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郴州历代方志集成(全六十二册)

编著者:雷晓达 主编

成品尺寸:185x260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ISBN:978-7-5013-4341-6

定价:370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内容简介

郴州历史悠久,丰腴的文化滋养了郴州群星璀璨的先哲先贤,留下了卷帙繁浩的文献古籍。为将散落的文化遗珠搜集入典,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强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郴州通典》。本书从中得到启发,将其中收录的方志部分单独集结,收录自明至清郴州地区各州、县稀见方志50种。共62册单独辑出,独立成书,供史学、方志学研究者查检资料方便之用。每篇方志均撰写提要,详细介绍作者生平、主要内容及文献价值。

编者简介

雷晓达,湖南临武人,1980年3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修科,曾任湖南省临武县县志办公室主任,《临武县志》主编,常务副总纂。是湖南省方志学会理事,郴州地区方志学会常务理事,临武县方志学会理事长。2000年获湖南省新闻出版系列高级编辑职称。2019年组织编纂《郴州通典》。

编辑说明

《郴州通典》編纂出版工作自二〇一九年啓動,在郴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郴州市文史研究會與各界文史專家的共同努力,於二〇二三年正式出版發行,共計一百八十八册。

《通典》分爲《文獻總目》《文獻精選》《典籍文獻》三部分,其中以《典籍文獻》規模最大,共一百八十六册,影印出版。依經、史、子、集四部編排。因其中的“史部·方志類”多爲稀見文獻,具有較爲重要之史料價值,現單獨輯爲《郴州歷代方志集成》出版發行,其内容和版本情况大致如下:

(一)全書收録郴州地區自明嘉靖至清光緒時期各州、府、縣志四十八種,以及唐代地方總志《元和郡縣圖志》一種和《[嘉靖]湖廣圖經志書》中有關郴州地區的文獻一種,共五十種。涉及衡州府、郴州、桂陽州、臨武縣、桂陽縣、興寧縣、永興縣、宜章縣、安仁縣、嘉禾縣、桂東縣等十一個州、府、縣。

(二)所收方志類别稿本、抄本、刻本均有,原則上一個時期的方志衹選一個版本,如有多個版本存世者,擇其内容最全、年代最早的版本;如多個版本存世但内容有較大差异或編排體例有區别者,倶收。如《[康熙]臨武縣志》,本書分别收録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抄本、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兩種。

(三)本次影印出版底本原有批校、題跋、印鑒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嘉慶時期以前方志采用單葉排版,嘉慶至光緒時期采用上下雙拼葉的形式排版。

(四)本書所收方志,均撰寫提要附於正文前。内容包括書名、版式、作者介紹、主要内容等。

《郴州歷代方志集成》第一次將郴州歷代舊志完整整理,獨立彙集出版。不僅爲全面瞭解郴州地區的歷史人文提供了豐富資料,更爲郴州新方志的編寫提供了有益參考。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方志源於史,演於地理,因其資政、教化、存史功能,又極具地方性、廣泛性、資料性、時代性、連續性的特點,而被社會普遍推崇。在《郴州通典·典籍文獻》出版之際,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慧眼識珠,將郴州歷代方志彙集出版,真乃可喜可賀!

郴州方志纂修始於唐代。唐元和二年(807)郴州進士孟琯撰《嶺南異物志》,記叙境内動植物種類若干,開郴州編纂風物方志先河。唐郴州刺史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是爲中國古代地理名著。該書記地理山川河流,述地名源流變遷,表地方古迹史事,對資政教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對後代地方志的編纂也頗具影響。同時還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唐柳宗元評李吉甫曰:“閣下相天子,致太平。用之郊報,則天神降,地祇出;用之經邦,則百貨殖,萬物成;用之文教,則經術興行;用之武事,則暴亂剪滅。”唐代至清末,郴州及其所屬州、縣編纂刊行古代方志凡百種,然存世者僅爲近五十種。此番將多方搶救成果彙集面告世人,讓典籍文獻中的文字活起來,賡續千年文脉,傳承優秀文化。其行也善,其義也隆!

