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5年春,杜甫携家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大意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遗憾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慨。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首句着重写山中秋色:秋空高旷,秋风猎猎,猿鸣阵阵;次句着重写江间秋色:清冷的江渚,洁白的沙洲,回旋飞翔的鸟儿。两句诗十四个字描写六种景物,用字遣词精当莫比,各尽其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颔联从大处、远处落墨,进一步描写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写山景,着重描绘萧瑟秋风中落叶发出的声响; 写江景,主要刻画汹涌奔腾的长江水势。

十四个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并胜、耳目兼摄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画出来了,宛如一幅形神毕肖的三峡秋景图。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尾联更是将诗人的愁绪推向了高潮。这里的“艰难苦恨”涵盖了国家、个人和家庭的种种困境,而“繁霜鬓”和“潦倒”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凄凉生活。

这样艰难潦倒的境遇,本来还可借酒浇愁,偏偏又因染上肺疾,不得不暂且罢饮,这更增添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写景抒情言近而旨远,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一般律诗中间两联对仗,此诗八句皆对,精致工巧,却流畅自然,表现了诗人充沛的感情、纯熟的技巧。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