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辟谣80%毕业生出国”的消息,登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清华北大等C9高校公布2023届本科生毕业数据,据各高校的《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

可以看出:C9高校的本科生七八成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读研深造,比如清华占80.8%;北大占82.72%,复旦占70.61%,上海交大占72.61%。

读研依旧是大部分名校本科生的首选,而相应的,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停招学硕。

《2024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发布,其中显示:近年来,根据国家关于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意见,学术学位坚持高起点布局,重点布局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则坚持需求导向,对于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不少著名大学开始停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双一流高校,官宣部分专业取消学硕招生。

图源: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

《报告》通过对今年662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及党校)硕士研究生统招计划(不含推免计划)统计,统招专硕计划占比在60%以上的院校占比为78.4%,接近八成。而统招专硕计划占比在50%以下的院校占比仅为7.85%。

于是去年有些报考的同学一边备考一边发现,所报专业的学硕招生居然直接取消了:

“突然通知报的专业不招了,这下好了,也不知道该换专业考,还是直接不考了,几个月都白学了。”

学硕缩招甚至停招、学硕不香了?专硕招得越来越多?再考虑读研时间和经济成本,如果想继续读研,究竟选专硕还是学硕?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如何设置更有利于各类人才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研究生真的有必要三年制吗?

读研三年会不会太久了?这是每位准备读研的学生的心中疑问。

三年前,只有双非学历的小晚能挤进京东,月入过万。现在,她给字节跳动、百度等四五家大厂投简历,都没有回音了。

图源:知乎@凡凡

研三的小扬感叹:“研三的我在大学同学主管的部门实习,有些后悔读研了。”

确实,在学历通胀的当下,如果仅从就业考虑,研究生毕业找的工作可能还没有本科时好。

而且实际上,研究生上课时间大多集中在一年时间内,剩下的时间主要是实习和写毕业论文。

也就难怪有人提出:希望国内硕士可以改成1年制或2年制,特别是就业导向的专硕学制可以更短一些。

毕竟相当大比例的考生想要攻读硕士学位,其动机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即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而非从事学术研究。

而在就业市场,不同时间的就业环境、工作经验等时间成本占比很重视,基于此考量,现在部分学生会选择国外或香港的一年制硕士,最短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再回国进入就业市场。国内的两年制专硕也是节约读研时间的一大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近年来,国内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将专硕学制调整为3年。很多考研人想要两年毕业,提升学历的想法也变得不再现实。

图源: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除了时间成本外,读研的经济成本也是重要的因素。读研三年的学费、生活费估计也在10万左右。

很多学校的专硕的学费较高,且并不提供住宿,这意味着另外一笔租房开销。

今年考研报考人数首次下降,考公人数再度增加,应届生从考研转向考公,也反映了毕业生对于考研性价比的重新估量。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24届古代文学专业的小蓝刚好就是卷入考公新热潮的应届生之一。

而21届同年毕业的大学同学们,有的早早就在毕业那年以应届生的优势考公上岸,有的考上了教师编或者事业单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好运来

抛开考公外,小蓝还在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招,相对于三年前的校招,小蓝也表示:

校招的好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了,就业面也比较窄,我们专业招来招去也是文职、运营、HR之类的,相比本科生,也没多大的优势,我目前还是全力参加其他编制类的考试。”

无论是考编制,还是直接就业,相比于有了三年工作经验的同龄人而言,唯一的学历优势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已经显得不够用了。

图源:小红书@项宫柞

而且,在科研上,过去学硕毕业后通常会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

现在,进入高校的教职人员(包括辅导员)要求已经提高到博士、博士后级别,硕士学历已经不够了。如果想走学术道路,以后大概率是要继续读博的。既然后续总要继续深造,学硕三年是否有必要,也是悬在很多学生心中的疑问。

毕竟虽然每条路有不同的风景,但每道风景背后,都付出了不少时间成本才抵达。

02

学硕缩招

专硕扩招背后

虽然大部分研究生是出于就业和学历的目的读研,但学术的磨砺和摧残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经之路。

图源:研究生退学超话

尤其是在毕业审核越来越严格的当下,正所谓“读研,只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书的两天是开心的。”

“研究生退学”超话中,除了出于读研性价比的考虑,促使研究生产生“退学”念头的一大半都是学习和科研上的问题。

图源:网易数读

即使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也会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

“很多人问我读不读博,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刚开始有读博倾向的小缘这么说道。

“如果我申请硕博连读的话,虽然可以节约一年读博的时间,但是学校的科研任务太重了,毕业要求发3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感觉很难。”

