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作为国民党重要将领之一,还曾被作为战犯关在功德林里。

要说功德林里的国军战犯们,黄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闹出的事情可不少,强烈抗拒改造,坚决不出卖蒋介石。后期更是在改造营里研究起了永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图

然而这样一位顽固的国军将领,却在得到特赦后坚持留在大陆,并且在我党的安排下开始工作。

特殊时期,黄维为什么会与“批邓”一事有所纠缠?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黄维被要求“批邓”的故事。

搜图

特赦后的黄维

自从黄维进了战犯管理所,基本上都是顽固抵抗的态度。

战场上黄维被俘后,我们对待国军战犯的政策一向是宽容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黄维也和杜垏明、宋濂希等一众国民党官员们被统一关到功德林里。

功德林的生活让大量曾经的国军将领们看到共产党的优势,我们不仅善待俘虏,还会免费为他们治疗疾病。

比如杜垏明曾经在国民党内患有严重疾病,甚至还做了手术,可他的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蒋介石便又把他派去战场。

被关在功德林以后,一次杜垏明旧疾复发,危在旦夕,幸好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这才将人抢救了回来,后面更是请来专业的医生为他调养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图

当时中国物资匮乏,而杜垏明恢复身体也需要大量的营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党还是给杜垏明提供了猪肉、白面等食物,比功德林里的工作人员吃得更好。

我党的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渐渐的,不少曾经顽固的国军将领们也开始有所改变,他们愿意接受我党对他们的改造,也主动开始学习我党的思想等。

随着众多国军将领的改变,我党也开始考虑对这些战犯们进行特赦,尤其曾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担任过较高职位的将领们,对他们进行特赦不仅有利于展示我党的亲和形象,也可以对台湾以及身在国外的其他人士进行宣传,鼓励他们回国。

1959年时,我国开始拟定释放第一批国军战犯,毛主席还签发了特赦令。

杜垏明等一批积极接受改造的战犯们均在名单里,至于黄维,当然不在名单里。不过一开始我党是有对他进行特赦的打算。

由于黄维曾是国军的高级将领,而且在台湾也很有名气,因此对他进行特赦也是带着政治意味。

搜图

晚年时,黄维在《我在功德林的改造生活》一书中,吐露过他与第一次特赦擦肩而过的情形。他说其实在第一批特赦战犯时,周总理就曾点名要特赦他,他的名字都被写上了特赦名单了,还通知了他在清华大学的女儿来接人。

然而再关键时刻却被战犯管理所给顶了回去,原因就是他“表现不合格”,黄维在战犯管理所初期,不仅不接受改造,还经常“唱反调”,让工作人员很为难。

而战犯管理所顶着上面的压力也不同意特赦黄维,一是让表现完全不合格,根本没有改造好,另一方面则是他的特赦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黄维这样一个完全没有改造好的人特赦,会让那些没在第一批特赦名单里的战犯怎么想?他的表现大家都看见的,根本不能服众。

黄维晚年时说起第一次特赦的遗憾,他也认为那时候没有特赦他是正确的,否则他不会有后来的变化。

搜图

黄维就这样被继续留了下来,黄维没能得到第一批特赦,其实受打击最大的是他的妻子。

当年黄维临危受命前往战场,妻子蔡若曙带着孩子们在家里等他,然而最后国民党的消息却称黄维已经牺牲在战场。

恰逢大量国民党官员逃往台湾,黄维妻儿们便去了台湾生活。然而身处台湾的他们过得并不顺心,不久后蔡若曙偶然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黄维还没死,被共产党关在战犯管理所内。

得到这个消息的蔡若曙非常高兴,便带着孩子偷偷离开了台湾,来到大陆等待着丈夫,没想到一等就是27年。

蔡若曙回到大陆后,国家给他安排了上海图书馆的工作,她成为了正式的员工,孩子们也在大陆顺利读书。

当年国家的态度让蔡若曙燃起了希望,他认为黄维过不了多久应该会被放出来,可惜黄维自己没能把握住机会。

看到第一批特赦的名单里没有黄维的名字,妻子蔡若曙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图

黄维的特赦

本应该在第一批就获得特赦资格的黄维,却因表现不佳而未能得到特赦。

眼见大量国民党战犯被放出,却看不到黄维的身影,蔡若曙的精神状态已经撑不住了,她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

蔡若曙无法正常工作,单位只好给她提前办理了退休,直到1975年,黄伟作为最后一批特赦犯被释放,他与妻子才再次见面。

可惜多年等待已经让妻子的精神状态非常脆弱,经常会出现幻听和幻视,而黄维又整体沉浸在永动机的研究中,就在黄伟被释放一年后,蔡若曙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彼时黄维还在政协机关里上班,担任文史专员。

搜图

说来有趣,其实全国政协里,最初并没有文史专员这个职位,而是周总理特意为这些国军战犯们发明的。

1959年,第一批国民党战犯被特赦以后,如何安置他们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基本都是在国军内部有着不低的职位,他们的家人基本上都在战败后去了台湾,或者到国外生活,很少在大陆生活。

对这群人来说,他们的家人早已离开,自己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当然少部分战犯想着回老家生活,可新中国都成立十年了,他们的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亲人都已经不在了,说不定曾经的房子也不存在了,实在是没有回老家的必要。

可这群人又该如何处理呢?

