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4日,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在北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广州广播电视台主办,佰安影业(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康熙与路易十四》专家观摩研讨会现场合照

《康熙与路易十四》为庆祝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而作,分别在中法两国实地取景。这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影片讲述了三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六名“国王的数学家”前往中国,随后当时中国清朝皇帝康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路易十四展开积极互动,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中法科技、商贸和思想文化交流,包括两国科技合作催生了中国第一张具有科学意义的《皇舆全览图》,范围涉及1100万平方公里,不仅第一次标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且西藏、新疆和台湾赫然含盖在中国版图之内;两国商贸交流给双方带来巨大实惠,特别是中国商品进入法国后屡屡掀起“中国热”和“中国潮”;两国思想文化交流使一大批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古籍经典传入法国,在法国思想界、学界、特别是对后来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启蒙运动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实现了西学东渐,同样做到了东学西传。

《康熙与路易十四》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理念,具体展现了中法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影片真实、细腻、生动、有趣,知识性强、信息量大,是一部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电影。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原中国驻法国大使、资深外交家孔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驻法国大使、资深外交家赵进军,中国电视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著名纪录片专家、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等参加研讨,对于《康熙与路易十四》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发言摘要】

赵进军:中法关系良好并非偶然,有历史渊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驻法国大使、资深外交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的外交生涯里面,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在法国,从秘书到参赞,再从参赞到公使,最后到大使。我的一生都致力于中法关系的相关工作,自认为非常了解中法关系,但是看了这部片,才发现原来两国之间,康熙与路易十四之间,还有这样一段历史,我是不那么了解的。我觉得这非常珍贵和有价值。我要对本片的提议者、创意者和实践者表示感谢,这个片子拍得非常好!《康熙与路易十四》能够让人了解到,中法之所以后来能有这么好的关系,不是偶然,它有历史和文化的渊源,还与两国人民的特质有密切相关。我希望本片能够很快在电影院公映,也期待能看到更多有深度的评论文章,重新解读中法关系——原来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如此深厚长远的关系。

胡占凡:题材稀缺,增加中国纪录片的丰富性

(中国电视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这是一部独树一帜的电影。选择这样的题材,还做得这么漂亮的片子,在我印象中还真不多。首先这是一部稀缺性题材的影片,而且看下来很有趣味性。此外它也有非常强的史料性,有很高的存在价值和传播价值。这部影片的诞生,增加了中国纪录片的丰富性。反映中外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反映这段历史的就更少了,因为这段历史本身比较短暂——在它之前,顺治是封闭的,后来到了乾隆,又开始闭关锁国,难得有康熙这段窗口期,就显得特别好看、特别奇特。这部纪录片反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部影片的好看,还在于它非常流畅,故事性很强,观众看起来不枯燥。它不是单纯说史料,而是用故事在说,语言和画面信息量很大,制作上也很讲究,是很娴熟的纪录片制作手法。

张丕民:本片一定会载入中国纪录电影史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我对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们表示敬意。这是一部整体完成度非常高的纪录片,挑不出毛病。我相信这部影片一定会写入中国纪录片史。我还希望本片的发行工作要得到重视,这部片出自广州,仅就广东而言,它本身就是中国电影的大票仓,更何况还有全国其他各大城市。这么好的片子,在国内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力,创造多大的价值,我觉得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童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作品。影片完成得很成功,它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三百年前一段不太为人知的历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何共赢,三百年前中国和法国的君主其实已经在思考。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电影里很好地渗透进了这些内容。世界现在有一些曲折,但人类最终是要走向大同的,这些曲折需要我们当代人用智慧去化解。对这个问题,这部影片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这部影片的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仲呈祥:我们就是要歌颂这样的电影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康熙与路易十四》以史为鉴,把这样一段珍贵的历史同当代文化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完全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通道,再怎么评价它都不为高,我认为我们就是要歌颂这样的电影作品。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破题在于元首外交,写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300年前交汇,开始了一段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片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影响了法国思想界,其实这句话也是当今世界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矛盾的一个普遍真理,还可能成为解决当今世界局部纷争的一剂文化良方。

这部片子还在哲学方面给了我们启示。现在21世纪,更适用哪一种哲学?我认为应该以中华文明为主体,并以广博的胸怀,吸纳西方文明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中西合璧,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互鉴共进,是一种和谐辩证的新哲学。总之,这部电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它很好地体现了为什么文明因交流就能互鉴,因互鉴就能共同繁荣和发展。

