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辖区东西长831千米,南北宽598千米,边境线长735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22.8%。如何守护生活在这片美丽辽阔土地上26.9万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走好边疆法治之路,萦绕于全盟法院每一名法官的心上。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巡回法庭打通了群众诉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诉讼难的问题,让行走的公平正义可感可触。”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全运一语中的。

聚焦民生福祉

将“家门口的法院”司法品牌发扬光大

近年来,阿拉善盟两级法院不断丰富、拓展、延伸巡回审判的模式载体和司法服务内涵,持续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以巡回法庭为抓手,始终坚持能动司法,主动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举措,精准对接农牧区、旅游景区等不同群众司法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巡回审判新模式,积极打造更加贴合基层群众实际和需求的巡回法庭,努力实现“把公平正义送到每一个角落、把诉讼服务覆盖到每一片土地”,坚持用法治力量守护祖国北疆,坚守一方安定祥和,在五彩斑斓之地“苍天般的阿拉善”打造着一张又一张的“司法名片”。

阿拉善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巡回办案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没有固定办案场地,巡回法官要常常背着国徽行走于大漠戈壁、草原泥沼、山林雪地……只要有老百姓,就有他们的足迹。无人区、搓板路,下车用脚行,出门骑骆驼,只要有司法需求,他们就把法庭设到哪里。对于老百姓来说,法庭不只是庄重威严的场所,法官也不只是高坐在审判椅上的刻板印象,而是在蒙古包里就可以裁判,在羊圈旁席地而坐就可以调解。

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始终坚持从机制完善、职能延伸、技术加持等方面入手,既注重健全制度规范、深化联动机制建设,也注重在现场调解、现场立案、就地开庭、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全链条中持续丰富司法服务,并坚持以信息化为抓手,让各类电子诉讼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成为新时代巡回法官的马匹和骆驼,以审判科技创新为“行走的公平正义”描绘新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诉源治理+巡回法庭

打造具有阿拉善特色的诉源治理新模式

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坚持以“枫桥经验”为引领,以深化诉源治理为抓手,探索推行“诉源治理+巡回法庭”模式,大力开展巡回调解工作,并积极融合多种调解方式,实现化解纠纷“提速换挡”,架起司法为民“连心桥”,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司法服务保障。

在深化“诉源治理+巡回法庭”模式中,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创新实施“四个聚焦”工作法,即聚焦政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构建诉源治理大格局,聚焦多元共治——构建诉源治理“朋友圈”,聚焦一巡多能——打造立体化巡回审判新模式,聚焦诉前调解——新时代“枫桥经验”止矛盾于未发的思路和措施,在巡回审判中深耕诉源治理,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从“化诉止争”的事后应对向“少诉无讼”的前端防范转型。

目前,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已经形成了以人民法庭为中心、巡回审判为纽带、法官服务点、联系点为触角的便民诉讼服务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法官到巡回审判点、法官联系点、诉讼服务站开展诉讼引导、诉调对接、巡回审理、法律咨询等工作,全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解纷服务格局,着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力度、速度和温度。

阿拉善左旗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民事借贷案件。其中一方当事人生活在蒙甘交界处,以游牧为主。案件起诉至法院的时候,正好是牧羊长肉的时节。巡回法官了解到他家在没有其他劳动力的情况后,征求另一方当事人同意共同开车前往牧区进行调解。大荒滩也没信号,法官凭着自己对地形的了解,跑了800多公里最后在一个小河沟里找到了正在牧羊的当事人。

人是找到了。可怎么调解?总得有个地方吧。正好附近有个荒废的小土屋,一张缺了腿的桌子,还有几个铁桶,法官就组织双方当事人坐在一起进行调解。整个调解不到半个小时,巡回法官用这种最朴实的言语、最“接地气”的庭审方式,把“诉源治理+巡回法庭”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实处。跟着去的当事人还开玩笑,说:“只知道手机有PLUS版,你们这个诉讼服务现在也是PLUS版了。”

因地制宜构建纵横交错“解纷网”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纠纷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许多纠纷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给当事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特别是阿拉善盟地广人稀,地形环境复杂,如何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各出奇招”。

作为全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之一,阿左旗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人。自2014年内蒙古高院出台《关于在全区法院开展巡回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后,阿左旗法院积极采取设立巡回审判点、配备专业法官、组织定期巡回审理、提供法律服务、加强法治宣传等措施,将左法“新枫景”融入巡回审判,通过“走出去”模式,利用“村头”“地头”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开展上门调解、巡回调解工作,将多元化解的工作触角从社区延伸到农村、牧区,倾力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在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同时,也持续深化了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阿右旗面积7.3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只有2.26万,辖区有7个苏木镇,苏木镇之间距离最远600公里,山地与沙漠纵横,丘陵与滩地交错,全年平均风速4.4米/秒,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运输不便,牧民纠纷维权成本高。针对地域特殊情况,阿右旗法院倾力打造“驼背法庭”司法品牌,通过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努力实现让群众参与诉讼“少跑腿”、法官“多跑路”、数据“多跑路”,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司法需求,提升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水平,助力多元解纷跑出“加速度”。先后在辖区建立了2个人民法庭、1个沙漠旅游景区巡回审判点、4个诉讼服务站、5个法官联系点,构建起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各尽其能的“驼背法庭”,在大漠戈壁诠释了公正司法的真谛,绘就了一幅立体且生动的为民画卷。

法旅融合组建旅游纠纷“解纷台”

法治旅游新篇章正在阿拉善深化实践

阿拉善,这片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在旅途中,游客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针对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安全问题、旅游合同纠纷等情况,阿拉善盟两级法院通过打造专业性巡回法庭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巡回审判,实现了辖区内所有4A级及以上重点景区的“全覆盖”。

居延汉简、弱水河畔,额济纳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北的神秘之地,沙漠与历史交融,胡杨与人文共进。作为游客纠纷的解决者、普法教育的推动者、旅游环境的守护者、安全旅游的保障者,额济纳旗法院将巡回法庭“开”进了热门景区,不断探索司法服务新途径,打造了集立案、开庭、送达、调解和普法宣传于一身的“巡回诉讼”新模式。目前,额济纳旗法院已经连续8年在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期间组织法官深入各类景点景区开展驻点普法、走访调解活动,并建立巡回法庭值班轮班制度机制,确保涉旅纠纷案件及时受理和调处。同时,根据需要开展车载巡回审判,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即时履行”,努力将游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司法服务,深入促进司法审判与社会治理相互融合、一体推进。

阿拉善旅游的黄金时间相对集中,景区之间距离又比较远,针对游客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阿拉善盟两级法院坚持“快调快处”,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致力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司法服务,用司法手段守护起广大游客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阿右旗法院在辖区最大的景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景区挂牌成立了旅游巡回法治“蒙古包”,每年“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组织审判团队通过“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执行”的形式延伸司法服务。始终高度重视与景区公安派出机构、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旅游执法大队等机关的部门协调联动,切实推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优势融合,通过多维度的司法协作,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纠纷,用情理法的力量为景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来源:阿拉善盟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