搜图

于是周总理灵机一动,干脆建议在全国政协和各省市的政协里,增设一个文史专员的职位,让这些战犯们从事文史方面的工作,也能还原近代历史,毕竟我党纪律的历史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肯定对国民党内幕了解得更加清楚,也能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国民党,还原近代真实的历史。

能在国民党内部拥有较高职位军衔的人才,在文章撰写和知识水平方面,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其中大多数是出身富裕或者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个职位还是非常适合他们的。

文史专员的工作虽然平淡,可大家非常有激情,他们除了日程撰写资料外,还会分组参加一周三次的政治学习讨论会,黄维没有错过一次讨论会,不过他却很少发言。

令他没有想到的事,就在1976年,他遇到了一次不得不发言的困境。

搜图

从1975年到1976年期间,国内有过一阵“批邓”的浪潮,顾名思义就是“批评”邓小平,这件事本来与黄维没有关系。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一举动看起来又有些“正义”,正巧一位领导认为这个风气不错,还鼓励黄维也参与到这场“批邓”的运动中。

要知道当年淮海战役时,黄伟和邓小平可是:“对头”,若是他站出来,岂不是“落井下石”?

黄维内心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他与邓小平接触不多,但偶尔会听别人提起他,清楚这是一位不错的同志,他不应该这样做。

领导似乎没看出黄维的不愿意,不仅一个劲鼓动他去参加“批邓”的大会,还要求他在会上发言。

黄维自然是不同意的,可即便他拒绝了多次,领导还是要他上台发言,实在是推辞不了,只好推脱说自己写的发言稿水平不够,如果有现成的稿子,他可以上去念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图

本以为这样就能让领导放弃这个份想法,谁料,不一会一篇现成的发言稿就被送了过来,已经被架在那的黄维没有办法,只好拿着稿子上去,念了一通。

这是黄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类似的批判大会。

不过这一次的批判大会有些出乎黄维的意料,新华社对这一次批判大会进行了报道,尤其黄维在会上发言的举动。

报纸一出,立即引来一片质疑的声音,当时社会上“批评”之风盛行,“批邓”的人也不在少数,可黄维还是引起了众多不满。

事后政协受到了很多匿名投诉,皆是针对黄维这一行为,理由则是黄维明明是邓小平的“手下败将”,有时战争罪犯,他有什么资格,什么立场去批判?

搜图

黄维的懊悔

黄维在会上发言引起讨论,被“批评”他的身份不应该如此。

黄维知道后也有些委屈,毕竟他当时是被要求上台念稿子,那些话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稿子不是出自他手。

于是黄维提出:“这件事使我很内疚,本不想答应但又不得不为。如果许我检讨,我可登报声明。”

然而再那个特殊的环境下,他并没有被允许道歉,直到文革结束,谈起这件事黄维也颇有感慨,他说:“坏了我黄维的名声事小,坏了共产党名声事大”。

当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误以为是黄维还记恨着战场上的事情。

1948年,黄维临危受命,前往蚌埠组织淮海战役,企图将我军阻挡在长江以北,挽救国军。抛开其他的不说,黄维的军事能力在国军中并不算弱,他用兵诡诈,打仗勇猛,让我军吃过不少苦头。

搜图

不过作战讲究部队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纵使黄维个人能力再强,没有与之配合的队友,还是无法挽救战局,偏偏黄维遇上的又是邓小平。

淮海战役时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为猛烈的异常战役,这三场战争不断推动着我军夺取全国的胜利,不过解放军在战争中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淮海战役,我军的伤亡人数竟然达到了六位数。

除此之外,当年我们的情报工作也比国民党强上不少,黄维在淮海战役中的失利,一部分原因就是国民党在情报上的劣势。

戴笠在世是,国民党军统在情报方面还是不错的,可惜戴笠坠机后军统就不复当年荣光了。而我党的情报却在不断发展。

搜图

早在淮海战役初期,我军就对黄维军展开了调查,并且拿到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大战开始初期,我党在徐州周边的各组织开始不断派人打入徐州,争取深入到敌人内部,在他们的要害部门任职,拿到机密的情报。

不只是淮海战役,我们早就在国民党内部安插了不少人手,上至国军内部的高级军官,下到炊事班里,都有我军的情报人员。

有趣的事,制定淮海战役方针时,参与战略方针制定的国军高级将领的郭汝槐、刘斐等人,表面上忠心于蒋介石,实则与我党一直都有着秘密的联系。

蒋介石决定派黄维出马后,郭汝瑰立马找到机会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我党,可以说黄维还没收到国军的调令,这个文件就已经摆在我党的桌子上了,他们在我们面前毫无秘密。

搜图

当然,淮海战役的惨败,除了有我党的卧底以外,还是要“归功于”国民党内部,本来郭汝瑰等人制定的战略只是战败,不至于输得这么惨,但国军战斗力实在是惨不忍睹,加上蒋介石的一些“操作”,不仅这场仗败了,黄维还被俘了。

反观解放军,在战争前邓小平就意识到,整个战争期间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为战争做好后盾,结合之前战争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剔除了不正之风,成功动员了群众支前的积极性。

军队和人民群众结合,即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也保证了前线军队的粮食,在邓小平邓一众老同志的部署下,我们不仅赢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还取得了全国胜利。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