈奴入侵的记载鲜有发生,因为完备的长城是游牧人无法逾越的屏障,只有大秦出关暴打匈奴的份,没有匈奴入侵劫掠的可能。

但是到了秦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时候,也顾不上维持长城了,这就又给了匈奴突破长城的机会,形成攻守转换

来到汉朝之后,长城又一次得到重视,但是好像在面对匈奴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汉高祖刘邦大一统之后,面对匈奴在北方的高压选择主动出击,带领几十万大军出关迎敌,但是最后收获一场惨败。

刘邦的轻敌让整个大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开国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之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仅仅只能依托长城作为根据艰难抵抗,效果欠佳。

因为长城的全部体系都没能恢复过来,就算长城建造的再牢固,只要没有军队驻守,人家匈奴哪怕一点一点的拆都能把城墙搞出一个大口子。

罗马人就是用这种方法破开城墙的,他们的军队当中会有不少人装备便携铁镐,然后依托罗马“龟甲阵”的保护在敌方城墙根低下不紧不慢的挖,虽然方法很笨拙,可是效果奇好。

决定战争的胜负因素说到底还是人,很明显这一时期匈奴实力高于汉朝的,以此开始了“胡强汉弱”的局面。

汉朝整体的示弱使得匈奴入侵与日俱增,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扭转,汉武帝刘彻还真不惯着匈奴,一度打的“漠南无王庭”

汉朝时期长城被弱化仅仅是因为人,而不是长城本身的问题,但是也不能武断的说大秦比大汉强,虽然他们共同面对匈奴,大秦打的匈奴却比汉朝打的好。

这就是长城“无用”的第二个原因了,秦汉两朝面对的匈奴是完全不一样的,秦朝时期的匈奴更像是散装的游牧部落,而汉朝时期的匈奴已经“铁板一块”,汉朝面对的匈奴与此前的不可同日而语。

军事上的弱势才是导致汉朝长城显得“无用”的主要原因,但是汉朝也是靠着长城才实现了养精蓄锐,才有了与匈奴决战的资本,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朝的存亡。

“上帝之鞭”是被长城逼出来的

每当汉人王朝强势的时候,匈奴以及其它一些游牧民族都对南方邻居敬而远之,不仅是害怕中原王朝强大的军队,更是对坚如磐石的长城无可奈何。

长城的存在又封闭了中原与草原之间的贸易连接,很多生活必需品都无法得到保障,游牧集团每到这种境地之下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是人家也得找个活路呀,既然南下行不通,那就干脆西进南边邻居不仅有钱还能打,西边的邻居虽然穷点,但是好在是个容易捏的“软柿子”

总比呆在无垠的大草原上饿死强,只要中原王朝不放开盐铁贸易,他们就会一直痛苦下去,仅凭草原上的资源是无法养活太多人口的。

游牧势力就会像西方迁移,后期的蒙古西征也是同样的路数,中原不好打就先去打西方,中亚东欧都被蒙古人征服过。

而中原不好打的原因有很多,长城也算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长城的存在使得汉人抵御游牧入侵的效率大大提升,成本却大大降低,而这些是西方诸国做不到的。

美国著名史学家巴菲尔德在作品《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思考,他认为中原王朝修建了长城有效抵御了游牧入侵,这让这些游牧文明盯上了欧洲,在此之前他们对欧洲不屑一顾。

我个人判断匈奴选择武力稍逊的古代欧洲这个事情完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强行把这个事情跟咱们修长城联系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也仅仅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已。

在屋里强盛的汉唐时期,我们一般都选择主动出击,打的游牧集团毫无还手之力,这时候的长城也只不过是扮演了前线补给基地而已。

同时兼顾这封闭贸易防止偷袭的作用,不论野战多么骁勇的骑兵,在长城之下都难以施展,再厉害的骑兵都得下马变成步兵才能攻城,大大削弱了游牧骑兵的威胁

在没有战斗的时候也能起到预警、调配和运送物资的作用,城墙上的通过率比山路好上很多,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造价太高,维护成本太高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通过修城墙来抵御劫掠,而西方没有长城的原因,我们有钱有粮食有人,造的起如此浩瀚的工程,而古代的西方实在是玩不起长城

结语

长城对于关内中原王朝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武力昌盛的时候可以依托长城远征,武力衰弱的时候也能依靠长城固守养精蓄锐。

直到火器大规模普及之前,长城都是一个矗立在北方的坚固屏障,以保证我们始终可以稳定的再关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