图源:小红书@小红薯61E96B46

确实,如今学硕研究生压力比较大。

研究生是分为学术型硕士(学硕)和专业型硕士(专硕),学硕的培养侧重理论研究,以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为主;对专硕则侧重实践和应用,以适应职业实际需要为主。

但就学硕而言,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和方案、研究生的水平,都与国家要求的理论型研究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文科类研究生存在很多完全放养的情况,小缘就是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学习,研二过了一半,有一种研究生阶段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更别提所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了。

图源:小红书@xyy

但学校的毕业要求是比较高的,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学术小论文的发表、学术会议的参加,种种要求让小缘感到自己在学术上无能为力,非常挫败,甚至一度产生了想要退学的想法。

理工科方向,导师的push和任务可能也会耽误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可能出现导师研究领域与自己感兴趣方向不同的问题,出现科研懈怠、甚至厌学的问题。

图源:小红书@开水面包

毕业论文的盲审老师也感叹研究生学位论文大部分水平不高,仅仅是为了毕业而完成的“无意义”工作。

这无益于选拔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对于高校公共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针对研究生培养的这些问题,一些高校也在做出调整。从培养机制来看,现在一些高校更倾向于少招学术型硕士,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直博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保送的比例也大大超过统考招生的比例,相当于“提纯”有志于科研的学生。

学硕缩招、专硕扩招,为了让大量志在就业的人群进入专硕的培养体系,让少数真正愿意做科研、适合做科研的人进入学硕体系。

毕竟不是人人都适合做学术,社会也更需要学以致用的产业界人才。

0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被认为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灵活性,在研究生学术的培养机制上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他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在于:“为未来所做的任何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适应变化世界的一种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高校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各个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普遍设置了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类课程。

美国三所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学习,学会用适合本专业的、正确有效的方法来继续完成在校期间乃至毕业后的学习和研究。

此外,还有40%~60%的研究生选修课比重,数量众多的可选课程,较高的选课自由度,每个学生可以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科间相互渗透,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各专业普遍开设了专题研究类和高级专题类课程,引导研究生通过对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来开拓思路。

图源:视觉中国

有海外留学经验的Eric说:“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有较大差别的,美国读研要求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硕士阶段就是跟着导师把科研的路走一遍,上课、做科研、写论文、开会演讲、发文章。

虽然国外读研挺艰苦的,但为之后的读博和独立科研打下了基础,回国和国内读研的同学讨论,明显感觉学到的东西更深更广一些。”

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或许可以给在读的研究生一些启发,可以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培养系统化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这种能力不只是学术上的训练,也让研究生们为未来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好地认识理解社会和世界。

04

面对部分高校缩招学硕

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应对?

面对23年专业缩招至4人的情况,准备报考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小和开始认真地考虑另一条道路。

图源: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小和基于考研上岸的几率、报录比、招生人数、学费、课程设置等情况,决定放弃报考学硕,转向同一个专业的专硕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我很明确我的考研目的,就是就业,那考专硕的话招的人多很多,也更容易上岸,学硕竞争越来越大了,不走学术路子,专硕的毕业要求也更低一点,有更多就业实践的机会。

我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汉硕也可以报考,并不存在专业上的限制,所以综合考虑下来,在缩招的情况下,考学硕太不保险了,没必要。

如果考不上的话,我也不死磕考研了,准备直接就业找工作了。”

图源:视觉中国

小和考研目标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明确未来目标的前提下,理智地选择或舍弃。

其实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要占硕士招生总规模2/3以上。学硕缩招甚至停招意味着研究生招生结构的调整,也意味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调整,真正做到专硕和学硕的区分。

往高学历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个方向发展,既契合了社会对研究生的结构性需求,也更理性地指导研究生走向适合自我的道路。

所以我们应用新眼光看待硕士文凭,破除“唯学历论”。学硕缩招、甚至部分停招的背后是研究生学历越来越贬值。

基于此,学硕和专硕逐渐不存在所谓的文凭之差,原有的专硕偏见也逐渐被打破。近年来专硕不断“做大做强”,不再是“低配版、短学制的学硕”。

只要想清楚,自己适合和愿意走哪条道路。

最后,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研究生教育都不是“本科教育的加强版”,也不是“通往好工作的含金量更高的敲门砖”。

它要有超越实用性的人文精神,要有学术前沿的发现与创造,要有为社会实践开辟新的方向、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陶艺,崔骋骋:多维学术观: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特色探析

[2]向智男,熊玲:关于推进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

[3]澎湃新闻:清华、北大等公布2023届本科生毕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