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 36 开的第 556 张病历单

全单约 1213 字,读完大概需要 2 分钟

在成长过程中

大家应该多少都被

「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

「没成功就是

吃的苦还不够多」

这些类似的说法教育过叭!

「吃苦教育」

也被称为「挫折教育」

这套逻辑有着完整的闭环

不吃苦=不努力

吃苦多=获得成长多

毕竟,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歌颂苦难的风向下

享乐变成了有罪

似乎只有吃苦

才是标准人生

北京曾有小学

还要求小朋友们站着吃饭(???

因为自己淋过雨

也会要求孩子淋雨

而不是选择给孩子撑伞

吃苦教育里

时常出现的经典台词还有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不知道比你苦多少倍」

还有不少人

则会把这种「挫折教育」

和打击、贬低混为一谈

2021 年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就曾对 2006 名

年龄在 18~35 岁的志愿者做过调查

数据显示,超过 90.6%的志愿者

都曾经历过父母在言语上的

打击式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

在打击、贬低中成长起来的

这些童年就过得不开心的人

长大后不仅容易胖

还可能老得更快

(端粒长度会发生变化)

而且寿命都会缩短……

很多同学童年的创伤

甚至要用一生来治愈

在长大后享受快乐时

还往往「偷感很重」

东亚人也成为

外在情绪最稳定

但是内里精神状态最难以估测

隐蔽伤痛最深的群体

但其实

「苦」分很多种

追寻自己理想过程中的

无数次碰壁

但又重新站起来的无数次尝试

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达到正向积极结果

是一种苦

更多的家长鼓励的苦难

是一种过时的苦难

比如学习哈佛女孩儿刘某婷

在寒冷的室外手握冰块

以此来锻炼意志力

纯纯体罚的苦难

都是旧时代的苦

而歌颂无意义的苦难

要比苦难本身可怕得多

36 不得不搬出

非常出圈的化学分子

——多巴胺(dopamine)

实际上

从神经学角度看

一次次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

获得的多巴胺

才是真正能激发奖励机制

这样通过预期的奖励

来给自己「画饼」

拿捏奖励机制的方式

可能更能激励人努力向前

再说了

有些人不爱吃苦

真的是天生的!

写到这里

老读者应该猜到了

漂移车神 36 又要上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不爱吃某些东西

可能就是单纯

不喜欢它们的味道

(像一句废话)

像一些小朋友

不爱吃青椒、西兰花这类蔬菜

就可能是对苦味敏感

而不爱吃苦

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

咱们身体里的小小保护机制

在大自然中

很多使人死翘翘的植物

所含的毒素属于生物碱

往往会引起强烈的苦味

所以一些植物的「甜」=「能量」

而「苦」=含有毒的生物碱/尚未成熟

也就是「大概率有毒」的印象

就广泛地存在于

包括人类在内的

许多哺乳动物的认知里

苦味扮演着一个

保护人类生命的重要角色

对苦味味觉特别敏感的人

就不会囫囵吞枣误食毒物

也就有更大机会在饥荒时代幸存下来

以完成人类繁衍的伟大事业

相对于欧洲、非洲人群来说

亚洲人更容易吃出食物中的苦味

敏感度高的人大约有九成

这也和我们的基因有关

人类第 7 号染色体中的

TAS2R38 基因

其中的 rs713598 位点

就影响着我们舌头对苦味的敏感度

携带有 G 等位基因的人

对苦味物质(如苯硫脲)的敏感度

要高于 CC 基因型

即更能尝到苦味

既然「吃苦」无法避免

要不顺便来康康你的

「苦味敏感度」如何叭!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时候看的人体百科全书

给 36 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