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伯翔,1934年11月10日出生于河北武清,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老孙头,晚号“自适居”。获中国文联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国书协第二、三届理事,中国书协第二、三届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刊授中心书法导师,天津市书协第二届主席团副主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顾问、天津市文联第四届荣誉委员、天津市书协第三届顾问。 2024年4月16日在天津辞世,享年90岁!

张伯翔先生师从王学仲、孙其峰先生。潜心翰墨至今七十年有余,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早年书法筑基于《龙门二十品》,六朝摩崖、墓志,其中尤钟情于《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取法高古,得其神髓,为当代书坛所称道。近年多有变法,碑中寓帖,方峻挺拔中含清新灵动。其用笔方中寓圆,刚柔相济,中侧兼施;结体开合有变,天然成趣,雄浑博大;通篇血脉畅达,精神飞扬。其书重法度,讲情性,主革新。兼涉隶、篆、行、草,书作雄强古拙,形散神聚,气质不凡,对当代书坛碑学一派影响巨大,并培养了大量的书法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后长期担任全国书法展览大赛评审委员。先后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书画作品集》《孙伯翔书画艺术》《孙伯翔书法作品精选》《孙伯翔临始平公造像记》《孙伯翔临张猛龙碑》《孙伯翔书千字文》《孙伯翔书杜甫长诗》等。

有《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合作)、《怎样写魏碑》《书法临习指导》《始平公造像记·名师指导》等专著,另有他人出版的《孙伯翔谈艺录》《孙伯翔论》《论孙伯翔书法艺术》等。

斩钉截铁 · 以笔追刀

孙伯翔书法清赏

如果说对“法”的强攻是孙伯翔先生成功的首要因素,那么对“理”的善悟则是其能够取得大成的关键。用北碑的精神,将自己的作品写成钢铸的、铁打的,并且极具毛笔的书写性和艺术性,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高难度技术系数,在既能强攻又能善悟的孙先生笔下终于成功完成了。单就将北碑的刀砍斧劈还原到书写性这一点,许多书家都做过努力,但是,比较起来,以孙先生做得最为彻底、最为明白而又最为超脱。

且看孙伯翔先生对北碑笔法的清醒认知:“我写了将近十年的《始平公造像》,我在那儿把根扎了又扎,而且扎一次有一次的体会:刻工只能刻其表,那里面的东西他是绝对刻不出来的。《始平公造像》方中有厚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刻工没法代替。朱义章绝对是一个书法高手,这点我敢肯定。

《龙门二十品》中的前四品主要成分是书家的功夫而不是刻工的技术。现代刘海粟、沙孟海等先生也说是刻工所为,这点我坚决不同意。”孙先生对魏碑笔法的认识,能够不外惑其表、内迷其理,并且敢于打破陈见将“刀”、“笔”作统一观,是其十分高明之处。

姜寿田先生在《北碑巨匠一孙伯翔论》一文中指出:“无刀固然无魏碑,而将魏碑笔法全部视为刀法所成也属大谬。”关于这一点,在出土的北魏写经及公元6世纪(与北碑同一时期)的高昌墓砖墨迹中可以得到确切的证明。前人赵之谦、李瑞清为魏碑的所谓刀刻方笔所迷惑而描头画角,单薄刻板其表,进而丧失笔法真谛的弊端,在孙伯翔刀笔相师、八面出锋、万毫齐力的挥运中,已消失殆尽,北碑笔法由此被赋予了勃勃生机。

孙伯翔的明“理”不仅表现在其对北碑笔法的真正领悟和融通上,还表现在对北碑结体造型的真正继承和突破上。孙先生所临《始平公造像》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结体放大至无数倍每字近三尺见方,笔法斩钉截铁,巍巍乎屹立于中国美术馆的整面墙壁上,如铜墙铁壁,令人震撼!他的这种继承式突破的临帖法,类似于明清大家王铎、傅山将二王行草书手札意临成八尺、丈二的做法,不过他是将楷书尤其是方笔楷书临写成这么大的长篇巨制,而且结字准确、笔法到位、风神毕现。

笔墨当随时代,孙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人共鸣,是因为他的字在造型上能够融入时尚色彩,这是因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美结出的硕果。比如他曾对书法爱好者讲女人身穿蝙蝠衫,下着紧身裤,就很美嘛,这种美怎么不可以用到书法的造型上去呢?他的某些字在统一中求变化时,就有这种美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为孙先生的传统功力而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为孙先生的“与时俱进”明“理”善悟而击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