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婚是苦的开始”。

最近网上有一则视频火了。

网友辣评:以后七大姑八大姨谁再催我婚,就把这视频甩给他看。

视频中,采访者问一群奶奶:“你觉得结婚的好处是什么?”

以为是琴瑟在御,天长地久?

结果这群爷爷奶奶的回答,简直是让本就不堪一击的婚育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视频@朱安妮):

奶奶们先是清一色的沉默和礼貌微笑,然后给出答案:

“不结婚最好!”;

“emmm...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我不好讲(沉默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中国大妈的沉默震耳欲聋。

目睹了各位老辈婚姻的惨痛教训,看过了各种影视剧里的奇葩桥段以后,婚育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容易引发舆论热议的话题之一,而有关于婚姻的各种衍生话题,也是网友的“破防重灾区”;

反催婚的奇招层出不穷,“不婚不育保平安”几乎成为了中国网友的醒世名言:“越是被不断地催,越是让人怀疑婚姻的必要性”。

本来结婚算是件好事,为啥现在时时刻刻都在搞崩人心态?

1.

花式催婚,搞崩各国年轻人心态

如今的中国,可以说是花式催婚。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奇葩新闻,山东一个 27 岁的男生迟迟未婚,家里人怀疑家里风水有问题,于是请来了风水师改家里格局。

网友辣评:催婚的尽头是玄学啊!

家长痛苦,小孩也痛苦。

催婚简直是在挑战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很多年轻人变得抑郁,轻生,前段时间就有则新闻,说一个 34 岁的郑州女孩过年回老家被催婚,结果被催出抑郁。当然 郑 州真的让人忧心,据报道, 过年的时候郑州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数量急剧增多 —— 因为太多人被催出了心理问题。

还有一位来自浙江宁波的姑娘,因为被催婚,直接崩溃爬上屋顶,大喊:“我不想结婚!我不想随便!我不想面对我的家人!”—— 幸亏有好心消防员小哥安抚:没事的,我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催婚甚至逼婚的中国年轻人在绝望中总结:“失业都不能让我失去生活的动力,但是催婚是真的受不了一点 —— 那种感觉就像是刚从悬崖爬上来,又被家人踢了下去。我妈好像把她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都归咎到了我不结婚这件事上。”

而除了中国,这种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还蔓延到了日本,韩国。

日本人最近玩出了一种“友情婚”: 在这种婚姻关系里,双方虽然在法律上成为夫妇,但他们在社会文化层面并不扮演传统夫妻的角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双方事先达成一致,他们在婚后还可以各自开展恋爱关系。

就结果来看,效果相当好:“友情婚”的网站 COLORUS 显示,这种模式下的成婚率相当高 :1045 名会员中,有 458 人顺利通过网站介绍成婚,成婚率达到 43.8%!

那边韩国也不甘示弱:早在前两年,年轻人就开始流行宣誓自己终身不婚的“单身婚礼”,就是要在婚礼仪式宣布:我要好好照顾自己,我要对自己好。

这种让人担心的精神状态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传统保守的观念对年轻人的冲击。

所谓物极必反,这种催促最后导致的是无限的抵触。

2.

催婚的背后,是一种监控的延续

年轻人对婚姻的担忧,对催婚的恐惧,往往在催婚者那里,会变成一句轻飘飘的答复:结婚了,日子自然也就过下去了。

有趣的是,视频开头的那些老一辈们,虽然没有吃到婚姻红利,但反而是催婚的主力军。

为什么呢?

曾经,从农耕社会到儒家文化,婚姻其实是社会的重要保证。

记得学者孙隆基曾经讲过: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单元,如果你不结婚,你可能会被看成单身汉和疯子,只有你结婚,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但到了近现代,男女平等,个人意识被强调,事实上婚姻已经不再具有所谓社会“崇高性“了。

很奇怪的是,这种社会转变并没有堵住大家催婚的嘴。

催婚,其实本质上就是对子女(晚辈)监控权的一种再行使。

这种情况,在给予小孩空间本来就小的东亚社会尤甚。

从婚姻到亲子关系,在东亚社会,爱总是像债务一样,成为一种交易的筹码,变成有条件的 —— 当我们回应爱,很容易变成在还债。

好不容易长大的东亚小孩,终于可以逃离原来的生存环境,而接受催婚,无疑于再一次走入操控,这无疑让人很崩溃。

而对于父母而言,去年亚裔脱口秀女王黄阿丽有部剧叫《怒呛人生》,里面的男主角就生长在一个传统的东亚家庭,他爸爸的几句话可以回答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热衷于催婚? 催婚背后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为你付出,为你牺牲自己。我们都是为了你” ——

所以你要为了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被社会尊重的单元。

本来应该平等的亲子关系,变成一种权力的角逐。而有人在无意识以爱之名行使权利,有人则真的怕了,选择拒绝和逃离。

3.