刘建中:站位高且接地气

(著名纪录片专家、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看了这部片子,我很吃惊,我认为它是可以拿奖的作品。总结下来,它有四个特点。一是主题突出,题材选取角度特别。它集中在两个国家元首的身上,站位特别高,但里面的内容又非常充实,而且接地气,毫不空泛。片子围绕1688年路易十四给康熙皇帝的一封信开始,后面路易十四1715年去世,康熙1722年去世,而另一个主要人物白晋死于1730年,就是几十年的时间,非常集中,不散乱。二是素材充分,史料详实。本片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这是纪录片当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三是故事叙述流畅。这些史料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新闻要素都有,有开头也有结尾,还有相互关系,看起来非常流畅,能抓住你看下去。四是从纪录片的角度,本片的文学表达和影视表现都非常有特点。它对中法历史交流这个题材把握得非常准,中国人看了很舒服,法国人看了也会很舒服,这就很难得。解说词的作者,还有历史顾问,功不可没,很有功力。

阎晓明:兼具文献性、知识性、艺术性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看了影片后,我大受震撼,没想到会是这么一部深具文献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佳作,我觉得它会在中国的外交史、文化史、电影史上都留下一笔。《康熙与路易十四》有几个特点。一是历史长度。它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三百年甚至更长历史阶段里的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进行了一次很有章法的讲解。二是广度。当时东西半球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法国,如何跨越大洋进行交流?影片通过一艘船把它们连接了起来。三是高度,以前我们的电影表现了很多历史上的民间外交,比如马可·波罗、鉴真和尚等,这一部则提升到了当时两国君王之间的外交。四是深度。过去我们常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但之前的康熙其实也在“看世界”。中华文化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今后我们如何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这部影片带给了我们全方位的思考。

江平:强强联手,让人眼前一亮

(资深电影监制、著名导演、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与国外合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中法合拍的《风筝》,当时是中影的前身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的。60年之后,我们又拍了这么一部影片《康熙与路易十四》,也是中法合拍,而且恰恰是能够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本片从两位君王的交往当中,与当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相呼应。其实在于西方文明的交融当中,我们也有许许多多向西方借鉴的部分,片里展现的,可以说是最早的,而且详实、珍贵、具体、立体。它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纪录片。

制作方面,感谢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拍了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本片主创团队是强强联手,尤其是总监制喇培康,他把驻法多年的经验都用在了片里,还有制片人董培雯,追溯20多年前内地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合作,她就做了很大贡献,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拍了很多好片子。希望《康熙与路易十四》将来能够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侯光明:运镜自然,有感染力,难得的精品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教授)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讲了两个帝王如何互相宽容,最后实现双赢,这背后也有白晋等一批来华科学家的努力。这是历史的真实,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从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的角度来看,本片从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呈现中法交流的内容和成果。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的互鉴很重要,不仅能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也能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本片用了影像、音效、文献甚至专家解说等多种手段来呈现三百年前的事实,并且呈现得很好——运镜自然,生动逼真,有感染力。从中法文化特色呈现的角度看,它在中法合拍片里是一部难得的精品。

郭本敏:带来很强的冲击力和可看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总编辑)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国际交流渊源流长。当然后面的交流有曲折,比如说乾隆全面封锁孤立等。但在那之前,还有一段文明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借鉴、互相融合。这个选题很高明,几乎是填补空白式的。很难得的是,它不是故事片——如果是演绎就没意思了,少了纪录电影的真实性和冲击力。这部作品综合应用了各种视角和各种手法,包括到当年故事的发生地去还原,片中影像给大家带来的冲击力和可看性是很强的。

李舫:文化价值高,更有重要政治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首先,这是一部历史纪录片,但同时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这部作品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推出非常重要。今年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周年,所以这部片子的重要意义更是毋庸多言。其次,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我知道这个故事,也曾在故宫的展览里看过路易十四给康熙皇帝写的信。中法远隔万水千山,但一直经历了持续不断的互相理解的尝试,这部影片把三百年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重要对话重新呈现出来,非常有意义。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次非常好的探索和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看完电影我很激动,没想到会这么好。首先,它是一部品质很高也非常好看的纪录片,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而且具有历史思考和当下意义。影片的信息量非常大,在结构上非常扎实,叙述和解说非常流畅,对这段历史的总结、评判和展望娓娓道来,很有亲和力。其次,这是一部具有很强的当代性的影片,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它用一种很好的讲述方法,把两个国家相互交融带来的人类发展必然性呈现出来了,能给年轻人带来很多思考和启示。再者,这部影片是对中国电影“走出去”一次非常好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走出去”,合拍是一种特别好的形式,我们过去更多在故事片领域发力,但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纪录片值得走向海外。

