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向比较的“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间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差距,但如果拉开时间线,纵向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只是人生在不同时空的存在样貌而已。」

近日,“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刷屏网络,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差异对比。

在西藏旅游,晚上边吸氧边哭,但朋友圈一定要发“永远自由”;踏青被蚊子叮了一腿包,但还是要嘴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围炉煮茶被高价地瓜气得发抖,但朋友圈文案“偷得浮生半日闲”……

主打一个苦自己可以,但是不能苦了朋友圈。

(网友的精装朋友圈)

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美好的朋友圈的差异,被网友戏称为从“毛坯房”到“精装修”。

现实可以杂乱无章,但朋友圈一定要风风光光。

精挑细选出角度最好看的照片、用两小时耗费亿点点精力仔细P图、翻遍所有平台找一条合适的文案,早已成为发布朋友圈的基操,一点差错都会导致“精装房”的不完美。

有人表示不理解“假不假?这样活着好累啊”,也有人乐在其中“没错,我就是strong(死装),怎么了?”。

诚然,“精装修”的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繁荣的体现,在光鲜表面下无法被忽视的是需要花大力气来建设的“毛坯人生”。

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精装朋友圈”的合理性,作为对现实的想象与超越,作为对人生的装饰与点缀,它体现出的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找寻。

一、假亦真时真亦假:朋友圈内的虚假繁荣

作为重要的自我展示、生活分享平台,朋友圈是他人了解自己的第一张名片。

微信添加好友后,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下意识地点开对方朋友圈,观察TA的朋友圈头像、签名,再到每一条内容的文案和图片,甚至朋友圈开放时长……

以上种种构成了可供无限解读的朋友圈文本,在一次次编码和解码中,人们对彼此的社交印象逐渐确立。

基于朋友圈的判断不一定正确,甚至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但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对人们的社交形象塑造发挥着巨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对朋友圈的评价)

经常有人在某平台上求助“朋友圈怎么发才高级”“朋友圈评论怎么夸”,甚至豆瓣成立了“朋友圈经营指南小组”,重点研究“这些照片能发朋友圈吗”“这个文案写得有趣吗”“这个评论如何回复”等人际交往领域的永恒之问。

发布朋友圈前精心策划、反复编辑,回复评论时字斟句酌,甚至连每个表情的使用都经过慎重考虑,朋友圈经营演化成“足够写满一百个科举场”的高深学问。

(以“朋友圈”为关键词搜索)

我们渴望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系、得到认同,不止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因为情感支持作为生活动力来源之一至关重要。

但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使社会愈发呈现出原子化特征,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与周围人匆匆擦肩而过,更大程度上依靠网络获得情感支持。

朋友圈作为重要的赛博社交空间,圈内的点赞评论取代了真实交流互动,完成一次次情感代偿,结果导致朋友圈与现实生活前台与后台边界变得模糊,人们常常将朋友圈内容与真实生活划上等号。

“朋辈焦虑”因此蔓延,发的人担心“为什么这条点赞量这么少,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我吗?”看的人焦虑“是不是只有我是如此普通且平庸?”

(朋友圈焦虑)

进而引发恶性循环,朋友圈开始从映照现实发展到美化现实,甚至于扭曲现实。

大家展示出来的全是成功人士般引人艳羡的生活:今天马尔代夫度假,明天东京旅行,朋友圈定位全球跑……

为了应对这种焦虑,有人选择关闭朋友圈,有人则“打不过就加入”,不就是strong吗,谁还不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圈焦虑)

朋友圈里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人设背后,是恨不得马上与世界切断所有联系的暴躁打工人;表面上与蓝天白云美美合影笑得灿烂,真实情况是驱车数小时到网红景点结果大失所望还碰上阴天。

有博主发布视频,坦然承认“我根本吃不惯那家餐厅,但是它贵,显得我很有格调”“就是想装个大的,就是想让别人夸我”,甚至在同伴承认了自己练吉他也是为了“装”后,她欣慰一笑“你长大了”。

(网友的精装朋友圈)

“精装朋友圈”的发布者现身说法,主动“揭露真相”,让人们恍然意识到:大家好像都在假装成熟,假装精致,世界果真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选择性地将生活进行切片和放大所营造出的“似乎过得很好”的虚假繁荣背后,精装朋友圈掩饰下的真实生活面貌,只有自己知道。

二、精装朋友圈:为毛坯生活镶嵌花边

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是杂揉了亲戚圈、工作圈、好友圈的黑箱。

我们难以确保每一条发布的内容被谁看到、又会引发怎样的结果,虽然有分组操作支持“指哪儿打哪儿”,但任何误差的出现所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悄悄吐槽老板结果忘记屏蔽同事,结果第二天因左脚迈进办公室被开除;请假出去玩没有屏蔽老师,然后直接被抓包写检讨;深夜emo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删除“电子呕吐物”,就被无数亲朋好友发消息关心:“你怎么了?”

