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来自司马南的粉丝,某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私信中写道:“我们普遍认为,司马南国士无双,中国之脊梁,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撕咬司马南。”

说实话,看到“国士无双”这几个字,我挺难为情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司马南是个院士呢。

而最近刚好有个何祚庥院士,在头条号上连续几天对司马南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指出司马南“极左”的品性。

这位在校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如果感兴趣,你可以看看“何祚庥”院士的头条号。何祚庥院士对于联想事件等都做了比较精彩的回应,我就不多说了。

只是有趣的是,你可能说的是真的。

在中国有相当一批司马南的粉丝,他们不是没文化的人,恰恰是在校的学生。

如不相信,可以在B站上搜一下李毅、沈逸以及金灿荣频道下面,就是有很多年轻的面孔啊。他们很可能就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因为只有在校生,才有时间整天抱着个B站,透过司马南、金灿荣这些人来了解国际关系。顺便再看看B站上的二次元美女,马保国的搞笑鬼畜。

说白了,你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倾向以及娱乐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没挣过钱,没有走入社会。

如果你们稍稍挨过几顿社会的毒打,尝过几次HR的冷眼,或者遭遇过几次因为企业绩效不好而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你们就会更加诚实地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正向的生产力,比如做实业的曹德旺的公司,做技术创新的任正非的公司。但是确实也有一些人,是在做负向的生产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何祚庥院士定位为“口力工作者”的司马南于力老师。

在校大学生由于毫无社会经验,没有经济独立,而且对学习毫无兴趣,除了混个专业课绩点,混个学生会及社团,刷几篇毫无意义的论文之外,其实对学习本身毫无兴趣,更没有一点对于智识以及思考之乐的向往。

民国时候那些能够跟老师们打成一片,下课了,也要冲到老师家里讨论问题的风气早就荡然无存了。

现在就连大学老师群体本身,不也相当堕落了吗?

老一辈的专家占据了学术的座椅,逐渐暴露出不学无术、大放厥词的本性,仔细看,我们平时吐槽过的那些专家,基本上都是老年专家。

而中青年的专家都在干什么,他们在拼命的卷啊,争各种学术帽子,杰青、长江学者,但是如果仔细问问他的学术成果到底能对社会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可能除了他的所谓的学术“小同行”以外,他能影响的也仅限于他带的研究生了。

在这样的学术体系下,一个专业能力半瓶子醋的、缺乏思考之乐的以及不能经济独立的在校学生,成为司马南的粉丝,我觉得,这太正常不过了。

你可以认为司马南是“国士无双”,我也可以不遗于力地揭露他的假面。

希望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可以做到不自取其辱。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