“因为它,我和我妈和解了”

众多高压家庭里,博主@徐哈哈陪你读书 的妈妈真的是一股清流。

她曾经发过一段视频,妈妈对 35 岁还没结婚的她说:

“结不结婚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其匆匆忙忙结婚,不如你自己把自己过好,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自己日子过得好,那才算硬道理。”

在理 清自己的需求,找到和亲人沟通的方式的同时,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其实那些看上去不可理喻,严肃冰冷的,总是试图“压迫和催促”的家长,只是很多时候少了个机会,去活出自我。

除了逃离,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去拥抱冲突。

平等交流的前提,也许是在某一时刻,家长和年轻人互相照见了对方的忧伤,也共振了对方那颗渴望自由的心。

风靡全球的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正是让人看见这种真诚而平等的关系建构。无论是处于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拥有不被世俗束缚,去爱,敢当的权利。

谁能想到,放在 25 年前,这部 百老汇最畅销,创下 20 亿票房佳绩,几乎每天世界上都有一个剧场正在上演的音乐剧,其实讲了个三观不正的故事?

希腊的一座小岛上,一个单亲女孩苏菲要结婚了,因为没有爸爸把自己交给新郎,女儿很伤心,于是她偷看了妈妈唐娜的日记,结果发现妈妈年轻的时候有三个男朋友,这三人都可能是她父亲。她就给三人都写了信,希望至少有一个来参加婚礼 —— 没想到,三个全来了,来了以后还开始争夺女儿和女儿的妈妈!

整个故事的发生场景,其实就是女儿的婚宴,经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和折腾后,女儿发现自己心态还没成熟到可以结婚的程度,就跟男朋友浪迹天涯长见识去了。倒是妈妈唐娜,跟三男友中的其中一位结了婚,因为自己一直还爱着他。

这部剧的设定,应该会让很多原生家庭有同样问题的人们感同身受吧。

妈妈唐娜就是那种超酷的女孩子,年轻时的她是一个摇滚歌手,敢爱敢恨,因为未婚生女,被赶出娘家,飘零到希腊小岛,一手把女儿拉扯大,还经营起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女儿苏菲则是单亲家庭里那种叛逆的小孩,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无法理解这个曾经把自己一手拉扯大的母亲。

他们的关系,一度在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家长意志和叛逆精神之间,跌跌撞撞,紧绷而互相无法理解。

但在《妈妈咪呀!》里,他们不仅是母女,更是在不断认知着恋爱与婚姻的独立个体。

曾经穿上最坚硬铠甲的母亲唐娜,面对时隔 21 年未见的恋人山姆,终于明白什么是求不得,当年的错过并不是过错,若真的还爱着,那么就披上婚纱,更明白珍惜的意义;

而女儿苏菲,也在和母亲的和解中认清真正的自己:爱情和成长是相互依靠的过程,如果婚姻只是冷冰冰的契约,那么它无意义,闯荡世界让爱情继续成长,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都不完美,都在学习的两个人,在体验爱人,被爱,回味失去和懂得珍惜的过程中,理解了彼此。

《妈妈咪呀》剧照

在《妈妈咪呀》面对恋爱,婚姻这些问题时,并没有采用长篇累牍的说教和念白,而是把感觉和意涵,放在了一个又一个,伴着 ABBA 的音乐,起舞的那些瞬间里。

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感受此刻,享受生命自由而奔放的美好。

有时候我们从各种影视剧中去找到意义和答案,但《妈妈咪呀!》,则给所有人一个机会:仅仅是找到一首合适的歌,去听、去哼、去应对一切。

那些跨越国度,让每一个人共振的答案,就藏在三首歌里。

在《Dancing Queen》里,日夜不停起舞;

也像《The Winner Takes It All》里说的那样,也许爱里从来没有输家,不敢爱的才是;

没有保留地去生活,这样才能像《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中唱的那样,不负此生。

一整部音乐剧,都如此放松,充满着幽默和欢趣,在一众严肃讲道理的婚育题材作作品里,为如今不断思考着婚姻和家庭意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豁口。

结婚或不结婚?不为人生设限,才是最重要的。

《妈妈咪呀!》也是很“大众友好”的作品。

正如英文版唐娜扮演者卡罗琳的评价:“如果你是一个母亲,有个漂亮的女儿,你就能体验到我在音乐剧中那种母爱,如果你若干年后,遇到自己的初恋情人,你也会有和我一样遇到山姆那种时光不再的惆怅。如果你是个年轻姑娘来看,你会明白你的妈妈有多爱你,是世界最伟大的妈妈。如果你有谭雅她们这样的闺中密友,你会感觉到有好朋友的女人有多幸福。

每个人都能在《妈妈咪呀!》里找到你曾经拥有的和曾经失去的东西。这一些永远在唱唱跳跳的人们,正身在那座明媚阳光的爱琴海边的希腊小岛,向人发出温柔的邀请。

继 2007 年首次中国巡演后,时隔 17 年《妈妈咪呀!》再一次回到中国,于 5月正式启航将在上海、杭州、北京、南京、郑州、珠海、深圳、香港等城市上演:风靡世界也好,席卷全球也罢,它正在等待着给人们讲述另一种可能:在经验主义之外,在海浪拍打岩石声,夜空繁星点点之间。

(点击图片直接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