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俗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不踏着无数人杰的血与骨,又怎能成一代大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况乎行走在开拓帝业的道路上,更不可免俗。

名垂千古的帝王刘邦,面临生死的情境,又会如何选择?

父母妻儿,轻如鸿毛

刘邦与项羽战于彭城,大败脱逃,半途遇到他的两个孩子——孝惠、鲁元。于是,他将孩子们载上车一同逃亡。

楚兵直追,刘邦心急,嫌车太重、走得太慢,方才载上车的孝惠与鲁元,便是拖累的原因。于是,刘邦将两个孩子推下了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剧照

当时,滕公夏侯婴追随于左右,每次都将孝惠和鲁元抱回车上。如此推下、抱起,来回三次。如果不是滕公相劝:“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刘邦为了自身活命,势必会将子女再次推下车。

由司马迁所述“滕公常下收载之”,可见当时滕公是坐在车上的,而滕公这一个武将所占的重量,肯定超过孝惠和鲁元这两个孩童。那为什么刘邦宁可舍弃自己的骨肉,还要留滕公于车上?

想必是因为孩童在这逃亡的途中,没有任何益处,只有“拖后腿”的效果。刘邦基于这种考量而选择抛弃他们。

事实上,这已经不属于“成大事不拘小节”的范畴了,而是“视血肉为无物”!

刘邦剧照

又《史记‧高祖本纪》有云:

“(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自己的父母妻子被捉,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甚是无赖地回答道: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很明显,面对父亲的性命和王霸的事业这两者抉择,刘邦选择了后者。可以说,为了保命、为了事业,他弃幼且不尊上,父母妻女都只是可以舍弃的附属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剧照

鸿门宴中的细节

《史记‧高祖本纪》对“鸿门宴”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刘邦带着百名骑士赴鸿门宴,且放低姿态,谢罪于项羽。

整件事情的起因,项羽直言是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私下里对他的告发,不然,项羽也不至于有所行动。而《高祖本纪》对后来宴会的内容未详加叙述,只知刘邦因樊哙、张良两人的协助,才得以脱身。

咱们再对照《史记‧项羽本纪》的描述,即可发现司马迁对“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有了更加明确的记载。

项羽剧照

先是刘邦见情况不妙,借如厕之故,脱逃而出,却又碍于礼数——“今者出,未辞也”——而有所犹豫。

事实上,向来不遵礼教的刘邦,绝对不是为了“辞行”这一件事而困扰,多半是碍于颜面等因素,要不然就是害怕触怒项羽,只好直接走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