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我军军史上发生一件重要的事情,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了。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不复存在,代之以华东野战军。耐人寻味的是,华中方面,除了粟裕后来一度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其余华中方面的高级领导人,竟然绝大部分都担任副职。

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那么能打,在解放战争初期可以说功劳力压山东野战军,华野成军后,来自华中的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并称华野三大王牌军。为何会出现集体变副职的现象呢?一个两个有蹊跷或可说是偶然,但一群人都这样,就有规律可循了。

一、消失的华中

我们先看看华中方面的高级领导人都有谁。

华中军区成立于1945年10月,这个军区有点先天不足,本身就是因为新四军主体力量北进山东,为领导好剩下的新四军部队,成立了华中军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副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兼),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原来的华中局(小饶同学担任书记)北上后成立新的华东局,华中成立了新的华中分局。

那时战争频仍,各地的局实际上肩负了政权职能,所以老华中局北上后,华中地区党政大事还得有人管,这个华中分局就是当时的党政领导机关。领导人都有谁呢?

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其他常委分别是,张鼎丞,粟裕,曾山,刘晓。委员就不再列了。

1947年1月成立华野,首先华中军区的番号不复存在了,机关和部队全都并入华东军区和华中野战军。

到1947年11月,随着更健全、更带有政权架构的华中工委的成立,华中分局也撤销了,其成员基本都并入华东局。

华中军区领导人都担任什么职务呢?

华中军区一号是司令员张鼎丞。当然这个司令职务起初中央考虑并不是张鼎丞,而是粟裕。但因为张鼎丞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中当过粟裕的上级,粟裕以年龄、资历等均不如张鼎丞——张生于1898年,比1907年的粟裕大九岁——竭力让出华中军区司令之职,专任野战军司令,张鼎丞遂出任正牌司令。张鼎丞将军也是谦虚有格局之人,在华中军区任上与粟裕等人合作甚好。

但到了华东军区,张鼎丞的名字消失了。

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张云逸,参谋长陈士榘。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领导也没有张鼎丞,华野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后期粟裕代司令,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

张鼎丞去哪了呢?

华中军区番号一撤,张鼎丞的军职随之自然取消——而非有意撤职,这个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张鼎丞以华中分局原常委的身份,加入到华东局成为常委,担任华东局组织部长。此后一直致力于政界和地方工作,再也没担任过军事领导职务。

这个转换可谓大矣,作为红军时期闽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居然就此脱离军界,实为我军的一大憾事。1955年新中国大授衔,张鼎丞与很多功勋赫赫的元老一样错失军衔,风云流转,各擅一方,张鼎丞老前辈的风格令人敬仰。

华中军区二号人物邓子恢的命运亦然。邓子恢早年经历、资历非常强大,当过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与新四军超级元老张云逸属平起平座的重量级人物。华东大合并后,邓子恢也卸去大部分军职,专任华东局副书记。要说这个级别也不低,比担任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的张鼎丞高一点,但不久后就越来越专注于后方工作,在军区副司令张云逸的统一指导下负责华野大军的后勤工作。1948年春,作为中央调陈老总去中原的预热动作,以支援中原局后勤和经济工作为由,调去中原局担任第三书记和中原军区副政委。

从一把手接连转任副职,离开解放战争中核心、第一、最吃重的军事领导岗位,邓子恢的境遇,实非一个谦退和发挥专长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