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哪怕是到了今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够体会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蕴含有古人智慧的发明创造,直到今天也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其中所代表的含义。

虽然说现在的科技十分发达,但是古人的发明创造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比如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的筷子,这小小的一根筷子就包含着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智慧的感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筷子的长度是7寸6分,这个数字就蕴含着特殊的含义。

筷子是中国传统餐具,一般主要为竹制或木制的,当然也有人喜欢用金属或者象牙制成的筷子。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发明出筷子了,在河南的安阳殷墟中就出土过铜制的筷子。在《韩非子·喻老》中,也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商纣喜欢用象牙制成的筷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筷子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作为古人日常所用的餐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比如,筷子一头圆一头方的造型,就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寓意着“天、地、人”三才之象,这代表着古人对于人和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现在人们常用的筷子长短都很随意,并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长度,而古人对于筷子的长度是有严格要求的。古代的筷子长度通常是在7寸6分,这个数字也是富有含义的,象征着人类的七情六欲。在《孟子·告子上》也有“食色性也”的记载,在古人眼中看来,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

现在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了,小小的一根筷子蕴含着如此多的寓意,可是知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甚至很多人对于传统的“斤”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这种在古代使用了两千余年的计量单位,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为何古人一定要将16两定为1斤。

斤是常用的计量单位,现在的1斤是10两,古代的1斤是16两。不过,古代1两的重量在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传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发现原先六国所用的度量衡都不一样,这样给统一后的秦朝带来了很多麻烦。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计量单位,人们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交易。

秦始皇发现这个弊端之后,在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同时,也开始统一度量衡的工作。秦始皇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丞相李斯,让他想办法定出一个统一的计量单位。李斯在对原先六国的计量单位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人们常用的斤都是2的四次方。因为当时人们称量时都喜欢用天平将所称物品一分为二,因此李斯最后决定采用十六进制,也就是将16两定为1斤。

其实,在古人对“斤”进行定义时,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蕴含着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据说春秋时期的工匠大师鲁班,他发明了很多人们常用的工具,例如锁钥、雨伞、锯子等。后来他又根据天上的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发明出了木杆秤,这种称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民伯伯们来说,进城卖菜时木杆秤仍然是最佳选择。

传说鲁班在他发明的木杆秤上刻下了十三颗星星,所以也就是以十三两为1斤。后来李斯在统一度量衡时,又在其中添加了福禄寿三颗星。这样一来,1斤也就变成了16两。至于李斯为何要添加福禄寿三星,那是为了告诫人们做生意要讲诚信,杜绝缺斤短两的现象。不然的话,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古人对此十分迷信,因此也就不敢缺斤短两了。

作为华夏子孙来说,对于古人的这些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还是必须要有所了解的。这些传统文化虽然有些已经显得十分过时了,有些甚至已经逐渐淘汰了,比如上面提到的木杆秤,在电子秤大行其道的今天,木杆秤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是这些毕竟是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不符合当今的社会需要,但是多了解一些它们背后的含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