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全球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99岁生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一时间,他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不一样,褒贬不一,恶评也不少。

有人说,杨振宁在新中国亟需尖端人才研发核武器时,“贪图富贵”,没有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甚至后来当“卖国贼”,加入美国籍。有人说他老牛吃嫩草,82岁时娶了一个比自己小50多岁的娇妻。2015年,他放弃美国籍,改回中国籍,又被人说成年轻时为美国作贡献,老了就回中国养老。

一直以来,杨振宁先生可以说是丑闻缠身,遭受了不少恶意诋毁。那么,在他被人误会的背后藏着什么真相?他对国家又做了哪些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杨振宁年轻时更改国籍,是他一生最受争议的地方。国家精心栽培了他,到头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包括他的父亲杨武之,在人生的最后日子里也没有原谅他。他的行为,与其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杨武之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是清末的秀才,曾在私塾教了很多年书,后成了清末著名的“皮条客”军阀段芝贵的文书。段芝贵为了升官发财和谋取私利、攀龙附凤,经常送美人给那些达官显贵,多次使用美人计。1907年,段芝贵倒了,杨武之的父亲不得不回家。第二年,他到沈阳找工作时,不幸染上了鼠疫,撒手人寰。而母亲在1905年就去世了,所以杨武之基本上由叔父照顾着长大。

杨武之很争气,学习成绩优异。1914年秋天,他考上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进入数理部本科学习。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教书。过程中,杨武之认识到书生无法和腐败的政府、土豪劣绅抗衡,脑子里有了“科学救国”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准备留学考试。1919年,他与同乡罗孟华成婚。1922年,妻子生下长子杨振宁。那段时间,杨武之忙着考试,第二年顺利拿到公费留学名额,辞别妻子和儿子后,他就远赴美国留学,研究数论和代数学。1926年,他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1928年秋,他回到祖国,在厦大教了一年书,然后就被清华大学聘请为数学系教授。

虽然父亲不在身边,但是杨振宁同样接受了好的启蒙。即便母亲文化程度不高,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教他认字。到5岁多时,他已经学习了3000多个汉字。父亲归国后,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杨武之一直在从事现代数论、代数学教学与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和教学,为我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他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父亲的循循善诱,使得杨振宁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他后来研究物理学有莫大的影响。

受父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杨振宁从小就很优秀。“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不安全,母亲便带着几个孩子回到安徽老家。次年,因为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一家人四处逃难,最终来到了昆明。随后,他考上了西南联大,先是听父亲的话攻读化学专业,后改为学物理。1941年,邓稼先也考上了该学校。两人再一次成为校友,经常在一起交流专业知识,感情进一步加深。1945年,杨振宁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考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开始攻读博士。

1946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时,询问了杨振宁的意见后,才到普渡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在美国,二人也时常一起研究物理。直到1950年8月,邓稼先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中国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自此两人天各一方。杨振宁没有选择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搞研究。他的想法只有一个:美国的环境更适合自己搞研究。由于杨振宁没有在祖国亟需大量人才时回国,因而被某些人批评他“忘恩负义”、“贪图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时,他认识了李政道,二人开始合作。1956年,俩人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之前物理学中心信息之一的“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二人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靠着这一重大发现,1957年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曾经的合作伙伴相互指责,称该理论自己的功劳最大,另外一个只是辅助,所以两人分道扬镳。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国人对杨振宁的负面评价增加了不少。7年后,他放弃中国籍,加入美国籍,使得他被卷进了舆论漩涡。加上当时中美关系紧张,他被国人痛批是“卖国贼”。1965年,杨振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其实,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杨武之很替儿子开心,也感到自豪,同时又想让儿子回国,为国效力。为此,他带着妻子特意到日内瓦找大儿子,劝说他回国。他给杨振宁讲了中国的变化,告诉儿子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国家需要他。但是,杨振宁没有答应父亲的提议,回答说自己还年轻,想多在外面学习些东西,等时机成熟了在回国。杨武之和妻子只好带着遗憾回国,1960年和1962年,他们再次到国外找到长子,劝说他回国,结果还是失败了。

不久,杨振宁加入美国籍,令杨武之十分痛心和生气。可他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尊重儿子的选择,可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疙瘩。据杨振宁后来回忆说,父亲杨武之可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没有谅解自己。

杨振宁没有在五十年代回国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环境不适合他搞物理理论研究。而且当时中国需要的是像邓稼先、钱学森那样的实践型人才,他是搞理论研究的,回国后用处不大,反倒不如留在美国,继续搞理论研究。如果他当时选择回国,可能他没有之后的成就,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另外,任何研究都需要理论作支撑,不能说他对中国物理没有贡献。后来他回国后,我国多了上百家基础物理研究室。至于改国籍一事,是他的自由和权利,是非对错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除了改国籍一事让杨振宁备受争议之外,2004年已经80多岁的他娶了28岁的翁帆当娇妻,使得他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杨振宁一生中,有3段比较重要的感情经历。第一段是他17岁时,与数学系的女同学张景朝相识,对她也有好感,张景朝是他的初恋。但是他认为自己这个年龄,应该以学业为重,谈恋爱会影响前途,便放弃了。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杨振宁到中学教书,认识了班上的女学生杜致礼。杜致礼的父亲大有来头,没错,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出身军人家庭的她,从小受到了很严格的教育,十分喜爱文学和音乐。因为父亲的关系,她颇受老蒋夫妇的喜爱。一年后,杨振宁到美国留学,而杜致礼考上了北平教会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再次相遇,是在1949年普林斯顿的中国茶园餐馆。那时,杜致礼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温柔、美丽的她深深吸引了杨振宁。再后来,他们成为了恋人。1950年8月末,二人在美国结婚。婚后,为了不打扰丈夫搞研究,杜致礼承担了养育孩子的责任,日子过得有些辛苦。杨振宁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家里条件才有所改善。这一段师生恋,持续了整整53年。

