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魏并不是分得“蛋糕”最多的一个。

而且,魏所分得的“蛋糕”,东一块西一块,看起来就是四分五裂的,而且其周边强敌环绕,看起来好像谁都可能吃他一口。

然而,这种条件下,魏国就迅速崛起,并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开局:魏的四大困境

三家分晋后,魏所据的河东地区,在春秋时是晋的中心,因此,许多朋友认为魏所继承的就是晋的精华,魏继承起晋国的霸业似乎不算很难。

果真如此吗?

一块“二十三县”的精华之地,只能支撑起一个郑、卫这样的中等诸侯。而魏如果要以强国姿态立足战国,则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赵得利最大,且压制魏韩。

三家合力灭智氏时,赵表现最猛,加之赵襄子雄才大略,因此,赵得利最大。

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战国策.赵策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赵国瓜分的智氏领地中,还包括今天山西永济县的一部分。

这是什么概念呢?

永济县与魏都安邑,皆在今天的运城市。

一旦赵不高兴了,攻打魏国都城,都不需要“跨市”的。

所以,魏不但分的蛋糕不算大,而且卧榻之旁,赵人还在那里安睡着。

2、领土四分五裂,且发展不平衡。

这还不算完。魏氏的领地,可谓是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西部与东部的若干领土都是割裂的,韩国从中间几乎把魏国分割了。

而且,这些领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西部的河东地区,相对比较完整,“跨今县二十三”。其在春秋时就是晋国经济中心,经济条件较好。

至于东部各地,则不但各地地方狭小且分裂,“或微逾十县,或五六县,最小者不及三县”(后来魏国的都城大梁在战国初期时尚为楚国所占据),各地自保的压力非常大。而且,如河内地区,由于土壤盐碱含量高,是“斥卤之地”,被称为“白壤”,不利于垦种。

如此,这就产生了严重问题:由于领地四分五裂,各处皆需派兵把守且不易集中,所以,这使魏国可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严重受限,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致命问题!

3、经济开发潜力本不及其他诸侯。

先秦时期,由于人口不多,因此,只要吸引移民,大力开垦,经济就可以迅速提高,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魏国却几乎是当时唯一一个遇到“人口多”这个问题的诸侯。由于土狭民众,所以,耕地面积比较有限,通过粗放的“大开发”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相对有限。

4、强敌环绕,扩张需“虎口拔牙”。

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地缘环境是最差的。

赵国在北,坐北朝南,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后面之忧。很长时间内,其国防最大的威胁居然是中山这样的国家···

韩国虽然也是处“四战之地”,但其两面皆是魏国,只要与魏国保持不错的关系,那么,韩国实际上国防压力是比较小的。

而魏国则不同,其西有秦,东有齐,南有楚,北为赵,几乎四面皆为强敌。

赵国要扩张,或者向北,或者经略中山;韩国要扩张,还可以攻略郑国;而魏国要扩张,则非只能从大诸侯虎口拔牙不可!

论地位,赵的势力就在魏都城旁边,随时能够威慑、压制魏国;

论守,则在四战之地,以支离破碎领土面临四面强敌人;

论攻,兵力集中比别人难,经济发展比别人难,领土扩张比别人难···

这就是魏的开局!

这个条件下,不要说继承晋的霸业,就是以真正独立姿态立足于战国之世都不容易!

韬光养晦,维系三晋联合,缓解地缘劣势

三家分晋之初,大家尚没有成为被承认的真正诸侯,仍然在晋的体系下运转。

历史是有惯性的:何必要三家分晋呢?晋国的公卿们继续斗下去,再灭掉一个或两个,争取二家分晋,或者一家夺晋不好吗?

因此,当时三晋最强的赵找到魏:要不大家一起再把韩给分了?

魏斯脑子很清楚:三晋之中,此时赵强而韩魏弱;赵魏联合灭韩后,赵的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魏。

魏拒绝:咱们都是兄弟!

不久,韩又找到魏:要不,咱们两家联手,攻一攻赵,消除他的威胁?

魏斯看得清楚:当时,韩和郑国单挑都有点吃亏,要联手攻赵,哪里帮得上什么忙呢?

魏拒绝:咱们都是兄弟!

