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携带创业梦想回到乡村。他们中有的人是一时兴起、激情返乡;有的人是厌倦了大城市忙碌紧张的节奏,向往田园生活。但当他们真正来到乡村开始创业,才发现每一份坚持都是如此不易……本期“洪城里”记录了三名经历各异的年轻人。从城市到乡村,从离乡到返乡,他们经历了什么?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赵琼 实习生张唐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敏改造后的空间

新农人的记录者 阿呆

“因为先前给老人拍照这件事很有意义,我才想成为一名摄影师。”“90后”摄影师戴继民说。2012年,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二的他发起了全家福公益拍摄,时隔12年,因为帮老人拍摄全家福这件事让戴继民再度登上热搜,进入大众的视野。

说起戴继民,大家更加熟悉的是他的外号——阿呆。拍摄返乡青年、发起全家福公益拍摄项目,长期扎根乡村的阿呆镜头里有着许多乡村面孔,有返乡青年,有在乡村生活的老人,通过他的传播,不少网友对乡村的认知有了更加具象的画面。

阿呆为万安县德桥村的老人拍摄

看到照片的老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阿呆参加新农人讲坛分享自媒体的经验

今年3月以来,阿呆走进更多的乡村为老人们拍摄。“今年打算把全家福公益拍摄项目带到更多的乡村。”相关视频火爆后,不少网友邀请阿呆来到自己家乡为村里的老人拍摄。“照片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定格画面,也承载着老人们的心愿,时间会赋予这些照片新的生命力。”每次的拍摄过程都会给阿呆带来更多触动,看着照片里老人泛着泪花的眼睛,他找到了坚持的意义。

与全家福公益拍摄同期开展的还有返乡青年拍摄项目。因为为老人拍摄的缘故,阿呆更多地走进乡村,也开始关注到乡村里另外一个群体——返乡青年。他们从城市回归乡村,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农村淘宝、发展民宿、建立乡村图书馆。

2015年年底,阿呆在公益平台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返乡青年影像计划。只要得到1000人的支持,平台将对发起人提供项目资金。出乎阿呆的意料,最后有1400多人支持,项目也有了启动基金。

通过一次公益活动,阿呆认识了来自江西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的“姚社长”。30岁的他辞去工作返乡创业,带领当地的村民种植生态水稻。这个故事很快吸引了阿呆的注意,他萌生了用视频记录的想法。尽管当时的他刚刚大学毕业,仍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为返乡青年做点什么。假如这些返乡青年成为网红,乡村会怎样?“农村不会凋零,乡村会更加热闹。”关于记录返乡青年这件事,阿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持续记录返乡青年,阿呆也见证了不少新农人的变化。“抚州南城的老李是我曾经拍摄过的返乡青年,最近得知,他正专注做水稻和米粉方面的业务,现在车也换成了一辆大奔,日子过得也不错。”阿呆说。

返乡的青年人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圈子在不断扩大,就这样阿呆陆续记录了40多位返乡新农人的故事,甚至成了新农人圈里的“牵线人”。2017年,返乡青年们聚在一起举办了第一届新农人论坛。2024年3月,第三届新农人论坛举办,这些曾经被阿呆拍摄过的返乡青年又聚在了一起,阿呆不仅是活动的记录者,还成为了分享者。

“我从新农人的摄影师变成了自媒体讲师,现在他们中有部分人也成了网红大V,在做自媒体了。”阿呆笑着说。不少新农人开始向阿呆请教如何运营自媒体,做直播、带货也成为新农人们探索的方式。

来江西农村的“数字游民” 三禾与小崔

一年只需几千元的房租,窗外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每天不是被闹钟而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叫醒。虽然身在乡村,工作多为线上移动办公,他们也被称为“数字游民”。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迎来了“新村民”。2023年年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女孩三禾(化名)和朋友小崔(化名)决定在这里定居,这两名“00后”将其作为生活与创业的“基地”。

“来到南昌是偶然的,但是在乡村生活是必然的。”“当时我们已经确定未来要在乡村生活和创业,这个时候刚好看到湖陂村的‘新村民’招募计划,决定来这里看看。”三禾说,当时他们来到湖陂村,看见农家院门前有水杉,附近有湖泊,两人就立即决定在这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禾(右)和小崔

