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攻打桂林之战,是冷热兵器并用时代不可多得的精彩斗法。

冷兵器、热兵器、制式兵器、非制式兵器,各有所施;奔袭、夜袭、攻坚、打援,交相运用;而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的“奇谋”也杂于其间,又给人脑洞大开的感觉。

然而,在用尽各种方法后,太平军仍然打不下桂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妙棋:趁虚“将军”

自太平军起义以来,和清军长期在永安一带斗法。

为了扑灭太平军,清军调兵遣将,集于永安一带,志在必得。

虽然太平军击退了清军屡次进攻,但是,永安不是大城,一直耗下去也没有什么前景。

于是,太平军决心主动放弃永安,在运动中寻找机会。

太平军突围后,清军又在追堵击,双方各有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太平军审视战局后,发现了清军的一个巨大漏洞:省城空虚!

桂林,是当时广西的省城。

广西境内的清军,都扑出来围堵太平军了,省城桂林空虚!“时省城无兵,仅乡勇四百名”!

而围堵的清军虽然有4万余人,但在长达近200里的弧形地带非常疏漏,如果太平军“跑位”好,完全可以直接袭取桂林,一举拿下当时广西的省城!

于是,太平军遂决心趁虚袭取桂林,将广西清军一军。

奔袭

既然是要趁虚袭取桂林,自然是要“简道奔袭”,也就是走小路、山路,出其不意。

山地奔袭,谁对地形熟,谁就“跑得快”。

太平军中的罗大纲,过去曾经是马岭天地会首领,对周边山川地势、道路交通了如指掌,自然“跑得快”!

于是,洪杨遂决定,以罗大纲率领数千名太平军,由山路“间道奔袭”。

间道奔袭,本是妙招。。

然而,虽然人们都说此时清军绿营“不堪用”,但其实也有经验丰富的名将——向荣。

这个向荣,是太平军的苦主。

向荣,从军多年,参加过平定张格尔叛乱,一刀一枪杀上位,经验丰富;而且,早在太平军起义之前,他就跑来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在大山里跑来跑去,对地形同样熟悉。

因此,向荣敏锐地洞察到危险,遂急行回援!

接下来,就是“赛跑”了:罗大纲、向荣,谁先抵达桂林,谁就掌握先手!

实际上,这次“赛跑”,先发启动的太平军确实早到了1天。

4月16日,太平军前卫抵达六塘,比向荣早到了1天。

然而,或许是由于疲劳,太平军当夜驻扎,没有迅即发起进攻!

而向荣带领兵壮1000人,间道疾趋,一昼夜行200余里,于4月17日冒雨抵城!

如此,太平军虽然赢得“赛跑”,但是,由于疲劳未及时攻城,奔袭失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太平军没有立即攻城,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诈取”被识破

才一刻,贼到,札将军桥,未及攻城。——《永安州志》

向荣刚进城,就发现后面来了一队“自己人”,他们穿着清军的衣服,用着清军的旗帜,诈称自己是向荣的部队。

看起来,太平军是伪装成清军,准备跟着向荣所部一起混进去。

如果换成一个糊涂一点的将领,搞不好太平军就真的混进去了。

但是,向荣却是个精明的人,他识破了太平军的诡诈之计,拒之。

如此,太平军只有退回城南将军桥。

太平军的“诈取”之策也就失败了。

城中迅速安定

虽然向荣进入了桂林,但是,向荣毕竟也只带了1000人,从兵力角度来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比起这1000人来,或许名将向荣本人的才能或许才是更关键的。

向荣经验丰富,又熟悉太平军的作战方法,遂展开针对性准备。

1、重新布防。

向荣来前,桂林城内由邹鸣鹤主持防御。

这个邹鸣鹤不会打仗。他组织民勇来守城,“日给三百”,但钱财被手下“董事虚领半”,被手下吃了一半的饷,所以居民不愿意卖命,纷纷逃遁;而他又将所有部队全部撤回城内,连城外街区也不守,放弃所有城外险要,搞得城内人心惶惶···邹鸣鹤自己也不敢住在巡抚衙门,跑到新安会馆躲起来,城内防御组织可谓乱七八糟。

向荣到来,重新组织,“团练守城街道,壮勇悉驻城外,不许入城”,城内人心稍安,防御也就有条不紊地安排了起来。

2、全城军事戒严。

“城内禁夜无声”,全城肃静,安定了下来,这既使城内防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展开,又避免了城内间谍或“贼党”趁机闹事。

3、搜捕内应。

熟悉太平军战法的向荣深知:太平军善用内应,善里应外合,遂大肆搜捕,使太平军失去内应,增加了攻坚困难。

经过向荣的紧急调整,桂林城的防御稍微振作了起来。

初战:“巧战”对决

尽管向荣稍微安定了城内,但是,此时,桂林清军的兵力仍然是严重不足的。

桂林是大城,垛口1340个,城楼10个,窝铺32个,炮房22个,城周22里!