当然,史书没有记载,赵和韩当时有没有勾结过要分魏。只是,同样的原因,韩也不傻,不可能跟着赵灭魏,然后再独自面临赵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魏斯向赵、韩阐述了三晋发展的观点:兄弟们,格局要打开呀!咱们老想着在晋国这一亩三分地里分来分去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咱们不团结,就必然互为彼此最大的威胁!你赵想向中山、卫发展,韩想向郑发展,是不是都不方便?不如咱们三晋兄弟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这话说到大家心坎里了,大家一拍即合:三晋联合!

从地缘上看,三晋如果分裂,则互为彼此最大威胁;三晋联合,则各自互有安全的后方,可以从容发展,扩充实力!

而对魏来说,三晋联合,既可以使自己被韩国搞得支离破碎的领土得以在更好的环境下维持统一,更重要的是:有了两个实力不俗的盟友,最大限度缓解了地缘劣势。

可以说,三晋联合,是战国初期最重要的”伐交“,也是魏得以称雄一时的外交基础!

对外战争,开局不利

然而,即便如此,魏要发展,仍然十分困难。

强敌环绕,魏没有什么中小诸侯可以进攻,只有去进攻强大诸侯。

于是,魏开始了对秦的进攻。

咱们都知道,那时候的秦国还没有变法,还没有特别强。

但即便如此,魏去攻秦,也是啃不动的。

一开始,由于秦的注意力在对于义渠,所以,魏还占了一点便宜。

但是,秦灵公即位后,迅速发起猛烈反击!

秦军一度达到魏国腹地阳狐地带,取得重大胜利。

此后,魏连续与秦在少梁大战,但也难分胜负。

如此,魏对西面的扩张,陷入困局。

此后,魏又连续被楚、齐所败。

当然,由于三晋联合,当威胁特别大时,三晋联合,仍然可以击败齐楚,因此,此时魏国还是可以“保底”,不至于有大的领土损失。

也即是说,由于三晋联合,魏可以“保底”,维持局面是可以的,甚至可以赚一些虚名,但同时,魏此时确实在单独面对秦齐楚这些老牌大国时没有什么优势,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痛定思痛,魏开始变法。

率先变法,“精细化”发展

李悝变法,人所共知,这里咱不啰嗦了。

但是,咱们还是得说说,变法,使魏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并迅速强大起来!

1、集权增强,魏国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率先实现质的飞跃。

在此之前,列国皆是“贵族政治”。

贵族世袭控制土地,世袭为官。

所以,魏国只能算是一个大领主,下面是一群小领主。这些领主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说了算!

这个情况下,魏国虽不能说是一盘散沙,但整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显然是很有限的。

李悝变法,规定官员采取任免制,即不再世袭,谁来当官,国君说了算!

同时,封地的私兵权、司法权、官员任免权、民治权,全部是国君说了算!

我们知道,这种触及既得利益的变法,绝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情,而是要经过残酷博弈的。

然而,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魏国初步实现了这一改革,其国家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迅速凌驾于列国之上!

2、激发人才,人才鼎盛。

官员不再世袭,而是任免,也就意味着大量出身不高的贤能之能,有了获取荣华富贵的机会,有了伸展手脚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李悝、西门豹、吴起、乐羊等出身不高者,踊跃而出,魏国成为一个人才中心!

3、经济“精细化”发展,使魏的经济潜力得以飞跃。

李悝变法,要“尽地力之教”,也就是要吧土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前面提到,魏国“土狭人众”,仅仅靠粗放的开垦荒地,是不具备潜力的!

“尽地力之教”,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值,实现“精细化发展”,是提升魏国经济实力的唯一方式!

而当时,随着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魏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兴修水利,提高单位产量的历史机遇!

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河内!

前面说到:河内之地,原本盐碱含量高,是“白壤”,不适得垦种。

然而,西门豹治邺,利用铁制工具,兴修水利,使河内的农业得到飞跃式发展!

4、法治!

李悝变法,定《法经》,推行法治!

法律,自然能规范行为,使国内井然有序。

而在当时,其历史意义则更大!

我们知道: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过去西周的礼治思想已经失效;然而,由于没有新的依据,因此,人们在价值判断时,仍然没有明确的依据。

而推行法治思想,则给价值判断划定了明确的底线!

吴起这种被世俗认为道德败坏的人,在列国皆不能得到容忍,唯到魏国能得到大力使用,则不独是魏文侯有识人之明,更在当时魏国思想上有了新的价值基础:合法就好!。

战神之助,军事上“破局”的开始!

