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8日,新中国第一诈骗案的罪犯王倬被判处死刑,这起从人民银行骗取20万巨款的重大案件终于告破。

王倬的胆子非常大,模仿周总理的签名,借着银行快要下班的间隙,趁乱支取了大量现金,骗过了工作人员。

但是他还是露出了马脚,在后续的排查中暴露了出来,最终被警方抓获。

王倬的行骗过程是怎样的呢?他又是怎么被抓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明的窃贼

王倬是东北人,早年参加过国民党的外围组织,还混过黑社会,属于在街面上混熟的人物,除了正事不干之外,其他没有他不干的。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倬察觉到东北的情况有些不对,便趁乱脱离了国民党,靠着小聪明进入东北大学,获得了一个大学生身份。

建国前夕,王倬还顺应时代潮流,参军入伍,在陕西当了一段时间的兵,因为受不了部队的艰苦,所以就私自当了逃兵,溜回了北京。

因为有学历,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王倬很快就拿到了新工作,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之后被推荐进入外贸部,成为了一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工作在现在看来衣食无忧,绝对是很好的岗位,尤其是很有油水的外贸部,是很多人都争取不来的。

但是王倬大手大脚惯了,平日里的交际也多,所以手里根本存不住钱,工资基本是月光,还要不时欠外债,并没有表面上的光鲜亮丽。

在实施犯罪想法之前,王倬刚刚投资朋友的产业,一下赔了个底朝天,经济情况再次雪上加霜,这才有了铤而走险的念头。

王倬不是个好东西,平日里就非常精明,他这样的人对于老老实实攒钱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但是对违法犯罪却很有一套。

这一次王倬想到的是借自己外贸部工作人员的身份,从银行骗取一部分钱财。但是银行不是随意放款的,需要有上级领导的签字或者盖章,王倬哪有地方找这些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可难不住王倬,他有一手临摹的技能,之前靠这个技能造假古文字画,骗了不少冤大头,这次同样可以用到诈骗上面。

王倬在外贸部工作,因此可以经常见到周总理的签名和各种盖章的文件,更是可以随意拿到信封和各种部门的信纸,这就是王倬想到的机会。

他先偷偷拿到周总理的签名,自己在家偷偷模仿,逐渐学到了几分,练到后来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一般人还真的看不出漏洞。

然后王倬找来印泥和刻刀等工具,准备造假出总理的印章,经过一番仔细打磨后,王倬成功了,完成了整个行骗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

最后,王倬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信纸,前期的准备就此完成,王倬要开始自己的欺骗计划了。

王倬的野心很大,他不愿意制造这么大的动静,只骗几百几千元,所以提笔就写了20万元,以西藏驻京办公室的口吻向银行支取费用,希望可以修缮寺庙,接待来访宾客。

在信件的最后,王倬用上了伪造的周总理签名和印章,整封公函没有丁点毛病,接下来就要看王倬的表演了。

行骗开始

1960年3月18日,王倬穿上一身气派的衣服,手里拿着一个空皮箱,怀中揣着那封伪造的公函,大踏步的走进了中央人民银行的大门。

王倬选择的时间很巧妙,刚好是下午银行要下班的时间,工作人员都匆忙收尾,对他的检查和盘问也会因此少很多。

果然如王倬所料,他进入银行后,马上向工作人员展示了公函:“国务院的紧急命令,快去请你们行长出来。”

工作人员一看公函下面的印章,立刻就慌了,连忙往行长办公室跑去,谁知道行长不在,只有秘书在整理资料。

行长秘书只能接过了公函,仔细端详着其中的信息,发现果然是国务院下达的命令,最后还有周总理的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按照正常的步骤,国务院需要的拨款会直接从财务部下令,不会转一手从银行传达,但是眼前的公函又是确凿无误的,这就十分让人为难了。

这个时候王倬扮演的角色说话了:“上面要求你们7点前必须把钱送到民族饭店,找到一位名叫赵全一的人,然后把钱交给他。”

说完王倬就转身离开了,行长秘书没有办法,只能向上级领导请示,领导也很茫然,但是周总理的名字天然就带有让人信服的力量,他稍加思索之后,也就同意了调款请求。

就这样,银行人员将20万元现金送到了民族饭店,见到了那位赵全一,并且要求对方出示介绍信,写了收据,反复查看之后才将钱交给了他。

任务完成后,银行上下都很轻松,这毕竟是周总理亲自交代的,他们也算是给国家做了贡献,唯一的问题就是20万元无法报账。

本来银行是等着总理办公室能说明一下,但是他们左等右等,始终没有回复。

最后银行鼓起勇气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询问,却听到了他们最不想听到的结果。

总理办公室根本没有任何公函派往银行,总理也从来没有签署过相关文件,那封公函以及介绍信,乃至于那个赵全一全部都是假的。

3月24日,银行方面火急火燎的报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公安部立刻重视起来,全力通缉这位骗取国家20万元的窃贼。

周总理收到消息后也很愤怒,骗子靠伪造他的签名来行骗,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这种事情是无法容忍的,必须从即从快处理。

即便没有周总理的督促,公安部也会全力查案,2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如果再加上行政命令这一层,警察们像是疯了一样,在全城迅速行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速侦察