如果各垛口、城楼、铺面、炮防都安排防御,至少需要5000人。

但是,此时,桂林清军有经验者不过向荣1000人,其余则是乡勇若干,不可能在各处都部署好防御。

所以,太平军如果找到薄弱环节,仍然可以巧妙登城破城。

所以,接下来几天,太平军攻城要打的是巧仗。

同样,清军不论是兵力还是火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样要打巧仗。

如此,巧战对决开始了。

1、夜袭。

一开始,太平军采取的是夜袭之法。

一来,当时城外空房较多,利于太平军提前隐蔽接近;二来,夜晚能见度低,利于降低敌人射击威胁;三来,太平军认为城内仍有内应,夜间利于内应活动,可以里应外合。

但是,一则城内内应已经被向荣破坏,里应外合之势已不存在;二来,清军在城内搜得明代留下的众多火器,火力大增。

因此,太平军进攻时,清军”枪炮齐施“,用火枪、火药包攻击登城部队,用炮火轰炸城下太平军,太平军接连两夜的夜袭皆无法成功。

随即,向荣又找准时机,派人缒城而下,焚烧了许多城外空房,使太平军失去了接近城池的掩蔽。

如此,夜袭,已经无法再施展了。

只有强攻了!

2、云梯强攻。

连续两夜的攻城作战,使太平军认识到城内清军火力强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当时的火器威力不足,太平军有办法对付。

于是,太平军用湿棉花包桌子,顶在头上上云梯,以避清军火药包。

这一招确实能有效抵御火器杀伤。

但是···防不住石头呀!

清军见火器不好使了,就拿着石头来咂,用这种原始工具击退了太平军!

3、炮战+强攻。

连攻三日不成,太平军检讨:火力掩护不够猛烈,才使清军城上守军能够堵截太平军登城呀!

于是,太平军迅速占领城外各制高点,构筑炮台,与清军展开炮战!

同时,在炮火掩护下,太平军再次组织突击队登城!

前面说到,桂林清军的火炮本已经被调出城了,城内的火炮主要是挖出来的明代火炮。

但是,靠着手头上的明代火炮,清军仍然足以在炮战中占据优势!

于是,尽管太平军加强了炮火掩护,但炮火掩护仍然不足,攻城仍然无法成功!

此时,洪杨所率的太平军大队抵达,而清军其余围剿部队也已经抵达。

于是,攻城暂时告一段落,双方作战重点转入城外的作战。

打成僵局的城外激战

此时,对太平军来说,最严峻的问题不是桂林打不打得下来,而是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了!

太平军前面是得到加强的桂林坚城,而城外云集的清军有4万余众。咸丰帝指示内外夹击,大有一举歼太平军于此的意思。

于是,太平军遂采取夹城之法,在弧形包围圈之外又构筑一道防御圈,内攻城而外防援。

这种战法古已有之,但对太平军来说,则是一个新战术,随着这个战法逐渐成熟,太平军在后来攻长沙等城时都能在”内外夹击“之下立于不败,从容应对。

随后,双方在城外进行了繁琐的攻防战。

之所以说是繁琐,是因为虽然战事很多,但总体上大家都不怎么积极进攻。

一开始,清军乌兰泰部比较积极,企图以隐秘行动突袭,遂不待主力齐集,”策马过桥“,结果中伏战死。

此后,清军各部都不敢做”出头鸟“,都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和太平军相持。

如此,咸丰帝的”内外夹击“之策成了一句空话。

而太平军由于兵力不足,不但不敢大举进攻城外之敌,而且,也无法将桂林合围。

所以,此时,城外的局势虽然看起来热闹,但其实很“安全”:清军皆环布城北,不敢在城南立营;太平军则无力往城北合围···大家谁也威胁不了谁···

这个时候,太平军虽被“内外受敌”,但其实倒也还安全,只是···由于无法合围敌人,所以,城外清军与城内联络通畅,守城兵力已经占据优势!

虽然如此,太平军仍然认为:有办法破城!

炮火攻城

在外围安定后,太平军遂加强攻城部署,再次强攻桂林。

随着太平军大队抵达,太平军的炮火大增,虽然总火力不如敌人,但是,如果集中使用,仍然可以形成局部优势!

于是,太平军将目标放在文昌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军在文昌门外,筑造炮台,安设多炮,集中使用,猛烈轰城!

一时间,“损坏女墙数处”,城上清军几乎“立脚不住”,军心慌乱!

太平军趁机发起突击队攻城!

只是,在登城作战中,清军用滚木、雷石反击时,太平军稍有损折,就放弃攻城,转为用枪炮对射。

向荣趁机组织“多用土袋,堆叠女墙之内”,稳固防御。

由此来看,太平军虽然集中火力使用强攻之法,但仍然立足于“巧”,没有付出较大代价,“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决心,这也是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向荣的反击

向容深知:尽管侥幸躲过一劫,但如果放任太平军持续轰击,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向荣遂决定组织反击!

