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405年,不惑之年的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期上辞官。他借着胞妹去世的机缘,决心彻底归隐田园。这次辞官,是他人生的第五次辞官。在这之前,他长期在做官与归隐之间摇摆。

让陶渊明反复摇摆的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渊明画像

世间所有贫穷的背后,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陶渊明的穷,很大程度上与他子女众多有关。陶渊明一生三次娶妻,原配因难产去世,未留下子嗣;二妻陈氏为他生下四个儿子,老三老四还是双胞胎,因六年生四个,加上操劳过度,陈氏也没能逃过早逝的命运;三妻翟玉英比陶渊明小12岁,为他生下了一儿一女。

养育六个子女的重任,让陶渊明喘不过气来。好在,他的母亲孟夫人能搭把手,要不然他能否将六个子女养活都难说。

401年,即陶渊明第五次辞官前4年,孟夫人病逝。自此后,陶渊明越发感觉到生活艰难。

彻底辞官,意味着收入来源全部断绝了。

可因为手里头尚有点积蓄,他归隐前两年的日子还不错。到了第三年,因为家里突发变故:遭了火灾,房子和家当被烧毁殆尽。加上他做农活又有点懒散,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陶渊明的懒散,他自己曾在《归园田居 其三》中展现过,比如这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南山下种的豆子,草长得比我的豆苗还要高。我一大早就跑到地里忙活了,月亮下山才扛着锄头归来。

看起来非常努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直接摆结果,而不是讲述自己如何努力。那种成天晒自己如何努力的人,往往在做无用功,或者根本就是“假装努力”。

陶渊明只说自己披星戴月,却并没有说自己一整个白天的时间究竟干了多少事。这就像今天的加班族,一整天都在加班,但加班效果却极其一般,甚至还不如人高效只工作两三小时的。

陶渊明的早出晚归的结果是,他家一到冬天,就“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这话的意思,看字面就清楚了:家里经常连粗茶淡饭都吃不上。

关于归隐后的这种窘迫生活境况,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也有过叙述,他说: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可以说,从40岁正式归隐开始,贫困、饥寒交迫,就始终伴随着陶渊明。

按理,无论在哪个年代,没有灾荒的情况下,有足够土地可耕种的人都饿不着,怎么陶渊明一家就饿着了呢?答案与陶渊明酗酒有关。

陶渊明是个酒鬼,他几乎每天都要喝酒,而且是不喝醉就不罢手。就算是去地里,他也要带上酒壶。喝酒的人,通常一喝酒就忘了时间。指望这样的人,把农事做好,那当真是异想天开了。

喝酒的人,没事的时候,作息绝对是乱的。陶渊明不种地的时候,其作息想来也没有规律过。一个家里,但凡父母双方出现一个懒散的,孩子自律的可能性就要打半折。

在父亲的影响下,陶渊明的六个子女也个个懒散,全不把读书放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子女们不读书,也与陶渊明从未将读书定为他们的目标有关。在养育子女上,他也始终保持着一种躺平的心态,长子出生时,他就在诗词中,展现了他的这种躺平心态,他在为大儿子写的《命子》诗中写道: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这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当然期盼你成才,可是你如果成不了才,也没什么所谓。言外之意是:你就平安健康长大就行了,我对你就这么点要求。

要成才,得先立志,也就是定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强调的就是订立目标的重要性。

陶渊明自己懒散,同时不给子女订立目标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五个儿子,即长子陶俨、次子陶俟、三子陶份、四子陶佚、五子陶佟,没有一个爱读书,个个不学无术,只能和他一样当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