变法开始后,魏逐渐在与秦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前413年,魏军在河外击败秦军;次年,魏太子击又围攻少梁以北的繁庞,驱逐当地居民入魏。

但是,魏国真正打开局面,靠的还是吴起!

前409吴起被任命为领军将领,奉命进攻河西。

吴起仅仅用两年的时间,他就连续击败秦军!到前408年,吴起已经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和关中东部的部分地区!

此后,魏在河西设立西河郡,以吴起为郡守!

吴起在西河郡,操练魏武卒,使魏军拥有了战国时期第一支超强军队!

前389年,阴晋之战,魏军以5万击破秦军50万,上演奇迹!

尽管对阴晋之战主将是否为吴起尚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魏国在对秦作战中已经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如果魏国下定决心,当时即便不能一举灭秦,也可以全取关中,将秦人驱逐到陇西地区。

此外,吴起又率领魏武卒东征西战,参与了灭中山,破齐楚等作战。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吴子》

靠着吴起的超神发挥,魏国在军事上完成破局,取得了优势!

东征西战,一面制霸,一面发展

在西面对秦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魏国开始转兵东向。

魏国先是花了三年的时间,灭掉了中山国。

由于灭中山,是应赵国的请求,因此,赵国将长期压在魏国头上的智地归还了魏国,从而大大改善了魏国的国防环境,也使魏国在与赵国关于三晋领导权的斗争彻底失去了悬念。

同时,又应韩国的要求,攻占了宋国一些地方。

其后,三晋联手,于前405年破齐,斩首三万;于前400年破楚,深入楚国腹地。

魏连破秦齐楚,霸业已现!

在制霸的同时,魏国也获取了大片领土。

比如,后来魏国的都城大梁,就是在前400年攻楚作战中获取的。

因此,认为魏国在东面作战,只是追求霸业,是不客观的。

在东面的作战,魏国不但团结三晋,击败齐楚,成就霸业,同时,又在东面为魏国打下了大片领土,使自己东部的几块飞地连成一片。

事实上,即便不算旋得旋失的中山(中山后来复国),魏国在东面扩张的领土,远远大于在西面扩张所得,所占的皆是中原肥沃土地,使魏国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超级大国!

所以,这个阶段魏国的发展,可谓一面制霸,一面发展,扩张性极强,这与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霸主的霸业是有本质区别的。

霸业:有实时无名,有名时无实

魏国霸业的“仪式”,是在魏惠王时期完成的。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诸侯,举办“逢泽之会”,“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由此,魏国的霸业,算是在形势上终于完成了。

然而,其实···此时,魏国的霸业,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说起来很尴尬,魏惠王之所以办这个“仪式”,采取的是商鞅的鬼主意。

当时,商鞅变法,秦国已强,但商鞅仍然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于是,出使魏国,提出“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尊魏为王,为霸主,然后和齐楚去干!

当时,魏国已经在桂陵之战中被齐所败,又在与秦的竞争中吃了不少亏,霸业实际上已经到了末路了。

文侯、武侯时,魏已有霸业之实,但没有办什么仪式;到魏惠王时,魏已没有了霸业之实,却强行办了这么个仪式···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讽刺。

三家分晋之初,魏并不强,不仅不能与秦齐楚有差距,就是三晋中还受制于赵。

当时,魏虽据有河东“上地”,但其他各方面都不足,能像韩一样图存就不错了,要求霸业是很困难的。

魏的霸业,主要在“人谋”。

维系三晋联合,使魏在复杂的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率先变法,使魏在国家组织能力、人才吸引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掌握“先发优势”;起吴起、乐羊、庞涓等出身不高者为将,使魏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形成突破,更是发展出冠绝一时的强大军事力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t,魏也犯下了一些错误,如在打下河西后没有继续攻秦,如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占据对魏意义不大的中山国等···这些失策,都为魏国后来迅速失去霸业埋下了隐患。

魏国,强大过,失败过,后来灭亡了。

我们往往有“反思”癖好。

当一个曾经辉煌百年的企业被时代淘汰时,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为什么他失败了?

很少有人认真去想:为什么人家能曾经那么辉煌呢?

所有的人,所有的组织,最终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沉寂,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自然规律。

曾经辉煌过,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战国七雄,魏的底子是一般的,但是,魏能制霸一时,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