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巍峨耸立,独龙江水浩荡奔流。

全国仅约7000人的独龙族,有4000多人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在史籍文献中,关于独龙族的记载是“宛然太古之民”。独龙江乡被称为“极边之地”,自然条件恶劣,曾是云南乃至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关心部署下,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开启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一景。胡超 摄

放眼寰宇,贫困治理仍是全球发展治理的核心议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任务。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在路上,许多学者也对贫困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各种治理贫困的方法。

答案在峡谷回荡。从独龙江乡摆脱绝对贫困后的这五年,可以真切看出中国贫困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与成效,以及对于全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借鉴意义。

小山乡拥抱大市场

年过古稀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见惯了峡谷里的雨和雪,如今也见多了来来往往的游客。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她经常在自家小院里织布,斑斓的棉线在布满老茧的手中如彩虹般铺展。

独龙毯起初多由染色麻线织就。以前,由于道路险阻、交通不便,每年冬天大雪封山半年,独龙江峡谷几乎与世隔绝。从独龙江乡到贡山县城需要走上好几天,这造成编织独龙毯材料匮乏——材质只有麻,既粗糙也不美观。李文仕至今难忘,为获得更舒适美观的材料,她曾花大半个月走人马驿道到贡山县城,一口气背回几十斤生活用品和彩色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5月10日,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老人李文仕(左)和女儿在编织独龙毯。曹梦瑶 摄

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通车,彻底结束独龙江乡冬季大雪封山的历史。现在,这条路全程铺了沥青,2个多小时就能到县城。

越来越多七彩棉线、毛线被运进独龙江乡,让独龙毯华丽变身,颜色更艳丽,材质变得柔软舒适。当地人不仅将它们制成背包、围巾、马褂,还研发出头饰、耳饰等深受游客喜欢的新产品。

独龙毯颜色与材质的变迁,是中国脱贫实践的一个缩影。如何把偏远地区的低收入人群带入市场,让市场发挥正向作用,是各国在贫困治理中面临的普遍难题。

对于独龙江而言,与全国大市场联通难上加难——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口素质偏低,人们的商品意识直到近年才萌芽。

而正如当地人所说,有两条路犹如史诗般烙在民族发展史上,一条是独龙江公路,另一条则是信息高速公路。

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群众还过着“刻木结绳记事、鸟鸣花开辨时”的原始生活。由于大山阻隔,独龙江乡各村寨相距甚远,“放炮传信”在独龙江乡各村沿用多年,直到2004年10月乡里开通移动通信网络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5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在独龙江乡开通5G试验基站,信息高速公路贯通让当地民众进入5G时代。

2019年4月19日,独龙族姑娘熊玉兰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体验VR眼镜。江文耀 摄

随着道路、通信、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独龙江乡掀起抖音直播、网络带货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带货网红”。他们通过5G网络,用短视频和直播方式让更多人认识秘境独龙江。

独龙江乡乡长木小龙说,凭借高速稳定的5G网络和便捷物流,蜂蜜、草果、中药材、羊肚菌、独龙毯等独龙江乡特产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除了电商,数字化建设在其他领域也逐步推进。独龙江乡政府建起电子政务平台,提高了办事效率。村民以前到乡里办事,经常一天办不完,现在在村里只要几分钟就办妥了。

把自然人变为“市场人”

在迪政当村,独龙族村民龙永生家里,一台大屏智能电视接入了中国移动宽带网络。通过电视上的“智能自诊”功能,她每月只需花10元,就能获得3次三甲医院医生视频问诊的机会,这一服务可以随时取消。

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修建通信基站,非常不易。怒江移动贡山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春海是土生土长的独龙族人,他的心愿就是打破当地的通信瓶颈。

迪政当村是独龙江乡最偏远的村。这里的通信基站是全乡最后一个建成,五六平方米的机房用单块重几十公斤的大青石垒成。

为什么用石头而不用砖?“把砖运进来难度大,只好就地取材用石块,建这个基站光备料就用了两年。”马春海说。从2004年起,他就在独龙江乡架设通信基站。“我们最盼独龙江乡‘三通一平’:路通、电通、网通,人平安。”

目前,独龙江乡4G网络整体覆盖率达到100%,5G整体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电商”等新模式纷纷落地,将偏远山乡和全国大市场联通。

不仅是通信,在整族脱贫之后,政府仍对这个偏僻一隅持续投入,调控各种资源要素,特别是通过资金、资源、服务等,对拥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精准滴灌,帮助他们稳步跨过市场门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从自然人向“市场人”的转变大军中,就有李文仕这样的古稀老人。从日出到日落,她总闲不下来,有空就织独龙毯,卖给天南海北的顾客——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有的是被她女儿的网络直播和微信朋友圈吸引而来的网友。李文仕不会说普通话,但会用微信收款。2023年春节至今,她家编织独龙毯的销售收入就有2万多元。

2023年11月14日,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草果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草果。(新华社发)

不仅是独龙毯,独龙江的农特产品也成为畅销商品。2007年独龙江乡开始种植草果,目前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8.3万亩,产值2025万元。

“我家种了30多亩草果,一年差不多能有一两万元收入。”巴坡村村民孟国荣说,“种得多的人家,光草果收入一年就能达到10万元。”

