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进行,由于是特殊时期,陈毅的追悼会规模被压缩的很小,对此,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虽然很不忿,但是没有办法。

可就在陈毅追悼会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周恩来忽然接到了主席办公室的电话,告知他毛主席要亲自去参加追悼会。

当天下午,毛主席身着睡衣,缓缓走进追悼会礼堂,他抬眼望去,满目皆是花圈和挽联,毛主席用目光扫了一圈后,忽然停在了一副挽联的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副用鸟篆体书写的挽联,其文字豪放,浑然天成,一看作者就是一位“书法大家”,毛主席情不自禁的将挽联内容给轻声读了出来: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念完,毛主席看到了落款人,随即,他仰天感叹道:“写得好,写得好,不愧是民国四公子。”

说罢,毛主席扭头问陈毅的夫人张茜:“此人来了没有?”

张茜心情沉重地回答:“他是陈毅生前的好友,但是今天的追悼会却不允许他参加。”

毛主席很疑惑:“为什么?”

张茜:“两夫妻被下放到吉林的山乡,那里不接收他们,老两口只好再回北京,户口,住房,工作都没有,处境很狼狈,他们为国家捐献过国宝级文物,是有贡献的。”

毛主席叹了一口气,看向了周恩来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恩来,这件事你过问一下,不要让人家骂我们共产党是过河拆桥,要尽快解决。”

周恩来赶忙回答:“主席放心,我一定尽快办妥此事。”

毛主席称赞的民国四公子是谁?他与陈毅有着怎样的交集?此人为国家捐献过什么国宝级文物呢?

民国时期,有四人或因风流倜傥,或因文化素养高,或因出身好,因而被称为“四大公子”,这四人分别是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以及张孝若。

这四人能够被统一联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好爹。

其中,袁克文的父亲是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张伯驹的父亲是曾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部长的张镇芳,张学良的父亲更不必说,是“东北王”张作霖。

这其中,张孝若倒是知道的人不多,不过,他的父亲也是赫赫有名, 乃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富盛名的实业家张謇。

民国四大公子之所以如此有名,并非完全是靠出身赢得的“美誉”,他们自己的努力,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中国的成立,四大公子逐渐鲜为人知,时至今日,在这四大公子中,有两位依然被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提起。

第一位是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另一位,则是张伯驹。

张伯驹之所以至今仍让人议论不休,是因为他对我国文物做出的贡献,实在太大,也正是有了他,我国才有很多国宝级文物未流失海外,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称赞的民国四公子,指的就是张伯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1898年出生,张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因而说张伯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也并非没有道理。

按照张家的形势,张伯驹长大后最大的可能,就是继承父亲的遗产,成为当地的一个乡绅,但是由于一个人,张伯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这个人,就是张伯驹的亲大伯,张镇芳。

在张伯驹出生前六年,张镇芳考中进士,离开家乡做了京官,从此张镇芳官运亨通,无往不利,但是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官场上,张镇芳春风得意,可是在子女上,却是差强人意,他的两个子女先后夭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到40,还生子无望,对此,他十分苦恼。

当时的旧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一个人若没有儿子,兄弟中儿子多的就该过继给他一个,为他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同时也继承他的家业,可谓是一举两得。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到了结果,是的,张伯驹的父亲,正好是张镇芳的亲弟弟,按照这个不成文的说法,张伯驹的父亲就将张伯驹送给了张镇芳做儿子收养。

自此,张伯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也许是“老来得子”,张镇芳对张伯驹非常的宠爱和照顾,好在张伯驹是个能人,有自己的想法,因而最终他没能“泯然众人”

民国成立后,张镇芳逐渐从官场上退位,按照他的想法,张伯驹应该继承自己的人脉,走上仕途,但是张伯驹却没有按照他的剧本来。

不仅如此,张伯驹还选择了一个让张镇芳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的路。

这条路就是收藏文物字画书法,做上了文人雅士。

张家家财万贯,张伯驹的如此选择,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从此,张伯驹的名字,被刻在了人们的心里,不过,也有人称张伯驹是“败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伯驹如何败家?他将父亲张镇芳许多东西,都拿出去卖掉,然后专门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物,当时国家民生凋零,战争不断,你方唱罢我方休。

乱世之中,文物最为不堪,对于张伯驹的所作所为,许多人都觉得他在浪费钱,因而称他是怪人,还说他是败家子。

对于外界的说法,张伯驹始终没有回应,一直是我行我素。

也正是张伯驹如此坚定的信仰,他将一大批的国宝级文物给收藏了下来,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草书》等等。

这些文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都无偿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因而直到今天,仍有人说,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半的书法作品都是张伯驹一人所捐,这实际上,也是事实。

张伯驹为国家捐了那么多文物,当时国家想要奖励他20万元,张伯驹没要,他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这些东西没有必要一直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得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对于张伯驹的高风亮节,陈毅元帅,尤其欣赏。

陈毅虽然是军事上的元帅,但是对文化,他也是一个著名的“诗友”,文学爱好者。

1957年,陈毅参观了由张伯驹参与领导的明清书画展,在此画展上,陈毅收获不浅,事后,他邀请张伯驹来自己的家里做客,吃饭。

陈毅:“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令人敬佩,这次画展办的很有意义,能够唤起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

张伯驹谦虚地说:“陈老总,您过奖了,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您的诗。”

陈毅听后哈哈大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人的情谊就此建立。

一年后,张伯驹受到批判,陈毅非常关心,后来,在陈毅的安排下,张伯驹前往吉林工作,远离漩涡中心。

张伯驹夫妻得知,内心十分感动,但是当时情况多变,他们无法亲自当面道谢,只好将对陈毅的感激放在心里。

文革开始后,张伯驹再次受到冲击,陈毅当时也不好受,但是他得知张伯驹处境很不好,还尽力的去帮助张伯驹。

可惜的是,陈毅由于被迫害于1972年去世,得知陈毅离世,张伯驹内心悲痛,遂写下了文章开头提到了挽联。

毛主席看到挽联后,嘱咐周恩来总理照顾张伯驹,张伯驹夫妻的命运再次改变。

张伯驹其实心里知道,自己后来能够过得好,得益于陈毅的照顾,因而对于陈毅, 他内心充满了感激。

后来,张伯驹写回忆录时,专门提到了陈毅。

张伯驹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陈毅时,这些说:“‘五七年与公一晤,觉公如冬日可爱,至今耿耿难忘。

陈毅去世后,张茜派人给张伯驹送来了一副围棋,这是陈毅生前一直使用的。

见此物,张伯驹泪流不止,故友不在,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