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

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

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

终成“上海”,

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上海市署与上海县署》……

朗读人:王伟请 原梅陇广播站播音员

点击收听朗读

元至元廿九年(1292)上海设县,县衙设立在今小东门外,老太平弄北面的外咸瓜街上。有人说榷场,靠近十六铺,其实榷场就在老太平弄以北的外咸瓜街,实际上是指同一个地址。在经历了近七个世纪的历史风尘,老县衙的搬迁、迁移不定,具体的屋舍也早已灰飞烟灭,我觉得能够确定大致方位即可,至于纠缠于具体地址的细节,这种争论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辛亥革命后,清朝皇帝宣布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上海县历经元、明、清三朝,长达六百十七年封建王朝的行政管辖中心,今小东门外,老太平弄北面的外咸瓜街附近有一个“县左街”地名,就是一个历史佐证,县衙坐北朝南,“县左街”就是县衙左边的大街而已。1912年后的民国政府,改设“上海县民政总长公署”,后又改称“上海县知事公署”,但都仍在原旧县衙内办公。

由于1927年的“县市分治”,既存在上海特别市政府,又存在上海县政府,市、县政府的治所就完全是两个地方。先说上海市政府办公处,1927年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国民党元老黄郛为首任上海特别市市长。7月7日, 上海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选定交通路(今平江路48号)沪海道尹公署旧址为市政府办公楼;是日,黄郛在公署礼堂举行市长就职典礼,蒋介石亲临发表“训词”,强调上海对国民党政权统治的重要性,称上海特别市为“东亚第一特别市”。这幢建筑目前是信息产业部第一研究所所用,两层小红楼的建筑,外观是用色墙砖砌成,连接主楼和附楼的工字形天台,使得工整整齐的屋舍有一种蜿蜒曲折的感觉。在总体西式的建筑两端,造型独特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显得壮观而优美。

1933年,随着“大上海计划”的落实,地处江湾五角场不远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落成。于是,就将市政府由平江路48号的办公楼,迁往江湾新市政府大楼办公(即今上海体育学院主楼)。平江路48号楼房后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解放后,平江路48号屋舍收为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医科大学幼儿园,辅楼为医科大学教工职工宿舍所在。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房屋置换后将楼房作为办公所在地。

再说上海县政府办公楼,1915年因政府职能不断增加,原县衙办公场地不够用了,就在县城前清提标右营游击署旧址上,重新设计、建设了一个全新的县衙。这就是蓬莱路171号上海县办公大楼,这幢大楼目前还在。到1931年6月上海县决定将县政府迁至北桥(位于现沪闵公路北松公路口),并开始在北桥进行新的县政府各机关的场所建设,1933年1月建设完毕,正式迁入北桥上海县县府屋舍。如前所述,其间,经历了8年抗战时期的一段曲折历程,1945年10月上海县政府成员从三林南行街迁往闵行镇北庙(现在的新闵路530—532号)办公。1948年7月北桥的县府建筑修复完工,县政府成员从闵行迁回北桥原址办公。1954年4月上海县人民政府从北桥迁往闵行镇建设路1号(县府迁走后一度曾为闵行三中所用,原建筑已不存在)。

1958年1月,上海县自江苏省划属上海市辖,上海县重回故地,不过它已经是上海市的属县了,是年8月西郊区大部分地并入县境,为便于交接,上海县人民委员会暂从闵行镇迁往原西郊区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哈密路1330号办公(现属于长宁区)。1959年2月上海县人民政府迁回闵行镇建设路1号。1959年12月成立闵行区,成立之初上海县人民政府并未迁移,上海县府寄居闵行区。因莘庄镇位置较为适中,即在道院浜南隙地今莘建路201号张家花园旧址建造县人民委员会大楼,1960年12月迁治所于此。

1992年9月26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1992〕1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上海市设立新的闵行区的批复》,上海县与1959年设立的闵行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闵行区,新的区政府设在今莘庄地铁站北面沪闵公路与水清路口西北侧(沪闵路6258号)。从此,上海县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务院关于设立新的闵行区的批复

作者:仲富兰

编辑: 赵若楠

初审:陈怡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