《郴州歷代方志集成》同時收録與郴州密切相關的唐李吉甫纂《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是爲清初抄本;明薛綱纂修、吴廷舉續修《湖廣圖經志書》二十卷,是爲明嘉靖刻本;明楊珮修《衡州府志》九卷,是爲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讀者能夠全面系統地瞭解郴州的歷史地理文化。

在收録過程中,有關人員殫精竭慮,歷盡艱辛。清汪斆灝修、王闓運纂《[同治]桂陽直隸州志》收録了兩個版本,一是稿本,二是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其稿本現存桂陽縣檔案館,爲該館鎮館之寶。爲了將其收録到本叢書中,郴州市文史研究會、《郴州通典》編輯部與桂陽縣檔案館的同志吃住在館,日以繼夜,歷經月餘掃描影印,方始得這部“方志佳作”的稿本有機會揭開神秘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本叢書還將清張聲遠修、鄒章周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臨武縣志》抄本,與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臨武縣志》并録,一方面因該志體例完備,類目適當,資料詳實,居諸志之首,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彰顯方家編纂之情懷。

盛世修志。方志作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欣欣向榮的表徵和見證。通過現代傳媒手段的創新運用,編纂方法日益增多,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傳統的體例類目也有了新的變化,正在朝著更有利於人們閲讀研究的方向發展。其種類也因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而細化。僅地方志即已擴展到了鎮志、鄉志、村志、社區志等等,呈現出一種蓬勃的態勢,共同爲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添磚加瓦。

今書成,樂爲序。

《郴州通典》總纂 雷曉達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册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目録二卷(缺目録二卷、卷十九至二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三十五至三十六)(卷一至十二)(唐)李吉甫 撰 抄本

第二册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目録二卷(缺目録二卷、卷十九至二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三十五至三十六)(卷十三至三十)(唐)李吉甫 撰 抄本

第三册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目録二卷(缺目録二卷、卷十九至二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三十五至三十六)(卷三十一至四十)(唐)李吉甫 撰 抄本

[嘉靖]湖廣圖經志書(衡州、郴州)(一) (明)薛綱 纂修 (明)吴廷舉 續修 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

第四册

[嘉靖]湖廣圖經志書(衡州、郴州)(二) (明)薛綱 纂修 (明)吴廷舉 續修 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

第五册

[嘉靖]衡州府志九卷 (明)楊珮 修 (明)劉黻 纂 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

第六册

[萬曆]郴州志二十卷(卷一至七) (明)胡漢 纂修 (明)劉本學 黄尚明等 校 明萬曆四年(1576)刻本

第七册

[萬曆]郴州志二十卷(卷八至二十) (明)胡漢 纂修 (明)劉本學 黄尚明等 校 明萬曆四年(1576)刻本

第八册

[康熙]郴州總志十一卷(卷一至九) (清)陳邦器 修 (清)李嗣泌 劉帶蕙 纂 清康熙刻本

第九册

[康熙]郴州總志十一卷(卷十至十一) (清)陳邦器 修 (清)李嗣泌 劉帶蕙 纂 清康熙刻本

[康熙]直隸郴州總志十二卷(卷一至五) (清)范廷謀 增修 (清)蔡來儀 增纂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

第一〇册

[康熙]直隸郴州總志十二卷(卷六至十二) (清)范廷謀 增修 (清)蔡來儀 增纂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

第一一册

[乾隆]郴州總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 卷一至九) (清)謝仲坃 揚桑阿 修 (清)何全吉等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第一二册

[乾隆]郴州總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十至十七) (清)謝仲坃 揚桑阿 修 (清)何全吉等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第一三册

[乾隆]郴州總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十八至二十一) (清)謝仲坃 揚桑阿 修 (清)何全吉等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第一四册

