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小金库,大家肯定不陌生。

可很多人不知道古人也爱藏“私房钱”,而且花样百出,手段极多,甚至有位明朝男子把钱塞进木雕藏了600多年!

这个木雕先后落入两位收藏家手中,结果他们愣是对其中异样毫无察觉,还是拍卖行工作人员偶然发现并将纸钞取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到底是怎么想到在木雕里“藏钱”的?那张纸钞价值如何,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古人千奇百怪的“藏钱”手段

要说“藏钱”,今人在古人面前还真不够看,毕竟现在有银行。

可古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储蓄不便,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自然会在“藏钱”这一块更加别出心裁。

古人用得比较多的藏钱方式,主要是“壁藏”“梁藏”“檐藏”以及“地藏”这几大类。

顾名思义,就是分别把钱藏进墙壁夹层里、屋子房梁和屋檐下,还有地底下,尤其是最后一种用得最多。

1982年,江苏一群农民挖水渠,结果意外挖出了一大批金银财宝。

最上面的“金兽”足足有18斤重,底下的铜壶里还有金饼和马蹄金,经查证,这是来自西汉时期的“馈赠”。

当然,大家不只是藏钱,凡是珍贵的东西都可以这么藏,“孔壁遗文”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拆了孔家老宅,结果从墙壁中拆出了一大批古文经传!

既然能这么藏,自然也就能这么偷,古人将小偷称之为“梁上君子”可不是没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被小偷偷走,古人也想出了一系列防盗手段,譬如说,直接把钱藏在粪堆下面。

这里自然不是直接丢,而是采取了“分层贮藏”的办法,挖宝藏坑的时候挖深一些,最底下埋宝贝,填入泥土后上面另作他用。

除了茅厕外,猪圈也是比较常见的“搭配”

倘若又赚了钱,想继续“藏起来”,自然不适合再将茅厕、猪圈推掉,通常来说会另外挖坑埋放。

时间长了,或许连屋主都记不起来自己藏了多少钱,这也是后人能从地下挖到“宝藏”的原因之一。

据说当年苏东坡在金山寺借住,闲来无事在床底下乱挖,结果竟还挖出了一大瓮白银。

不过苏东坡比较有气节,挖出来后他又给埋回去了,后来中了进士,偶然想到这段往事,写信给家人让他们挖出来拿去修缮寺庙了。

除了遗忘,还有许多可能性,譬如说遭遇战乱来不及挖,遭遇变故没来得及交代藏宝地点等。

还有可能藏的是“私房钱”,藏钱比较少,以至于不久就抛之脑后了,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木雕银票”应该就是这一类型。

二 、意外被发现的“木雕银票”

故事的“主角”,是一座罗汉雕像,据说它有着700多年的历史。

而在被雕刻出来一百多年后,它落到了一名“明人”的手里,成为他藏私房钱的“隐蔽之地”。

没错,这位明人在雕像头部藏了一张大明宝钞,而且它非常的“大”——

一方面,说的是面额。

明朝发行的纸钞一共有六种面额,分别是100、200、300、400、500以及1000文。

1000文的那种也称之为“一贯”,他藏的就是这种,在当时能换一两白银,当然也可以凑齐四张换一两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一方面,说的是面积,寻常人很难想象,一张纸钞竟有A4纸那么大!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当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没问世多少年,而且还没有留下实物,大明朝廷在“发行纸币”这件事上尚且在摸索阶段。

当然,明朝还是继承了元朝一些制钞方法的,譬如说原料上采取的都是桑穰,即桑树肉和皮之间那一层薄薄的内皮。

朝廷对钞料的把控非常严格,以至于伪造者想要伪造的念头被扼杀在了源头。

除了原材料难得外,雕刻技艺精湛以及朝廷打击态度严厉,也是大明宝钞在当时几乎没有仿造品的重要原因。

印钞用的铜板,雕刻得十分精湛细致,以至于大明宝钞表面花纹繁复,上面盖的印也有防伪印记,让伪造者“望而却步”。

真有不信邪,非要跟大明朝廷“碰一碰”的,最终也很难扛住民众举报,因为朝廷在宝钞上写得很明白:

“举报、抓捕的人可以得到250两白银的奖赏,另外还有犯人的财产。”

朝廷把控得很好,可是大明宝钞最终还是落地了“毁灭”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明宝钞刚发行的时候,购买力还挺强,一贯面额的宝钞能够买一石大米;

可是后来它慢慢贬值了,等到永乐二年就要三十张一贯纸钞才能买一石大米了,宣德年初要五十张,正统九年要足足一百张!

等到明宪宗时期,一张一贯纸钞的价值不到一文钱,掉到地上人们都懒得捡;

明思宗时期十张一贯纸钞大致相当于一文钱,其价值只有最初的“万分之一”,也难怪木雕主人及后人不当回事了。

试问今天藏了一百块,后来它变成了一分钱,还有必要特意取出来吗?