除了草果,独龙江乡独龙牛、养蜂、旅游等产业也初见成效。木小龙介绍,202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424元,较2019年的7637元实现倍增。

跨过市场门槛后,人们不仅把劳动变为收入,还把资源变为收入,民房变为民宿,村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独龙江景区成功创建为怒江州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人迹罕至的偏僻之所,如今成为旅客心向往之的“养心秘境”。

共同搭建“希望之梯”

在数字时代,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玩转”微信、抖音,何况其他村民?有了优质通信网络,迪政当村村民自觉提升数字素养,精气神更加昂扬向上。

“现在村里老百姓比以前更会打扮、会说话,还学会拍抖音了。”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文彬说,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信息之后,村民在销售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时“腰杆子”更硬了。“以前外地老板进来收货,说什么价格就是什么价格。现在老百姓都自己拿出去卖,能卖更高的价钱。信息通畅之后,大家的生活状态都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5月19日,一辆新能源车在独龙江乡的充电桩充电。(新华社发)

帮助脱贫者牢牢登上发展的“希望之梯”,需要多主体参与治理,共同提升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有效、可持续减贫。其中,结对帮扶是中国支持偏远落后地区的重要政策工具。

从1995年起,位于北京的中交集团对怒江州定点帮扶已有29年历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亿元。其中,2020年以来中交集团为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投入14亿元,对从草果加工厂到乡村旅游发展在内的各行业注入巨大财力、人力、物力。

相对落后的独龙江乡更是帮扶重点。为满足全乡草果等农副产品采收、烘干和加工需求,当地建起农副产品特色庄园,日加工能力达60吨。该庄园由中交集团投入1000万元兴建,是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重要项目。

2022年4月,在中交集团帮扶下,独龙江乡成立了一家属于村集体的建筑公司,聘请当地知名包工头张金华担任经理,承接中交集团帮扶项目及地方政府以工代赈工程项目。两年来,该公司承接项目23个,向村集体及致富带头人分红316万元,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实现村均30万元;累计带动1300多名本地群众参与务工,累计发放工资725万元,人均发放5000余元。

通过参与建筑公司的项目,很多独龙族青壮年学会了搭脚架、粉刷、架模板等“技术活”,在家乡建设中派上了用场。独龙江乡政府开展村边、路边、河边环境整治,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发动村民建设自家庭院和微菜园。政府提供水泥和补贴,村民投工投劳。他们利用在建筑公司学到的手艺,自己动手砌花台、种花草、建菜园。

家园建设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转变过程。独龙江乡副乡长陈笑说,起初有村民在美丽庭院建设中积极性不高。在当地干部带头示范下,群众看到家乡越来越整洁美丽,观念渐渐转变,态度越来越积极,建设家园干劲十足。

改变当地人精神面貌

从溜索、藤篾桥到山路,再到如今的独龙江公路,从“放炮传信”到5G联通山外,从杈杈房到如今美观有特色的安居房,人们愈加拥抱这条面向未来的开放之路。独龙江乡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疆各族人民发展变迁的缩影。

当地人思想转变、素质提升,教育事业实现巨大发展。回溯历史,从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独龙江乡1956年才有第一所小学。如今,这里的孩子们享受着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不少人外出求学后返回家乡、建设家乡。

2021年3月9日,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做课间操。陈欣波 摄

位于独龙江畔的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富有生机活力。在这所学校,彩虹色条纹和独龙牛头图案装点的教学楼独具特色,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是山里孩子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摇篮。

依托教育专网,中国移动助力独龙江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信息化教室,实现独龙江与昆明、上海等多地师生远程互动教学。负责生物课的教师杨鹏举说,当地小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通过电子化教学方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现在,上海结对帮扶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线上就能上公开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新技能,形成新观念,独龙族群众精神日渐丰盈,不断做出新尝试。记者多次深入独龙江乡采访,能明显感受到当地人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很多人从一开始的内向、躲避,变得积极与外来客人交流,还主动给家乡美景和特产“做广告”。

在拥抱现代化浪潮中,独龙江有自己的变与不变。如今,峡谷里的房屋不仅美观、安全,民族风情也愈加浓郁。上海浦东新区和中交集团在迪政当村帮扶援建“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克劳洛”在独龙语中意为“独龙江畔美丽的地方”,其主体房屋以独龙族传统民居“木楞房”为原型,建造时就地取材,突出独龙族传统建筑特色,包括“乡愁记忆”水磨房、“卡雀哇”节活动场所等,让民族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

早在2015年,独龙江乡就成立了独龙族手工艺协会,每年组织多期纺织、木工木雕等传统技艺培训,目前已培训200多人。年近80岁的李文仕依旧编织不辍,晴天下地干活,雨天织布教学,村里有不少年轻人跟她学习纺织技艺。

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也是织独龙毯的好手。闲暇之余,她还在手机上浏览有趣的文创作品,想与独龙毯结合起来。“过去没电没网的时候,天一黑一家人就会早早入睡,日子很单调。”她说,“现在母亲喜欢看电视新闻,跟年轻人一样喜欢在手机上‘刷’短视频。”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参考消息》、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