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登陆海南岛,海南岛迎来全面解放。

为了让解放军大部队顺利渡海,海南当地的一支革命队伍不遗余力地向其提供帮助,为其搭桥铺路,保驾护航,堪称海南解放背后的大功臣。

然而当解放军战士登陆后,正要向这支队伍致谢之时,才发现这群革命志士人人“衣衫褴褛”。

身上的衣服破旧到看不出模样,仔细辨认之后,才发现他们穿的竟然还是红军军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三年沧桑巨变,这群人衣着未改孤守海南岛,向世人宣告着红军精神长存,解放军战士顿时红了眼眶。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革命队伍呢?

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这支队伍就是威名远扬的琼崖纵队,其核心领导人物叫做冯白驹。

冯白驹是土生土长的海南岛人,1925年夏,他考入上海大夏大学。

当时恰逢革命新思潮汹涌而来,冯白驹身为爱国青年,深受其影响,立志将余生献给救国运动。

后因家道中落,冯白驹未能完成学业,便毅然返乡,投身农村建设。在农村大革命的实践中,遇到了伯乐徐成章。

徐成章在黄埔军校身居要职,慧眼识人,觉得冯白驹革命信仰坚定,怀揣爱国的赤子之心,又颇具才干。

遂对他委以重用,冯白驹成为了农民运动的带头人。

1926年9月,冯白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海口、琼山、文昌等地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冯白驹被党派往琼山,担任县委书记。

上任之后,冯白驹立刻展开革命工作,向人民群众大声高呼:

“对付敌人的白色恐怖,只有拿起刀枪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此后的四个月,冯白驹带领着农民群众组织农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的斗争。

但琼崖地方政府固守着“只抗议、不抵抗”的政策,致使大批革命领袖、爱国义士惨遭迫害。

直到“八七会议”召开,为了响应会议的号召,1927年9月23日,琼崖特委将全岛工农武装统一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

琼崖纵队就此诞生,冯白驹为该支队伍的党代表,正式向国民党反动派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的三年,琼崖革命工作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

1930年4月,冯白驹当选琼崖特委书记,将该地红军由一个团发展到三个团,对敌人展开了强烈的进攻。

红军战士先后攻下万宁、乐会、琼东、大致坡、锦山、灵山等地,直逼府城和海口,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吓得国民党琼崖当局向伪广东省政府一天连发三条电报,要求紧急支援。

琼崖红军崛起之迅猛令国民党胆寒,随即特派一个旅进驻海南,对该地红军发起反扑。

敌人此次有备而来,导致琼崖的红军战士造成一定数量上的伤亡。

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冯白驹带领着百余人的部队躲进母瑞山,一边打游击,一边休养生息。

此时,母瑞山的基本建设在数次激战后,都已被破坏殆尽,冯白驹部队与外界失去联系,只能自力更生。

首要解决的难题便是粮食紧缺,百余人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为了生存,这些战士们每日依靠采野果、挖野菜果腹,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还要时刻提防敌人的搜剿。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饥饿、严寒、疾病以及围剿的侵袭下,这一百多人的队伍,数月之间死伤过半,生存下来的只剩冯白驹在内的26人。

这26人以冯白驹为中心,紧紧依偎在一起,像26颗燃烧的革命火种,任凭风雨飘摇,绝不使革命烈焰就此熄灭。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活着,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后来粮食依然是难题,好在众人已经适应,还发现了一种状似菠菜的野菜。

漫山遍野都有,味甘叶嫩,冯白驹取名“革命菜”,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口粮。

只是此菜性寒,战士们长期食用个个饿得面黄肌瘦,有的患上疟疾,有的患上了夜盲症和水肿病,好在大家都咬牙坚持过来了。

而母瑞山的生存环境更是艰苦。

深山野林,寒气逼人,加上空气湿润,时常下着毛毛细雨,淋湿的衣服瞬间吸走人体仅剩不多的暖气,又无干燥的地方晾晒。

冯白驹与剩余战士们,常常要几个人紧紧依偎取暖,才能勉强入睡。

这26人的战斗小团体,怀揣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团结互助,慢慢熬过了这段艰难岁月。

终于在1933年4月,冯白驹一行人冒着生命危险,经历了三天三夜的潜行冲出重围,回到了琼山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家乡后,冯白驹立刻恢复了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重建县委和基层的领导班子,为琼崖党组织和红军后续投入抗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正是这仅存的26人的革命火种越烧越旺,形成燎原烈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