大明宝钞贬值得这么厉害,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倒钞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朱棣开了个“坏头”

为了解决开支滥发宝钞,后来的大明皇帝们有模有样,大明宝钞也就走上了“摆烂之路”。

当然,大明宝钞也是分类的,早期发行的宝钞和后来发行的宝钞不太一样,价值也不能一概而论,早期户部发行的比后来中书省督造的好不少。

最重要的是,这东西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它今天的价值自然也不是成化帝、崇祯帝时期能比的。

我国博物馆就曾以2万元的价格从民间收了一张,澳大利亚拍卖行给那张“木雕银票”的股价是3000~5000澳元。

宝钞换算成人民币,大致为15000~26000元,这还只是它的直接价值,木雕由于有纸钞“证明身份”,价格也将迎来一波上涨。

据说总拍卖价格高达二三十万人民币,之前“看漏眼”的两位收藏家,要道一声“可惜”了。

在感慨宝钞、木雕价值之余,人们也不禁疑惑,我国的宝贝怎么跑到澳大利亚拍卖行去了?他们有着怎样的曲折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古文物的“漂流”

我国文物之所以流落在外,主要有三个原因:掠夺、倒卖以及走私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不正当交易从我国抢走了大量文物。

比如说英法联军抢圆明园,还有八国联军入北京,这都导致我国文物严重流失,后来日军侵华时同样从我国抢走了不少东西。

据不完全统计,在1931~1945年间,日本总共从我国抢走了将近1900箱文化财产。

注意单位是“箱”而不是“件”,具体数量日本在战后曾经公布过,至少有360万件!

美国、法国、荷兰以及意大利也是如此,至于英国就更不用说了,大英博物馆收藏文物超2.3万件,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里面的文物都是怎么来的?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除了侵略者掠夺外,文物倒卖和走私同样不容忽视。

文物倒卖主要集中在20世纪前期,当时有不少外国人跑来勾结反动军阀和奸商,将我国文物偷偷运送出境。

至于盗墓走私,持续的时间还要更久一些。

我们上面提到的罗汉木雕,据说就是在侵华战争期间被抢走的。

当时木雕的主人还想将木雕给藏起来,可惜被日本人发现了端倪,蛮横地夺走了,然后才沦落到国际收藏家的手中。

在先后经过两位收藏家之手后,这个罗汉木雕被送到了澳大利亚拍卖行,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在检查木雕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之前不曾发现的秘密。

即被藏入木雕头部600多年的“大明宝钞”,木雕的故事才为人所知。

拍卖行主管在接受采访时说,发现宝钞对他来说是“惊心动魄的时刻”。

因为半宝石或者卷轴之类的献祭物被留在雕像中是比较常见的,可是像这种文物中藏有“大明宝钞”的情况却相当罕见。

木雕和宝钞的下一站,是悉尼拍卖行。

尽管这是侵略者从我国抢走的东西,可外国人显然没有将它们归还给中国的打算,这也是我国流落在外的文物大多面临的尴尬处境。

除非遇到“境界高尚”的文物持有者,否则这些文物很难以捐赠的方式回流。

而我们能做的也很有限,要么是坐视这些文物在外继续“漂流”,要么就是国人花费高价将其拍下。

希望漂流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当然这注定是条漫长的道路。

感慨之余,我们将目光继续放回那张宝钞,不少人看到这个故事都感慨,没想到钱也能成为“收藏品”。

不知我们现在将一张百元大钞收藏起来,几百年后能否成为“传家宝”呢?

四 、从历史中走来的“私房钱”

乍听之下,收藏人民币像是一个玩笑,实际上这还真有一定的可行性。

很多人不知道,在收藏界人民币藏品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就是“私房钱”,而过去几十年已经有人靠着它,取得了相当丰硕的回报。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

它的典型特点,就是面额大而且版别多,当时我国一共发放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面额从1元到5万元不等。

版别最多的是100元券,足足有10种,其中光是“1元劵”,市场价都早已突破1700元。

面值1万元的,市场价格高达162万元,要是能凑齐一套那更不得了。

在近10年前,一套“大全套”都能兑换400多万人民币,大家可以想想今天它的价格。

第二套人民币同样意义非凡,它被视作“中苏关系晴雨表”

虽然在市场流通的时间不长,可是“1分劵”也能兑换178元,早年间“10元劵”的收藏价格更是将近30万元!

听到这有些人或许会不解,为什么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还能在市场上卖出如此高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老版人民币本就有比较高的艺术、史料以及文物价值,再加上我国有不少人长期使用这些货币,对此有着浓厚的感情。

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逐渐兴起了“人民币收藏市场”。

当然,既然是市场,那么肯定是有起伏。

在1997年以及2006年前后,前后出现过两波“大行情”,其间人们收藏人民币的热情也曾短暂退却。

不过从整体来看,人民币收藏市场还是逐渐走向火热的。

收藏人民币,也有几个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人民币的品相。

通常来说品相越好,价值也就越高,哪怕是同一种纸币,因为品相差距其价格也可能有数十倍的差异。

其次是同号问题,同理收藏的时候最好涉足“百张”,这样也有利于保管和收藏。

总的来讲,只要达到“收藏”层面,情况就会比较复杂,像“罗汉像里藏一张大明宝钞”这种事,是相当罕见的情况。

普通人恐怕也很难有耐心收藏一张纸钞600多年,等到时候再看它的价值吧?

由此我们也不禁感慨,“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藏”。

不仅是金银珠宝,这类“藏宝趣事”同样弥足珍贵。

倘若不是600多年前那位明人将一张大明宝钞塞进木雕里,我们也很难透过这段故事,了解这种种故事。

参考资料

《古人藏钱千奇百怪,晋商将银子化成液体》 中国网

《澳大利亚:中国木雕中发现明朝纸币》 观察者网

《从历史中走来的私房钱》 人民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