在三禾看来,来江西农村更像是一群年轻人勇敢在乡村探索新生活的故事。环境优美,悠闲自在成为乡村生活最大的标签。大学时期,三禾曾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在福建的乡村当志愿者,感受乡村的生活。她发现,乡村也成为年轻人的新聚集地,每逢周末很多城里的年轻人来到乡村。这段乡村志愿者的经历也转变了三禾对人生的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去大城市生活?在乡村的生活也很好。”从那时起,三禾和有着同样想法的小崔就对未来的人生规划达成了一致。

三禾和小崔花2000元在湖陂村租了一个农家小院。秉持着从简原则,小院改造装修几乎是就地取材——淘来的旧木板做成了饭桌,收集的泡沫做成了懒人沙发,小院的空地变成了“菜园”,种上了各种应季的蔬菜。三禾将小院取名为“破烂小院”,改造的日常也在社交空间上更新,在三禾的社交账号主页写着“00后女孩,勇敢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

租下小院之后,三禾和小崔便开启了改造计划,不少朋友受邀来到小院一同加入改造,还有当地志愿者加入。“我们来到乡村生活发展,其实想告诉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方式。”

来到村里后,两人也在不断地探索创业的模式。在小崔看来,“破烂小院”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创业的尝试。远离都市喧嚣的乡村小院,并没有隔断他们与外界的沟通——通过线上办公,两人努力维持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三禾更希望的是,这里能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新村民”加入,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活力,也让这里为年轻人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城市边乡村的践行者 宋敏

有人花费2个月“爆改”梅岭小屋“577”,让这里成为梅岭山上的新打卡点。这名年轻人正是爱“折腾”的宋敏。在此之前他曾返乡种田成为新农人,是户外社交活动的发起人。他从今年2月开启改造计划,时隔两个月,“577”受到网友们的喜欢,甚至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改造”计划。“这里未来可能会成为南昌的三宝蓬。”宋敏说。

在梅岭的山腰处,已经基本改造完成的“577”空间成为村里特别的存在。门前是一片梯田,梯田下是潺潺的溪水,呼吸新鲜的空气,“577”成为一个放空自我的角落,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家咖啡馆。

宋敏正在进行房屋改造

小院改造前后对比图

为何选择在山里“爆改”村居?宋敏告诉记者,2024年2月,在梅岭徒步的他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彼时的房屋破败不堪,屋主告诉他,等3月初门前的油菜花就会开了。出于“或许可以在这里做点什么”的想法,宋敏果断决定租下了这座房子。

破败的房子改造成什么样子,甚至在一开始宋敏也并不确定。先做事——这是宋敏的行事指南,每日的改造进程他会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有人也会对他产生好奇,这个年轻人究竟想要做什么?这所房子又会被改造成什么样子?网友们从路人变成了精神股东,给“577”提意见:窗子可以开大一点,更好地看到外面的风景;可以做个咖啡屋,让大家来聚聚……

随着“577”在网上的走红,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改造第七天,有人专程来到梅岭找到宋敏,有人来为小屋的改造帮工,有人来这里就为看看“577”的改造者。地处半山腰,这里归属卫东村,村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人,因为宋敏的到来,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有人因为好奇小院改造的情况特意过来打卡,有人因为宋敏镜头下的美好乡村风光前来参观,还有年轻人来到这里之后决定在这里“定居”,租个房子做成工作室。

“现在大概有6个人已经在村里租了房,他们有瑜伽老师、空间设计师、陶瓷设计师,还有摄影师,大家希望在村里有一个空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年轻人的到来,让村里有了更多活力。如今,宋敏的“野心”已经不仅仅是房屋改造,他希望这里可以因为更多年轻人的到来,变成一个艺术聚落,就像景德镇的三宝蓬。

选择乡村生活是一种“躺平”吗?“农村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地方,年轻人也可以喜欢上乡村,未来农村也可以像城市一样,有更多的可能。”自小在乡村生长的宋敏希望为乡村带来改变。他的人生履历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他曾在外企工作,在乡村支教,返乡回村种地,发起各项户外活动。

在乡村租一所房子改造,是他的再一次跨界。4月24日,是“577”改造的第60天,不到百平方米的小屋已经基本改造完成,在小屋的对面,入眼即是梯田,满眼是绿的风景,卸下曾经的疲惫,小屋也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栖息地。不断地跨界尝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他更像是一个理想的践行者,“我的梦想是改变世界,哪怕是一丁点都行。”宋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