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落叶

编辑 昭明

1985年3月8日,,“硬骨头六连”在13小时的激战中,打退越军8次反扑,歼敌199人,赢得了重大战果。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竟是一位上海籍战士的方言传令,让越军难以破解我军战术,这是咋回事?

一、美军用“风语者”打败日军

提起“风语者”,想必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好莱坞大片《风语者》,影视剧中讲述了美军依靠“风语者”传递了无数密电,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实,这并非电影刻画,真实的历史比起电影更为传奇。

太平洋战争之初,日军依靠在情报上的优势,接连破译美军电报密码,使得不少高机密情报被日军截获,占尽了战争的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尽了苦头的美军,为了改变情报被破译的局面,于1942年组建了一支特别的部队,也就是征召了29名纳瓦霍族入伍,让他们负责编制军用密码。

原来,纳瓦霍族并没有诞生文字,他们的语言生涩难懂,其发音、语法非常古怪,且会用语调强弱表达不同含义,全球只有不超28人能听懂该族语言,且都在美国。

经过严格训练后,29名纳瓦霍人被关闭在密封的房间内13周,联手设计了由211个符号组成的密码本。

这之后,美军依靠纳瓦霍密码本大摇大摆的传递情报,他们从不在乎日军截获情报,自信这种古老难懂的语言无人识破。

果不其然,日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直至战争结束也没能破译纳瓦霍方言。

因纳瓦霍人在情报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为美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美军将其视为“酋长”,满足其物质上的一切享受。

其实,“风语者”不只是美国才有,我军在对越反击战中也熟练运用“风语者”传递信息。

二、老山战场也有“风语者”

在对越战争中,当时我军的通讯系统十分落后,主流工具为“861”、“龟两瓦”两种,和今天的对讲机比较相似,有9个频道,可以满足战场上的通讯。

然而,越军对这种通讯工具实在是太熟悉了,毕竟在抗美援越时,我军就曾支援了这套通讯器材,因而越军很容易就能监听我军的通讯情报。

尽管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可这对越军来说根本不是事,越军中有太多军官精通中文。

原来,自新中国后,我国就大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派出大量军官前去传授作战经验,越军不少军官也前往中国军校深造学习,因而他们对中国语言比较熟悉。

再加上越南和中国依山带水,越南话和云南、广西话比较相似,使得越军监听中文太容易。

正因如此,在对越反击战之初,我军曾吃尽了苦头。如对越反击最激烈的高平战役,因越军假冒我军高层下达假军令,我军有个营落入敌人伏击圈,损伤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对我军的监听行为,引来了我军的高度重视,开始改变频段或使用暗语传递情报,但效果不是太好,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没想,老山战场上,“硬骨头”6连连长朱喜才巧妙重用“风语者”,赢得了战场上出其不意的胜利。

原来,1984年夏,南京军区第一军奉命奔赴老山战场,经过数月的适应性训练,1军于12月进入老山阵地,接替友军防务。

朱喜才得知越军监听厉害,决心要想个法子对付。很快他就发现,6连长期驻防在江浙沪的吴语区,队伍中不少士兵操着苏州、上海、温州口音,生涩难懂,如同听天书一样。

胆大心细的他,很快就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利用这些人传递信息和通讯交流,这样就可增强通信安全性。

很快,他就选出10多人组成的专门队伍,对其进行战前训练,保证重要指示能及时传达给作战单元。

为了确保通信不被破译,朱喜才还对小分队进行了实战模拟,看看越军有何反应。

果不其然,通信兵使用吴语传递的信息,越军虽已拦截,但听了一头雾水,不知说的是什么,无法及时做出有效防御。

三、上海籍战士方言传令

1985年初,越军对小尖山的138高地及旁边的3号高地加大了火力部署,企图对我军制造威胁。

第1军首长得知后,立即要求1师1团2营6连“拔钉子”,将小尖山控制在我军手中。

敌人早已在138高地设下了密集火力点,且这里地形十分复杂,遍地都是暗堡,主力部队直接强攻必将有去无回。

考虑6连任务比较难,团长特意将4连一个排交给6连指挥。朱喜才经过慎重思考后,将4连一个排和6连1排兵力合编,组成4个突击队,负责攻打3号高地,而6连3排则主攻138号高地。

在这些突击队中,第一突击队任务重大,16名勇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势必要完成主攻任务。战争开始前,朱喜才又将邱训华和欧阳林二人派到队伍里,第一突击队就此扩大成18勇士。

为了方便战场联系和信息交流,朱喜才在每个突击队中安排了一名通信员。第一突击队的通信员名为王健,此人正是上海籍战士。在整个小尖山战斗中,王健的责任最为重大。

3月8日凌晨,小尖山攻坚战正式打响,随着炮兵部队对小尖山持续1分钟的火力打击后,第一突击队立即突入敌阵地,和越军开始了激烈战斗。

王健一边和敌人作战,一边将战场实时动态上报给指挥部。但就在他汇报工作之时,敌人的一轮炮弹落在我军掩体附近,泥土和石块瞬间飞溅,忘记躲避的王健头部遭受撞击,当场晕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久后,他再次醒来,继续拿着无线电设备传递情报,接受上级作战指示。

战争持续数小时后,王健接到了紧急任务,那就是上报敌人坐标,以方便我军炮兵精准轰炸。

王健当即站了起来,观察越军的动向,用上海话汇报敌人的位置。可就在此时,一颗子弹如同恶魔一样击中他的腿部,动脉血管破裂,血流不止。

尽管生命受到威胁,但他简单包扎后,拖着受伤的腿,找到安全位置继续汇报工作。

激战了10多个小时后,指挥部下令向敌人主峰发起总攻。此时王健因流血过多身体异常虚弱,可他还是及时传达上级的作战指示

在一番激战后,我军成功占领主峰,迎来了作战的胜利。失血过多的王健用微弱的声音传递了这一喜讯,但紧接着就被敌人枪弹击中壮烈牺牲。

四、越军直挠头

在“小尖山战斗”中,越军情报部门一直密切监视我军的通讯,他们全程监听了王健和指挥部的通信,但王健和指挥官的上海话别扭难懂,如同说“日文”一样。

为了弄懂我军的作战部署,越军还请来了中国通,号称掌握中国多种方言,可此人来了后也直挠头,根本听不懂王健的上海话。

可以说,王健和指挥部的上海话通讯,使得我军成功避开了越军的监听和有效防御,为赢得小尖山战斗的胜利奠定基础。

因在小尖山战斗的出色表现,6连被授予“英雄硬六连”的荣誉称号。

而6连创造性使用上海话进行战场通信交流也获得了上级的认可,指挥官特别提到了王健在通信方面的卓越贡献,追记其二等功。

当然,随着我军通信装备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无线电加密通信已不是难事,“风语者”在今后恐怕再难发挥作用,但他们在情报史上创造的辉煌,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1]老山战场上的“风语者”[J].少男少女,2021,(15):25-26.

[1]望海潮.最后一名“风语者”随风而逝[J].保密工作,2014,(06):58-60.DOI:10.19407/j.cnki.cn11-2785/d.2014.0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