张燕:一部中法历史文明互鉴的论文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部纪念中法建交60年的纪录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时代引领与献礼意义,契合了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国家主题。它有如下鲜明特点:纪录片创作形态探索新颖,以论文电影为主要特色,有立论,有史论、有评价,更具传播力与感染力与影响力。立意高远,以史为鉴,力求在银幕上还原历史,构建中法经贸文化交流的开端起点的影像图景。以人为核心,聚焦两个君王,又以受到康熙重用的法国科学家白晋为中心人物,以白晋视点进行旁白叙述和情感书写,极具内在张力,达到共鸣、共情与传播接受效应。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互动为重心,表现了两位君主英雄所见略同,双向奔赴,做到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体现了全球文明互相尊重、促进、借鉴。总之,这部电影有效推进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与全球性推广。

王一岩:制片难度大,体现团队智慧

(国家一级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文化节目部主任)

作为还坚持在一线工作的老导演,我今天看完这个片子后特别激动。作品的成色非常好,我也同意它是值得拿奖的一部作品。《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中法合拍——我也曾在法国拍过片子,我深知其中的制片难度,要远远大于创作难度影片前期的“田野调查”做得非常充分,而在后期制作上也值得称道,里面有许多本来是很烧钱的动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做到现在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是后期团队的智慧。而且本片的思想性非常强。我一直强调,纪录片如果停留在对史实的挖掘和史料的堆砌,它不叫纪录片,纪录片一定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体现。

樊荟:适合年轻人看,希望影片走进校园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二级编剧)

纪录片对年轻人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片种。因为相较于虚构性的故事片来说,纪录片的客观性更强、可信度更高。对于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纪录片来作为他们观看的对象。《康熙与路易十四》对于在年轻人中普及中法文化交流历史非常有意义。这部影片的叙事角度,尤其是对历史的再现,可以很直观地让年轻人代入历史的现场,而且题材涉及多学科的融合,我觉得很值得在校园推广。希望这部影片能走进更多全国的高校以及中小学,让更多的学生们看到。

【主创幕后心声】

陈家成:以史鉴今,观照当下(《康熙与路易十四》出品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三百年前,中国与法国,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开启对话,为推动人类哲学、科学、艺术、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康熙与路易十四,素未谋面,却神交数十年,互派使节、互赠礼物、互相学习,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在人与人、国与国,乃至文明与文明的交往间,一以贯之。

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以史鉴今,观照当下: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也适逢奥运盛会,两国各界继续抒写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一部中法两国共同完成的影像文献,此时面世,以电影这种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法故事”,通过“国际表达、国际传播”,为人与人、国与国、文明与文明更好地交流、交融、交心,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片总监制喇培康提议我们拍这部影片,并且在本片的拍摄过程中全程给予指导;片中呈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文件;还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影片主创将纷繁的史料系统化,实现影像“既见木又见林”的表达。感谢所有人的热爱与努力,共同成就了这部作品。

喇培康:各美其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康熙与路易十四》总监制)

《康熙与路易十四》是我在2021年12月厦门金鸡电影节上向当时的广州广播电视台台长崔颂东提议拍摄的,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在停机后确定的。我提这个建议,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程度高,各方面工作都走在中国前列,电影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票仓,理应拍一些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影片;拍一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美学的影片;拍一些反映广州历史、展现广州魅力、具有广州特色的影片;特别是要用好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拍一些表现中国文化自信、开放包容,表现中华文明与世界优秀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共赢,同时又能通过国际表达让国际主流市场认可的影片。

第二,我在提这个建议的时候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以往拍摄的老作品中了解到,1698年3月6日法国有一条500吨级的商船,叫“安菲特利特号”,满载法国商品和9位法国科学家来到中国,终点站就是广州,而不是其它地方。“安菲特利特号”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中法交流和合作,这条船也就成为了中法交流交往和中法友谊的首航。当时我就提议,可以以这条船为线索,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挖掘中法各层级、各领域、各时期交流交往的小故事、小插曲和大事件、大人物,把这些真实发生又鲜为人知的内容、特别是把中法平等交流互鉴的趣闻轶事串联起来,拍成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真实、细腻、生动、有趣的纪录片,这样既凸显广州在中法友好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展现广州辉煌的历史和繁荣的当下,又可以为广大观众带去一段直观立体的历史知识、为历史留下一串用电影语言书写的珍贵记忆,更能够凭借这些新颖独特的内容对外推广,或许能给中外观众带来惊喜,成为一部中外两个市场都能兼顾的记录电影。

