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 曹露婷 杨子宸
“远能看风景,近能看手机,还有这牌子上的小字,也飒飒清爽!”4月24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3楼检查室内,61岁的陆阿姨满面笑容,向医生和家人描述着手术后的“视界”。这是她十多年来看得最清晰、舒适的一刻,裸眼远、中视力有1.0,近视力达到1.2。
就在前一天,陆阿姨由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主刀,接受了国内首例全新材质Clareon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与陆阿姨一起接受手术的还有69岁的何先生,经过复查,他的全程视力恢复到1.0,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好。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老花眼一般在38岁左右出现,52岁以后老花眼的发病率接近10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据此估算,我国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正在遭受老花眼和白内障的双重侵袭。
解决方案绝非是一副眼镜,或是一瓶眼药水。随着眼健康领域黑科技的高速发展,为眼睛换一个全新的“高清镜头”成为主流方向:植入一个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就能让清晰梦想照进现实。
视物模糊、费力,裁缝阿姨困扰多
陆阿姨是杭州人,退休前在服装厂工作,繁忙时期加班到晚上9点多都是常事。
“可能是近距离、长时间盯着看东西,她四十多岁眼睛就花了。”陆阿姨的女儿李女士说,母亲体检查出白内障已有多年,一直熬着没做手术。最近,陆阿姨的眼病困扰似乎更多了:做家务时视物吃力、模糊,要停下来揉眼睛;缝拉链、改裤脚时,看不清缝纫机的针线,得靠老花镜帮忙;走在路上,只能隐约看到远处人形的大致轮廓……这些场景都在提示她,白内障和老花的情况加重了。
希望母亲的退休生活过得更有质量,李女士带着陆阿姨慕名前往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找到姚克教授,想做白内障手术。为此,李女士提前做了一番功课,她了解到:三焦点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不但能解决白内障,还能提供清晰舒适的远中近全程视力,对于各种距离用眼需求高的人群来说,是一个超预期的选择。
检查结果显示,陆阿姨的右眼除了老年性白内障外,还伴有先天后极白内障及老花眼,想要改善全程视力,当前是手术的好时机。
国内第一个更换新型三焦点“眼内镜头”
“她右眼术前视力是0.4,眼底情况很好,尽管属于疑难复杂性白内障,还是有条件做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姚克教授介绍,40%后极性白内障患者的后囊膜较为脆弱,术中操作需特别谨慎,采用飞秒激光辅助技术,保证撕囊居中、正圆,预劈核可减少超声乳化阶段的眼内扰动,保证后囊膜完整,护航手术安全。
一台手术的成功,除了黑科技的加持,还离不开人工晶状体的精准选择。
“人工晶状体的材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只有纯净的材质,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光学质量,给予患者满意的视觉质量。”姚克教授指出,全新材质三焦点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是基于Clareon 疏水平台的丙烯酸材料制成,分子层面的优化以及进一步工艺改进,能够进一步消除疏水性人工晶体的闪辉问题(人工晶状体中出现的微泡),做到持久零闪辉,这对视觉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4月23日,姚克教授成功为陆阿姨植入这款功能性人工晶状体,过程顺利。
术后第一天,陆阿姨远中视力均达到1.0,近视力达到1.2。“我的老朋友们都说眼睛底板越好,手术效果越好,这下算是亲身体验了。”陆阿姨笑着说。
姚克教授专访:新材质功能型人工晶状体,未来可期
白内障手术从防盲迈向精准屈光性手术新阶段,为何是大势所趋?
姚克教授: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老花眼问题突出。据统计,我国35岁以上的人口中,有老花眼问题人群占比56.9%,达3.9亿。老花眼造成的视力障碍极易造成工作能力受损、生活质量下降。
在临床,大约80%较年轻的白内障患者会提出全程都能看得清的术后视力要求。例如,许多六十七岁的中老年人还需开车,驾驶时视物在远近距离切换时可能感到不适,形成用眼困扰。我们医生关注到中老年患者视力和视觉需求的变化,会根据日常的生活场景定制更个性化的方案,如白内障的分量会减少,屈光手术分量会提高,通过手术光学的矫正,精准的测量方式和手术设计,我们可以预测患者能够通过手术获得较好的视力。
当然,这与《“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的“推动眼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理念相当契合。
如何看待“大屈光时代”功能型人工晶状体的更新迭代?
姚克教授:目前,眼科手术的飞速发展有望将视觉质量提升到超越自然眼的状态。其中,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和材料不断改进并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功不可没,这极大提高了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裸眼全程视力的精准性。我一直很期待人工晶状体能够发展到接近自然晶状体的效果。这次全国首植的几位患者采用的都是全新晶体材质的人工晶状体——纯净的材质、更优异的光学表现,让患者术后看得更清楚、持久、舒适。
大屈光时代,个性化视觉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功能性人工晶状体更新迭代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