次日,清军悬重赏,募得湖南兵马百余人,缒城潜下,袭击太平军在文昌门外的炮台。

由于太平军缺乏经验,对炮兵缺乏保护,因此,炮台上的太平军溃散,清军“夺其新造长梯四十余架”,然后在城上枪炮掩护下退回城内。

如此,太平军“集火”之法就此被粉碎。

显然,此时的太平军,虽然掌握了一些使用炮兵的方法,但是仍然经验不足,没有在炮台配置足够的卫队,结果炮兵阵地被敌人规模不大的袭击一举端掉!

这对太平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后来,杨秀清对炮兵使用做了规定,算是没有白交学费吧···

吕公车

此时,接近半个月的时间,太平军没有再发起大规模的攻城作战。

一来,这是因为城外清军又有举动,使太平军只得暂时将重点重新调到城外作战;

二来···太平军在“憋大招”。

这个大招,就是吕公车。

吕公车,是太平军秘密制造的攻城神器,由竹木坐成,高与城齐,宽二丈。每车有云梯七具···车有数层,每层可容百人。第二层储备火药包。

如此,近城可以抛掷火药包杀伤城上清军,而数量较大的登城部队又可以第一时间杀上城!

太平军打造了两座吕公车,准备分别进攻文昌门和南门,同时,其余太平军则隐蔽逼近,攻打东、西两门,三面同时攻城!

这个吕公车是不是好主意咱不说,反正太平军自己后来也不用了。

更重要的是:太平军秘密打造吕公车的消息,被清军间谍探知了,清军因此有了充分的准备。

如此,太平军精心“憋大招”憋了个寂寞。

攻城开始后,声势浩大,桂林“城中万人惶惧,咸谓命在顷刻间”。

但是···仗打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攻文昌门的吕公车,遭遇到城上清军投掷的火药包,其中有3个火药包投进了第二层(太平军用于储存火药包的这一层),如此,吕公车也就被烧了。

而攻南门的吕公车,则在离城三十步时,就被清军火炮击中车顶,“车即仆”···

憋了半个月憋出来的神器,就这么轻易被清军干掉了···

不切实际的地道进攻

同时,据一些史料记载,太平军似乎还企图尝试地道攻城。

不过,太平军挖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能成功···

其实,对桂林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层结构,根本无法挖掘巷道···

按理来说,矿工稍有常识也知道这事不靠谱,即便没有常识,稍微看一看也知道不靠谱了,怎么会挖了一个月才放弃呢?

总之,所谓地道进攻的说法,不是说法不靠谱,就是洪杨不靠谱。

这完全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说法!

转移

在吕公车攻势被轻易瓦解后,太平军认识到要攻破桂林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洪杨决定转移。

搞转移,太平军再次”巧“了一把。

1、佯攻。

太平军先是向文昌门、南门再次发动攻势,使城上清军慌忙抵御。

毕竟,看过了吕公车,清军实在不晓得太平军又会玩出什么花样了,自然要严阵以待!

太平军虚晃一枪后,开始转移。

2、”炮声不绝“。

太平军在象鼻山上束草为人,“炮置药线,长绳引之“,彻夜“炮声不绝”,使清军各部急忙加强防守,而太平军趁机撤去。

3、后卫分兵撤退。

太平军后卫部队在完成佯动后,分两路撤退,使清军将帅搞不清太平军去向···

如此,一波巧妙操作,太平军在数万清军眼皮子底下全身而退了。

总结

太平军攻桂林之战,用了各种办法,但始终不能奏效。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太平军,办法虽多,但各种办法皆不够成熟。

趁虚奔袭,本是最佳破城时机,本是一招妙棋,可惜缺乏争分夺秒的决心,接近目标后,因疲劳转入休整,未能迅即发起进攻。

伪装诡诈之术,趁着清军混乱的时机,本有可为,但情报不及时,伪称是向荣所部,结果被识破。

夜袭时,清军大队尚未赶来,太平军兵力有优势,在遭遇防御时,不能及时调整为强攻,反而浅尝辄止,节奏缓慢。

强攻之时,有过几次不错的机会,但都在关键时刻缺乏决心,稍遭挫折就放弃攻城。

集中炮火进攻,本也是创造局部优势的好办法,但缺乏对敌人反击的思想准备,缺乏对炮兵的掩护,结果精心构筑的炮兵阵地被规模不大的袭击端掉。

最后押宝“吕公车”,又保密不严,被敌人预先准备···

看来,此时的太平军,虽然充满想象力,敢想敢干,但尚显稚嫩。

但是,对太平军来说,桂林虽没有拿下,但毕竟积累了丰富的攻坚经验,为后来的“大进军”、大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时,已是1852年。

1852年的仗这么打,甚至最后以吕公车作为神器,这说明了这个古老国家当时的落后。

但是,各种精彩的,甚至脑洞大开的探索,则说明:这个古老的国家虽然当时暂时落后,但仍然蕴藏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