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在普林斯顿离世。2004年12月末,杨振宁便于翁帆结婚,距离杜致礼去世仅仅过去了一年两个月。消息一出,很多人骂他“老牛吃嫩草”,妻子刚刚离世,就另娶新欢。翁帆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有人称她嫁给杨振宁,是贪图他的钱财和名声,不然怎么会嫁给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这门婚姻,有人不看好,当然也有人祝福。对于翁帆,杨振宁形容她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即便有很多人不看好,他们还是过得比较幸福。

种种事件,令杨振宁绯闻缠身,遭受了不少非议。抛开这些事件,他对中国的贡献也不能忘记。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美国重点打击对象,加上政治理念和制度不同,两国关系很紧张,基本上不来往。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周总理调整了对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战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表示愿意与美国接触,打破中美关系僵局。1971年4月,美方主动建议中美高层举行对话,中方同意了。7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自此,中美关系开始破冰,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美国放宽了某些政策。

同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成了美籍知名学者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他到上海后拟了一份想见的亲友名单,第一个是邓稼先。而此时的邓稼先,正在遭受某些坏人的迫害。那些不法分子,叫嚣着要打掉研发核武器的人,很多科研人员被他们迫害。其中有一个炸弹专家叫钱晋,对核事业贡献很大,却被他们诬蔑是特务,对他进行严刑拷打。钱晋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结果被这帮人活活打死。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当时还有很多。年轻的被他们搞死了,他们就开始祸害高层。邓稼先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也被他们盯上了。

不法分子先动用权力将邓稼先调离北京,把他弄到了青海221基地,方便动手。然后,他们安排一批人以他“有2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由,对他进行折磨。关键时刻,杨振宁要见他和另外一些科学家,周总理乘机把他召回北京,他才逃过了一劫。如果不是杨振宁,邓稼先等核专家肯定会遭到更多非人折磨,后果难以想象,他无意之中救了很多人,立下了大功。

邓稼先院士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时,杨振宁先后2次回国去医院探望老友。他还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关系,想方设法弄还没有上市的治疗癌症的新药,托人带回国内医治好友。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友谊很深厚。

1971年杨振宁回到美国后,在数个城市演讲,将真实的中国呈现给美国人和华侨。很多美国人因此开始改变对中国的态度,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中国探亲访友,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献策。1977年,杨振宁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写给美国总统卡特的公开信等文章,敦促中美建交。毫无疑问,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付出了不少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年,杨振宁还参加了“保钓运动”。日本大肆制造舆论,叫嚣着“钓鱼岛是日本的”,公然挑衅和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1970年,美国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美国驻日本大使馆为了帮助日本恶意侵占钓鱼岛,声称“钓鱼岛列岛属于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美方将在1971年“把钓鱼岛、冲绳还给日本”。美国和日本不要颜面的行径,令全中国人民义愤填膺,大量海外留学生组织了“保卫钓鱼岛运动”。

应爱国学生的邀请,杨振宁在美国多所高校内发表演讲,从历史、地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支持中国维护领土主权。他在“保钓运动”中被称为“精神导师”,影响了很多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学生,让很多爱国青年立志报效祖国,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

教育方面,杨振宁贡献也不小。1974年,他回上海探亲时,与复旦大学10多位教师达成合作,推动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与该大学签订交流协议。第二年,他又建议周总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普工作。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倡议下,创建少年班,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1980年,他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生到石溪分校留学一年。前前后后有80名学者到美国交流学习,其中绝大部分回到了中国。1983年,杨振宁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资助了数百个基础研究项目。

1986年,杨振宁倡导兴办“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多思考,为国家发明更多有经济价值的产品。1997年,他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帮该学校引进了很多顶尖人才。为了帮助清华的教育事业,他四处争取投资,推动清华大学与美国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另外,杨振宁还将清华支付给他的工资,总共200多万美元,全部捐给了该学校,帮助清华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今年5月14日,为了支持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教学科研,他决定无偿捐出自己办公室、资料室的影像资料、来往书信、图书字画、文章手稿等,总计2000余件。

前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聂华桐评价杨振宁先生说,他是一个牢记根本的人,对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的爱国,爱到了骨子里。多年来,他一直在关心中国人民的生活有没有改善,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哪些不足,自己还能为中国做些什么。那些在美国的华人,杨先生也尽力帮助他们。聂华桐院长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有不少学者认为,杨振宁先生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国,为祖国作贡献。

不少人对杨振宁先生的误解很深,对他持有偏见。评价一个人时,不应该只看他负面的东西,也要看他正能量的一面,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

好了,今天的文章结束了,各位小伙伴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新来的朋友,请一定要记得点关注,后面我们会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内容,方便及时了解,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