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为新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精力的陈云退了下来,这一年,他已经82岁。

之后,陈云正式走入了自己的晚年岁月,在此期间,他特别喜欢练习书法,听“评弹”,有一次,陈云在上海与评弹艺人们闲谈时,高兴地说自己是一名“老听客”,逗得这些艺术家哈哈大笑。

在岁月的流逝中,陈云过着平静淡然的生活。

1994年1月,陈云的生命进入了倒数第二年,这一年,一封来信,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

这封信,是林彪的女儿林晓霖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林彪有一子一女,后来其子丧生,只剩下一个女儿林立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林豆豆”,实际上,林彪留下来的,并非是这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大女儿,即林晓霖。

林晓霖给陈云写信,内容是:“陈伯伯,我我有两件事需要麻烦您。”

看完信,陈云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他给老部下洪学智打了一个电话。

洪学智即刻找到陈云,大家都是老熟人,陈云也不藏着掖着,开口道:“有两件事麻烦你去做.....”

陈云要洪学智去做哪两件事呢?

说起来,陈云与洪学智可是老相识了。

土地革命时期,陈云在红一方面军,洪学智在红四方面军,两人并不熟识,抗战时期,陈云主要在延安做组织工作,而洪学智在前线打仗,两人也没有结识的机会。

真正让两人相识,并且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人的建议下抢占平津、控制华北、进军东北。

当时东北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中共中央随即也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议。

194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担任书记,随即,中央又从全国各地抽调了100个团进军东北。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两万名干部,因而当年我军声称两万干部十万大军进入东北,实为11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表示对东北的重视,党中央先后派了20位中央委员以及候补中央委员,这个人数,已经占了中央委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四位政治局委员来到,这四人就是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

陈云由于在革命的各个时期都对党组织有着极大贡献,因而他在我党的地位一直是很高,此时,他除了是政治局委员外,还是候补中央书记,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建国后的政治局常委。

陈云来到东北后,先后担任了北满分局书记,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等职。

洪学智,此时是新四军第三师的副师长,第三师,也是首批进入东北的队伍之一。

自从洪学智从关内来到东北,他就算是陈云的老部下,他曾在北宁线、沈长线上作战,后来调到了黑龙江剿匪,这期间,陈云一直是洪学智的领导。

对于陈云,有了亲身的交集后,洪学智十分佩服,他说:“陈云同志分析问题全面辩证,看问题高屋建瓴,有驾驭整个局势的伟大气魄和领导才干......”

解放战争结束后,陈云前往中央工作,尽管如此,距离并没有隔断他和洪学智的友谊。

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时期,两人曾交往过密切。

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洪学智成为了志愿军的副司令员,主要抓后勤工作,当时陈云在国内主持,调整全国的财政情况,洪学智回国内搞后勤工作时,免不了与老领导陈云打招呼,因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的深厚。

战争结束后,全国进入了和平时期,陈云主要在地方工作,洪学智主要在军方,两人工作分工不同,也没有再一起共事,不过,他们的友谊却是仍旧浓厚。

1994年,林彪的女儿林晓霖写给陈云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提到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于修四野战史,第二件是关于建平津战役纪念馆,这两件事迟迟没有落实,皆和林彪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军的历史上,战争时期的林彪,毫无疑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身经百战,为新中国的成立,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之后在授衔时,他仅排在了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的后面。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晓,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一野,二野,三野等的战史已经开始编写,可是四野的却是迟迟未能落实。

林晓霖是林彪的大女儿,她的母亲,却不是叶群,而是张梅。

张梅是陕北米脂县人,1935年参加了革命,后来来到了延安,由于她年轻漂亮,她被誉为了“陕北一枝花”。

林彪是红军中的优秀将领,可谓是年轻有为,正所谓“美女配英雄”,林彪见到张梅的第一眼便沦陷了,随即他们结为了夫妻。

全面抗战爆发后,林彪被任命为了115师师长,民族存亡之际,林彪顾不上新婚燕尔,辞别张梅后前往洛川参加会议。

洛川会议结束不久,林彪奉命出征,9月,他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

此时的张梅还在延安,得知自己的丈夫一战成名,她的内心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自认为自己没有嫁错人。

可是就在林彪准备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华时,命运却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1938年3月,林彪在外出时,不幸被友军阎锡山的部队打了一枪,他当场从马匹背上跌了下来,该说不说,这一枪,正巧打中了比较关键的地方,林彪后来身体一直不好,就和这次负伤有关。

林彪身体不好,自然是不能再指挥部队,随后他被送到了延安疗养。

当时的延安虽然是中国的“红色圣地”,但是延安的医疗情况并不是很发达,为了林彪的病情着想,党中央决定派林彪前往苏联疗养。

林彪当即同意。

张梅得知后要和林彪一同前往苏联照顾他,林彪同意,等到了苏联,林彪便住进了疗养院,张梅一边照顾他,一边学习。

在此期间,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这个孩子,就是林晓霖。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彪与张梅之间,爆发了家庭矛盾。