(朋友圈忘记分组)

为了避免这种错位的尴尬,朋友圈作为表达真实情绪与外部社交压力共同作用的受力体,发布时必须慎之又慎,真实生活与以朋友圈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的距离需要进行微妙地衡量。

就像最近大热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简庆芬 和Reb ecca互相通过社交媒体窥视对方的生活,虽然实际双方都各自面临难以突破的困境,但社交媒体中呈现出的永远都是删改后的“每天都有惊喜”,而非真实的“每天都有状况”。

(《不够善良的我们》剧照)

人人都清楚“精装朋友圈”是虚假繁荣,它与“毛坯房人生”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人人都还是依旧沉迷在朋友圈的装修大业里无法自拔。

图片还是要P的,文案还是要挑的,生活的松弛感要狠狠地用力拿捏。

看似别扭的行为,其实隐含了人们在想象中的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不能跨越时,难以排解的矛盾心理,以及期望通过脱轨行为对日常和平庸进行反抗。

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像毛坯房一样并不光鲜亮丽,简单甚至堪称简陋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常态。

人们难以时时刻刻保持时尚的穿着,精致的妆容,像售楼处的样板房一样规规整整、光鲜亮丽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但精装朋友圈就像是破旧老小区外墙青翠的爬山虎,虽然不能为小区的改造提供任何真实有利的帮助,但至少路人经过还能赞叹一句:“嘿!看起来还挺有活力。”

“宁愿看精装朋友圈,也不愿意看负能量的哭诉”,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点出了“精装朋友圈”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作为“毛坯人生”的装饰存在的“精装朋友圈”,带来的是更多的情绪价值。

人们更愿意从社交平台上汲取活力和能量,能够以欣赏的眼光对待这种另类生活的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对精装朋友圈的评价)

在“精装朋友圈”建构的虚拟乌托邦内,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在某时刻发生重叠,承载了我们对自己所有期待的“TA”在这里得以短暂存在,人生目标的具象化为“毛坯房人生”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指引。

三、毛坯生活维护指南:需要装饰,更需要砖石

有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不能用“毛坯房”来形容,甚至已经发展到了“烂尾楼”的程度,因为毛坯房好歹还完工了,但是自己的生活“连建设都无从下手”。

黑色幽默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要怎样建设自己的人生?毛坯房难道一辈子就只能是毛坯房?烂尾楼就没有修建完成的那一天?

我们简单粗暴地认为,更精致、更完美的人生更值得向往,最好像最近的“人生,易如反掌”挑战一样,在手掌的一翻一转间,就能完成老小区到大别墅的爆改。

(人生,易如反掌)

在这个挑战中,有人晒出自己顶级院校的学生证,有人摆出参加各种比赛的奖杯,但马上网上就出现了与成功者叙事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话题:“人生,难如登天”,因为“没钱,要调休,抢不到火车票,没法出去玩”。

(人生。。。)

似乎每一个论据在当下的语境中都能支撑我们对人生的某种定义。

就像喜欢顶着油头下楼吃麻辣烫的自己,与朋友圈中妆容精致完美的自己,确实有着不啻于毛坯房和精装修的区别;拿到比赛奖杯当然能算作成功;不能出去玩的假期也的确足够令人沮丧。

但关键的是,这些论据是可以同时出现甚至叠加的,很可能有人在拿到奖杯的同时抢不到火车票,那这时候该如何定义TA的人生呢?

其实无论是精致的自己也好、不修边幅的自己也罢,都只是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同状态而已,而人生是复杂的、多变的,像过山车一样能迅速从山顶到谷底再到山顶的。

所以没必要着急对人生下定义,人生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位置在哪里?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人们对“毛坯人生”和“精装朋友圈”的主动认领,是对自我的正视和接纳,也是完善人生的第一步,即使毛坯房和精装修之间的差距常常令人感到沮丧。

横向比较的“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间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差距,但如果拉开时间线,纵向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只是人生在不同时空的存在样貌而已。

就像精装修总要以毛坯房为基础,而毛坯房想要进化成精装修,必须要真材实料地添砖加瓦。

虽然在此时此刻,现实人生与理想生活间的距离难以弥合,但在与世界一次次的交锋中,终能不断缩小,逐渐靠近。

祝愿你我都能成为“精装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