银行方面有很多人见到了那位骗子的样貌,所以公安部门调集画师,很快就画出了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并且很快铺开到全北京。

同时,嫌疑人并非没有留下把柄,那封公函以及介绍信都是很大的线索,老刑警开始逐条分析这些物品,希望能够找到有用的东西。

首先可以证实的是,那封公函所用的信纸确实是真的,北京的政府部门大多是使用这样的信纸,坏消息则是排查面太广,而且基本上无法划定范围。

因为这种信纸太过普遍,每天都有大量的纸张被使用或者被丢弃,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获得这样的东西,这条线索基本上没有价值。

但是当把信纸,介绍信,牛皮信封,印章以及周总理的签字全部放在一起的话,那么事情就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因为一般人可以拿到一样两样东西,但是没有渠道获取这么多专业且高度相关化的物品,一定是某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家中有这样的亲戚朋友。

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下查,能经常看到周总理签名,和国务院办公室打交道的部门不多,从档案室中一份份的查找相关资料,肯定能找到一样的。

于是,警察不断在浩如烟海的文件资料中查找,终于找到一个丢失信封的公文,上面赫然写着“外贸部”这几个大字。

于是警方的注意重心就放在了外贸部身上,仔细排查每一位工作人员及其人际关系,询问近来有没有异样,果然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外贸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王倬长得和警方通缉画像很相似,而且他最近这段时间有些心神恍惚,工作上出了不小篓子,引起了身边同事的怀疑。

当这些情况被警方收集上来之后,办案警察默默收集了王倬的笔迹,将其与介绍信以及公函作比较,结果可以判定二者属于同一个人。

到了这一步,案件梗概也就出来了,王倬大概率就是那个伪造周总理签名,犯下这次惊天大案的嫌疑人!

公安部领导开会之后决定按兵不动,先暗中观察王倬的行动迹象,找到那批被骗走的钱财,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侦查员们开始秘密监控王倬的行踪,大概掌握了其行动轨迹,并在他家附近布置了大批人手,随时准备着处理意外情况。

王倬此时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监控,还在正常上班下班,依旧看起来心事重重,魂不守舍的,一天夜里还鬼鬼祟祟的起床烧了些什么东西。

侦查员偷偷捡回了王倬丢弃的残渣,仔细翻找化验后,果然发现了人民币的成分,王倬的行为开始变得不可控起来,抓捕刻不容缓。

罪犯束手

1960年4月4日,大批警察冲进了王倬家中,逮住了还在睡梦中的嫌疑人,迅速控制住了他,并且开始全面搜查整个院子。

警察们很快发现了王倬的作案时穿戴的衣物,只不过这些衣服都被他剪成了碎片,那辆自行车也被王倬拆毁,看不出来模样。

最重要的20万现金没能从王倬屋里搜出来,反而是他的母亲那里藏着两麻袋钱,被警方强硬夺回,也问不出来钱财的来源。

两麻袋钱虽然很多,但是远远不够20万,王倬肯定把剩下的钱藏起来了,但是在场的两人嘴巴都很硬,迟迟不肯说出钱的位置。

警察翻遍了整个院子,仍然无法找到钱,难道他已经把那些钱烧掉了吗?之前他处理的那批就是最后剩下的这些吗?

可是时间对不上,王倬也没有动机这么做,辛辛苦苦骗来的巨款,还要费劲巴拉地烧掉,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那么钱肯定还藏在他的家里。

果不其然,在墙角的煤堆里,警察有了收获,那里的一处泥巴颜色明显和周边的不一样,是最近刚糊上的,里面肯定有猫腻。

挖穿了那段地洞之后,剩下的钱果然藏在这里,算上一些被王倬烧毁的,20万元一点不少,全部都在这里了。

人证物证都在,王倬根本没有办法抵赖,只能一一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过程,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说了出来。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诈骗案,王倬借着外贸部工作人员的身份,不费多少力气就拿到了国务院办公室的相关文函,然后模仿伪造周总理的签字,给自己的行为增加了可信度。

最后就是精湛的演技,以及对时机的把握,成功骗过了银行的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时间差,将整个事件变成了既成事实,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

可惜王倬不知道自己闯了多大的祸,他骗取的钱财数量太大,而且还伪造盗用了周总理的签名,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将警察全部吸引过来了。

而且,王倬自己觉得天衣无缝,计划没有出差错,但是在老刑警眼里,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漏洞百出,很容易就能抓到马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拿到钱之后,王倬就开始心惊胆战,钱太多了,而且无法证明来源,他根本不敢拿出去花,思来想去之后,只能烧掉一部分,藏起来一部分,等到风头过去之后再想办法。

可惜王倬刚烧掉一批人民币之后,就被警方紧急抓捕,他的种种后招也就失去了作用,他终将受到国家和人民的惩罚。

周总理在案件开始的时候,给出了10天破案的期限,警方在巨大压力下,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告破了这起新中国最大的诈骗案,给国家挽回了不少损失。

1960年7月28日,王倬的案子被法院审判,他毫无疑问被判处了死刑,在一声枪响之后丢掉了自己的小命。

王倬机关算尽,却最终也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是毋庸置疑的。

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摆在那里,给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划定了界限,要求我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动,不能轻易越过边线,否则我们就会像王倬一样,被法律武器制裁,希望我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