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在当今社会中,个体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背景,这些心理因素无疑对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境,

一方面这样做可以向外界展现个人的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来寻求情感的共鸣。

这种在线的社交互动在心理层面上促进了不同个体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表达自己的不快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

但这种做法应该适度,避免在网络空间传播过多的消极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的案例便是通过网络转变情绪状态的一个积极例子。

一、温暖的社交互动

一位年轻女性在地铁上拍摄了自己的视频,并配上“下辈子不来了”的文字描述,显得非常疲惫和无助。

这段简短的视频意外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区内涌入了49万条评论。

这些评论里,许多人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片段和情绪状态,而且大部分评论都充满了正面和鼓励的内容。

例如,

一位用户分享了自己在医院的照片,另一位虽然面对生命的威胁仍旧乐观地面对生活。

评论如:

“患糖尿病7年了,医生说我可能会失明,但看我一个人去吃海底捞还是很开心的。” “我18岁就开始与白血病斗争,这足够勇敢吧,哈哈。”

正是这样的一段视频和之后的积极互动,鼓舞了这位年轻女性面对生活的勇气。

她在回复网友的评论中表示了感激:

“感谢大家的关心和鼓励,我正在努力让每一天都过得更好。那天我情绪很低落,所以随手记录了一下,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

这一事件是网络环境中近年来较为温暖的互动之一。

事实上,从社交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个体面对极限的负面情绪时,通常会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如避免或沉默。

这在心理上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总能帮助个体感觉更好,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负面情绪的影响更为深远。

当我们观察社会的结构,不难发现,尽管社会的顶层由少数精英组成,但大多数人仍旧处于社会的普通阶层之中。

我们可以将这个群体称作“社会底层”,这个标签并非带有贬义,它是基于人们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所得出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标签一旦在公众中被广泛接受,就会促生一种独特的底层心态: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在自我认同时往往表现出较为敏感和易怒的情绪,变得过于小心翼翼,并且他们的视野通常较为局限。

这种心态使他们容易因为小事而怨恨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日复一日为了基本生活奔波劳碌。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们甚至难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更别提去关注那些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心理安慰了。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因新冠疫情的全球持续影响而显得格外严峻,这段时间许多人都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压力:

一些人的收入减少了,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还有些人失去了工作。因此,疫情结束后,许多人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有些人甚至不自觉地陷入了之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困境。

换句话说,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社会边缘的一部分,从而逐渐形成了前述的边缘社会心理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负面情绪和消极的应对策略常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在面对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反思和审视自己最近的心理状态。

这一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情绪变化,并寻找适当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