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哪朝哪代,民生都是第一要义,要想维系长久稳固的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就必得自上而下地保持政治清明,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而肃清内政的必然途径正是整顿吏治,如严格规范官员选拔、杜绝贪污行贿,清朝嘉庆帝在正式掌权后便是这样,他下令查抄大贪官和珅府邸,随着一笔笔巨额财产的查清,和珅跃居中国史上最著名贪官行列。

和珅一度权倾朝野,甚至以臣权挑战皇权,这个千古罕见的大贪官在临被赐死之际,仍然未放弃求生的希望,他缓缓拿出乾隆给的保命诏书,以为能救自己一命,不料里面就3个字,彻底粉碎了和珅仅存的侥幸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于困苦,仕途亨通

纵观这位以贪污震撼古今的清朝名臣的一生,从起初的生于困境,到后来一步步位及人臣,再到最终被赐自尽,和珅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大起又大落。

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于官宦之家,这样的家世背景本应该庇护子女衣食无忧地长大,但生活总是偶有意外,和珅幼年时期先丧母又丧父,年仅九岁的他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长幼秩序思想严明,一个家族中,成年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没有年长男丁支撑的则会受到同族或周邻排挤,年幼的和珅兄弟就被赶出家门,遭到无礼对待,万幸的是得父亲生前亲信之人相护才免于此难。

经此诸事,本就天资尚可的和珅更加用功读书,他立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再不必经受此般艰难处境。

事实证明,和珅也确实做到了,他先是考上了咸安宫官学,与三旗官宦子弟和景山官学中佼佼者一同深入学习满汉文字、步射技术等做官常识。

在这里,和珅精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为其后来得乾隆皇帝赏识奠定了深厚的学识基础。

古人多讲究先成家再立业,学有所成的和珅受多位朝中前辈的喜爱, 18岁时,和珅在诸位前辈指引搭线下与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政治联姻,两家从此荣辱与共,和珅也再得一大家族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珅19岁时科举落榜,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22岁时被授三等侍卫,就职于协助护卫皇帝出巡和负责皇帝娱乐的粘杆处。

兢兢业业工作一年后,善于审时度势的和珅终于抓住在乾隆皇帝面前展露的机会,凭借满腹才华赢得圣心,如愿留在皇帝身边做起了仪仗队侍从。

此后,和珅开启了势如破竹的升职之路,他年年高升且短短六年就成为了皇帝御前红人,乾隆皇帝对其宠信愈盛,渐渐地朝廷大小事务都放心交由这个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亲信去办。

长此以往,和珅在大权在握和丰厚赏赐的簇拥下愈发迷失自我,当初为官清正廉洁的初心也不复存在,宦海种种浮沉也都教会了和珅处世圆滑的为官之道。

尤其是在长子被皇帝指婚为十公主额驸后,位高权重的和珅更有一层皇亲贵戚的身份,他愈发沉浸在百官的争相巴结中无法自拔。

正所谓富贵迷人眼,久而久之和珅在朝堂中大行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之事,这也为其后来登高跌重的下场埋下了巨大隐患。

过于膨胀,招致杀身之祸

也许正是因为从开局困境起,一路靠自己的能力走来的仕途太过顺风顺水,和珅愈发自我膨胀,甚至认不清自己只是爱新觉罗皇家一个忠心奴才的事实。

有道是:物极必反,抵达鼎盛巅峰的和珅当时大概不知自己即将开始走下坡路。

时间来到嘉庆年间,这时皇十五子颙琰虽已即位,但朝政大权仍由太上皇乾隆强势把持,每日上朝乾隆与嘉庆并坐听政,新帝嘉庆对朝政大事只能倾听却无实质话语权。

而此时已经处于耄耋之年的乾隆生命已然进入了倒计时,多项身体器官机能已无法正常使用,所以乾隆特命令宠臣和珅上朝时站在自己和嘉庆旁边,只有和珅才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

这无形之中更加放大了和珅手中的权力,位同摄政的他利用职务之便,名义上遵太上皇之令,实际上以自己的意志把持朝政,甚至还限制太上皇、皇帝的人身自由,和珅当时俨然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二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嘉庆帝看来,太上皇干政已是敢怒不敢言,毕竟乾隆于嘉庆是君父的身份,但和珅一介臣子竟也凌驾皇权之上,实难容忍。同时,嘉庆帝更是对和珅的种种贪污事迹早有耳闻,他也在心中默默埋下一朝掌权首先清算权臣和珅的种子。

俗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很快,乾隆驾崩,嘉庆帝收回皇权,他正式掌权后首要做的正是整治和珅。和珅在受命理丧期间被罗列出林林总总大罪二十条,嘉庆帝下旨抄家,和珅被革职后锒铛入狱。

虽然众人一贯知晓和珅贪污事迹,但抄一人之家共获八亿两白银的巨额数目还是令世人惊叹,要知道,这竟相当于当时朝廷15年税收总和。

当时嘉庆帝与一众朝臣共同商议要赐罪行深重的和珅凌迟之刑,和珅常年混迹官场树敌无数,盼他出事的大有人在,满朝文武只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求情。

嘉庆考虑再三,和珅虽罪大恶极,但念在其早期做官时对朝廷尚有功劳,且与皇室有儿女姻亲关联,为保全皇家体面且不至于寒了当朝功臣忠心,最终改赐自尽。

即便事已至此,求生欲强烈的和珅仍不甘就死,他声称自己有先帝乾隆独赐的保命诏书,但当他自信地缓缓拿出诏书露出里面的内容时,却不禁傻了眼。

原来所谓的保命诏书上却只有“留全尸”三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保全和珅性命的诏令,可见乾隆皇帝对身边这位宠信权臣的日后命数早有先见之明。

木已成舟,命定如此,再无回天之力,最终和珅以一条白绫了结余生,权倾朝野20余载的政治生涯随之消散。

也许在垂死之际,和珅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历史前后发展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看似和珅犯罪受罚一人身死,万民欢庆,但其实即便人死魂灭,他生前所作所为却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后续嘉庆、道光等一代代统治,和珅所致吏治败坏的乾隆后期历史遗留问题也加速了清末腐败混乱,进而走向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