张梅不喜欢林彪对她的“束缚”,林彪要求她不要出家门,不要和外界活动,更不要去参加各种活动,这让张梅非常气愤。

张梅本身就是一位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的性格,林彪的“束缚”,让她很是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剧变,后来林彪奉命回国,张梅没有一同回来,而是留在了苏联,对此林彪很是无奈。

等到罗荣桓去苏联时,林彪给他拿了一封信,请他拿给张梅。

张梅一看,是林彪和她断绝关系的信,对于林彪的做法,张梅一点也没有挽留,两人就此分手。

他们分开了,那他们的女儿林晓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梅得知林彪再婚后,也许是考虑到林晓霖会拖累自己的缘故,就将林晓霖送到了保育院,后来,她选择了改嫁。

1954年,张梅回到了国内,她将林晓霖送到了林彪的身边,这是13岁的林晓霖头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林彪非常喜欢自己这个女儿,但是叶群一点也不喜欢林晓霖,甚至在之后,叶群还不让林晓霖进家门,林晓霖无奈,只能住在同学的家里。

特殊时期,林晓霖由于受到了叶群的针对,过得并不好,气愤时,林晓霖还给父亲林彪写了一封信,说是要断绝关系。

“九一三”事件后,林晓霖退出了大众视野,一直过得很低调。

不过,直到林彪去世20多年,关于四野战史和平津战役纪念馆还没建造,林晓霖觉得等不下去了,她不希望因为自己父亲一个人的原因,让此事一直拖下去,为此,她便斗胆给陈云写信。

林晓霖对陈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陈云与林彪是非常熟悉的,可以说两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冈山时,就结下了一定的友谊。

出于这个原因,林晓霖便写信给陈云。

陈云此时已经退休7年了,不过,他对林晓霖的来信非常重视,因为这也是他的一个心事。

既然有人提了出来,陈云认为这两件事应该落实,因而找到了洪学智。

陈云对洪学智说:“林彪是林彪,要把林彪同四野分开来写,四野战史抓紧时间组织撰写,一定要写好,”

对于老领导的嘱托,洪学智很慎重:“我的水平不高,恐怕不能担此重任啊。”

陈云摇摇头,他对洪学智是很了解的,开口道:“这个工作就由你负责了,不要再推辞了,你回去后,就向中央军委领导报告一下。

见老领导如此肯定的语气,洪学智不再推脱:“好,写四野战史,请老领导当顾问,具体的事情我们做。”

陈云点头同意,除了这件事外,陈云还告诉了洪学智,也要尽快将平津战役纪念馆建立起来。

回去后,洪学智将这两件事汇报给了中央军委,中央军委的领导商议,即刻表示了同意。

最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由陈云,彭总担任总顾问,由在四野工作过的老干部担任顾问,由洪学智当组长,军事科学院,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承担编写任务。

有了中央军委的指示,洪学智下定决心,决不能辜负老领导的信任,为此,他找到了吕正操,萧克等26位在四野工作过的老同志,让他们提供一些自己的回忆做补充。

在洪学智的领导下,编写小组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关于编写四野战史一事大定后,洪学智又将精力放在了建造平津战役纪念馆一事上。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三大战役之一,影响很大,特别是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我军,乃至对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平津战役是在北京,天津两座城市举行的,纪念馆要建肯定是建一个,那么,该建在哪个城市呢?

这是洪学智遇到的第一个头痛的问题。

为此,洪学智决定去请教自己的老领导陈云。

陈云也有些纠结,不过最终,他还是给了洪学智一个建议:将纪念馆建在天津最后。

陈云对于这个决定有两个考虑,第一,天津是打下来的,为了天津,许多战士都牺牲了,第二,北京已经有很多纪念馆了, 再建一个,似乎并不是很需要。

出于种种考虑,最终,洪学智决定在天津建立纪念馆,中央军委表示同意。

随后,“平津战役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四野战史一边在撰写,纪念馆一边在建,洪学智舒了一口气,老领导交给他的两个任务,终于落实了。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陈云却是终生未能见到成果,1995年,陈云因病去世,享年90岁。

陈云去世,洪学智十分悲痛,为了告慰老领导,他对撰写四野战史的小组同志们说:“尽管陈老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坚强党性、宝贵思想......我们要牢记陈云同志的嘱托和教导,把他交办的工作办好,办扎实,这是对陈老的最大祭奠。”

直到1998年,经过4年的打磨,四野战史终于撰写完毕。

而陈云交待的另一件事,关于平津战役纪念馆,则是于1997年修成,并举行了开馆典礼。

两件事都已办成,洪学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