第三,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戴高乐将军亲手缔造的中法关系在各领域、各层级发展得一直不错,相当平稳,而且富有成效,目前两国关系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中法关系,称中法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在目前中美关系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良好的中法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有必要借中法建交60周年这样一个契机,拍一部反映两国历史文化、反映两国友好交往的纪录片,来庆祝和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后来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决定把影片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大致框定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具体说就是康熙和路易十四年间,中法两个东西方大国在科技、商贸和思想文化这三个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并把这些小故事用纪录片的语言、用我们所能够掌握的所有艺术和技术手段呈现出来。

第四,这部影片一定要拍成一部中法合拍片,这样才有意义、才有说服力、才能与中法双方共庆建交60周年相得益彰、才能确保影片进入法国主流市场,并借助法方的渠道使影片销往更多的国家。我从事中外合拍影片的管理和实践很多年,深知中外元素相当、中外艺术、技术、资金投入均衡、中外两个市场兼得的合拍片数量其实并不多。我建议我们不仅要拍一部合拍片,更要拍一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合拍片,拍成一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拍片。现在看来,我们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影片的法国合作方对最终剪辑的版本非常满意,对影片即将展开的海外发行和销售工作充满信心。

这就是我的四点考虑。崔台长很快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到广州后马上开会做出投拍这部影片的集体决定。经过招投标等一系列规定的程序,2022年2月,影片正式启动,到现在为止历经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影片在酝酿、策划、组建团队、撰稿、筹备、看景、拍摄、包括到法国拍摄、与法方的谈判、一直到后期制作,每个阶段都得到了中国和法国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广州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崔颂东和现任台长陈家成、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以及李林、徐斌等台里的多位同志,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部影片是不可能启动的;还要感谢鲍永红编导、张蠡后期编导,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艺术贡献,这部纪录片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的。此外,还必须感谢文旅部国际交流和合作局、外交部欧洲司、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他们给予了这部影片最鼎力的支持。

目前,《康熙与路易十四》已入选国家电影局2024年巴黎“中国电影周”展映片目,将于今年5月12日晚在巴黎一家久负盛名的电影院作特别放映。希望在康熙和路易十四年间,中法两国这段难得的交往和友谊永远不被忘记;希望这部影片能为加强中法人文交流、增进中法两国民众的友谊、提升中法电影交流和合作水平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张蠡:避免碎片化,更有历史感

(《康熙与路易十四》后期编导)

本片我认为有四大亮点。首先是结构。《康熙与路易十四》涉及的历史跨度很长,资料庞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得碎片化。为此,我们进行了合理的梳理,借鉴传统章回小说的做法,把电影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科技篇、商贸篇、思想文化篇,非常清晰。其次,纪录片往往离不开情景再现,但如果把握不好,太戏剧化的东西会让人觉得出戏,于是我们对片中的情景再现部分使用了特别的做旧手法,让画面更有历史感,也更让人看得投入。音乐。本片主题宏大,所以在音乐上不能做得“小”。中国和法国部分的音乐都由管弦乐队演奏,气势恢宏的同时也结合了各自当地音乐的特点。本片系统性地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康熙时期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图,而且是由法国科学家帮助完成的;又比如康熙身边有法国科学家白晋,而路易十四身边其实也有一位中国翻译家黄嘉略。片中类似的珍贵史料还有很多,相信观众一定会感兴趣。

董培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

(《康熙与路易十四》制片人)

《康熙与路易十四》由中法团队通力合作完成,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中法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总监制喇培康。他本身是非常成功的电影事业家,又在法国工作、生活多年,这次全靠他直接和法国团队沟通;因为语言和时差问题,我们有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是从傍晚五六点一直和法方来回讨论直至凌晨一两点,他也全程给予指导。本片的中方编导鲍永红,在项目前期就进行了大量阅读,从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梳理出本片的故事脉络。还有法方导演吉尔.汤姆逊,带领法国团队与我们携手努力,并分享了很多法国的宝贵资源,让我们最终打造出一部具备国际视野,令中国和欧洲观众都能欣赏、认可的片子。更要感谢后期编导张蠡。他用了不少别出心裁的电影手段进行整合和包装,极大提高了影片的故事性,最终成片效果一气呵成,毫不拖沓沉闷。

片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展示,尤其康熙真迹《圣祖算草》,更是第一次对外公开授权展示。中法两国的多家重量级机构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包括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法国皇家家具手工场,法国国家图书馆,及广州粤海关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等。最后要感谢出品方各部门对我们的鼎力支持。作为制片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一直以来,我都是秉承品质第一、打造精品的原则,这次也不例外,力求给观众带来一部纪录电影的精品之作。

来源: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