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仁宗宝元元年,西夏国主李元昊自称“大夏皇帝”,挑起了新一波的宋夏战争。

旋即几次关键战役的大败,深深地重创了宋朝军队及其统治秩序,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具体而言,接二连三的军事挫败,对当时宋廷所造成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军事上的失败迫使宋廷必须大量抽调内地的军队,去填补陕西前线的战力空缺,进而前线以外的地区,呈现了“军事真空”的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各地战力不足的情况,宋廷开始在各地强募平民为兵,使得军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随之膨胀的军费,也对朝廷的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其实,在“澶渊之盟”前,宋廷为了对抗外敌而扩大军事动员,不乏其例。不过,那些动员大多是以暂时性的征兵为主,那些士兵仍需务农,并非以兵为业,故朝廷无须花费大笔资材来担养他们的生计,不会给财政带来过重的负担。

然而,当面对军事威胁时,“火烧眉毛”的宋仁宗却未师法前朝,反倒是大幅扩张正规禁军的规模,组建起了一支“宣毅军”,来补充战力。

而让宋仁宗做出这番改弦易辙的,是当时在文臣之间甚嚣尘上的“土兵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土兵论”并非毫无缺陷

“土兵论”就是以土人(即生长于当地之人),作为该地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来取代“更戍法”下必须常年到他乡执行任务的禁、厢军。

事实上,“土兵论”并非始见于宋仁宗时代,早在宋真宗时就有人提出过。咸平年间,一位尚未入仕的文人陈贯,就曾上书提议。

陈贯认为,禁军常年待在京师休养,不如边境居民那般熟悉敌情、地势;而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当地居民态度积极,不会像禁军一样既消极又骄惰。

陈贯的意见,虽然在当时没有被宋真宗接受,但在“澶渊之盟”后,其意见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施行。

宋真宗对于边境的防御部署,逐渐由地方的厢军或乡兵,来取代所费不赀的中央禁军,并且允许这些地方守军的兵籍可以“父子相代”,或者由当地居民替代,而不必再经过中央的拣选。

不过即便如此,宋真宗并未有意让“土兵”取代全部的禁军。

《清平乐》宋真宗剧照

宋真宗承认“土兵”的确有其优点——“皆劲勇,且知山川道路”。但他并不认为其能完全取代禁军,因而对“土兵”的员额进行了限制。

事实上,“土兵”绝非陈贯所形容的那般毫无缺陷。

“土兵”虽然能掌握边境的军情及地利,但是他们的武艺却有待置疑。如大中祥符年间,一位在河东任职的武臣就指出:当地“土兵”虽擅长骑马,但疏于战技。因此,他建议朝廷指派京师禁军的有能之人,前去担任当地“土兵”的队长,借以提升其素质。

宋仁宗虽然搁置了“土兵论”,但似乎有所动摇

宋仁宗即位后,类似陈贯主张的意见,仍时有所闻。

宋夏战争爆发之后,主持西北军事的夏竦,更是大力鼓吹“土兵”的好处。他上书请求“募土人为兵,号神虎保捷,州各一二千人,以代东兵。”

对此,他的理由如下:

“今募土兵,一则劲悍……二则识山川道路……三则代东兵归卫京师……四则岁省刍粮巨万……”

在夏竦的分析中,他对“土兵”之利的看法,大致跟当年陈贯的主张类似。除此之外,他还提醒宋仁宗:招募“土兵”,另有两点额外的好处。

其一,当年陕西收成不好,刚好可以用“募当地居民为兵”的方式来实施救济。

其二,军队规模大幅增加,可以对西夏产生威吓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平乐》夏竦剧照

不过,虽然夏竦如此振振有词,但反对的声浪,也随之而起。如龙图阁直学士杨偕质疑“土人可以积极战斗”的说法,他认为增募“土兵”只是“徒费国用”而已,因为“土兵”招募之后“虽三二岁未得其用”,绝非夏竦所言——“量加训练而能取胜”。

在杨偕的强力反对下,夏竦的提议暂时遭到搁置,不过随后又有不少文臣支持夏竦的看法。

例如陈执中认为陕西边陲之地“须广土兵,减骑卒”;王拱辰出使契丹回来后,也说:“契丹不畏官军而畏土丁……”而这些意见,似乎被朝廷接纳了。

宋仁宗派出了几位大官,去河北拣选当地乡兵;同时,又下令征选各地牢犯、强盗为军,将厢军中不满40岁者添入禁军,以此填补战力。

然而,这一次的扩军行动,却引出一场意料之外的风波。

欧阳修好友尹洙郑重上书,重提“土兵论”

风波起自于东京八作司之一的御辇院。原本,御辇院的士卒虽被归为厢军,但他们仅专司宫内制辇、抬辇一事,跟其他八作司一样,都只是单纯的役卒而已,并没有军事上的能力。

可是,朝廷的命令下来后,许多都辇官都被选入禁军。这些人跟他们的家属极度不愿意就此踏入戎途,因此结伙千余人一同在路上拦截中书、枢密两府大臣,向他们诉冤。

由于事出突然,担任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的老臣张士逊,受到惊吓、不慎坠马。宋仁宗下令将此事交由枢密院议处。

最后,枢密院决定将带头抗议的两名军卒处斩,其余跟随者流放充军,并仍然将都辇官们选入禁军。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或许是因为这场风波的关系,欧阳修的好友、在陕西担任经略司判官的尹洙,再次郑重地上疏,请两府大臣讨论增募“土兵”一事。

只是,这一次尹洙的提议,却又受到三司使郑戬等人的反对。他们告诉宋仁宗:若在西边增募“土兵”,则必须为他们建造新的营舍,所费不赀;况且“土兵”不用刺面,因此与一般禁军有异,恐怕会造成不合,容易引起冲突。

所以到了最后,宋仁宗还是接受了反对派的意见,再度将招募“土兵”的提议搁置下来。

“火烧眉毛”的宋仁宗,组建了“宣毅军”

到了庆历元年,形势急转直下。宋朝大军在好水川一战被西夏彻底击溃,宋仁宗几乎失去他在陕西一半的军事力量,而陷入恐慌。

也因此,就在宋仁宗得知“好水川之战”惨败的结果后没几天,他便下令在各地大规模募兵。

这批新募的禁军,被称为“宣毅军”。根据《宋史》的记载,宋仁宗在短短几个月间便增加了近十万以上的禁军士兵。

可想而知,此次募兵不但会给民间带来不安,还会为宋朝政府带来相当庞大的财政压力。

在各地大肆招募的“宣毅军”,并没有起到保卫地方的功用。相反地,有一支戍守在光化的“宣毅军”竟然发动了一场兵变。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宣毅军”戍守之地,竟成无主之地

宋仁宗前期的宰相韩亿之子韩纲,带领了300名“宣毅”士兵戍守光化。由于韩纲平时个性急躁苛刻,士卒平常就对他有所怨言。

例如当地居民提供了酒食招待守军,但韩纲却扣下一半,拿去市场卖掉,换成兵器;而军队伙食又时常难以下咽,故士卒之间弥漫着一股不满的情绪。

恰巧,有几件事情激发了士卒的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