[乾隆]郴州總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二至二十六) (清)謝仲坃 揚桑阿 修 (清)何全吉等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第一五册

[乾隆]郴州總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二十七至三十 卷末) (清)謝仲坃 揚桑阿 修(清)何全吉等 纂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第一六册

[嘉慶]郴州總志四十三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十七) (清)朱偓等 修 (清)陳昭謀 纂 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第一七册

[嘉慶]郴州總志四十三卷首一卷(卷十八至三十二) (清)朱偓等 修 (清)陳昭謀 纂 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第一八册

[嘉慶]郴州總志四十三卷首一卷(卷三十三至四十三) (清)朱偓等 修 (清)陳昭謀 纂 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光緒]郴州直隸州鄉土志二卷 (清)查慶綏 修 (清)謝馨槐等 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刻本

第一九册

[康熙]桂陽州志十四卷(存卷一至十一)(卷一至六) (清)董之輔 修 (清)吴爲相等 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第二〇册

[康熙]桂陽州志十四卷(存卷一至十一)(卷七至十一) (清)董之輔 修 (清)吴爲相等 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康熙]桂陽州志十四卷(卷一至四) (清)董之輔 修 (清)吴爲相等 纂 (清)王秉中 增補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第二一册

[康熙]桂陽州志十四卷(卷五至十四) (清)董之輔 修 (清)吴爲相等 纂 (清)王秉中 增補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第二二册

[雍正]桂陽州志十四卷(卷一至五) (清)張明叙 修 (清)李人龍等 纂 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

第二三册

[雍正]桂陽州志十四卷(卷六至十四) (清)張明叙 修 (清)李人龍等 纂 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

第二四册

[乾隆]直隸桂陽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補續一卷(卷首 卷一至八) (清)張宏燧 修 (清)盧世昌 邵 纂 (清)周仕議 李呈焕 增補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嘉慶十年(1805)增補本

第二五册

[乾隆]直隸桂陽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補續一卷(卷九至十三) (清)張宏燧 修 (清)盧世昌 邵 纂 (清)周仕議 李呈焕 增補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嘉慶十年(1805)增補本

第二六册

[乾隆]直隸桂陽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補續一卷(卷十四至十九) (清)張宏燧 修 (清)盧世昌 邵 纂 (清)周仕議 李呈焕 增補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嘉慶十年(1805)增補本

第二七册

[乾隆]直隸桂陽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補續一卷(卷二十至二十八 補續) (清)張宏燧 修 (清)盧世昌 邵 纂 (清)周仕議 李呈焕 增補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嘉慶十年(1805)增補本

第二八册

[嘉慶]直隸桂陽州志四十三卷 (清)袁成烈 修 (清)曹昌等 纂 (清)俞昌會 增修清道光間增補刻本

第二九册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二十七卷首一卷 (清)汪斆灝 修 (清)王闓運 纂 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第三〇册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二十七卷(存卷一至二十五) (清)汪斆灝 修 (清)王闓運 纂 稿本

第三一册

[康熙]臨武縣志 (清)張聲遠 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抄本

[康熙]臨武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九) (清)張聲遠 修 (清)鄒章周 纂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第三二册

[康熙]臨武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卷十至十六) (清)張聲遠 修 (清)鄒章周 纂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

第三三册

[嘉慶]臨武縣志四十七卷首一卷 (清)鄒景文 麥連 修 (清)曹家玉 纂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刻本

第三四册

[同治]臨武縣志四十七卷首一卷 (清)吴洪恩 續修 (清)陳佑啓 續纂 清同治六年(1867)增刻本

第三五册

[康熙]桂陽縣志六卷(存卷二至四、六上) (清)盛民譽 修 (清)周一錦 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康熙]桂陽縣續志一卷 (清)沈修 (清)鄧嗣禹 纂 清康熙二十年(1681)思誠堂刻本

第三六册

[乾隆]桂陽縣志十三卷(卷一至十) (清)凌魚 修 (清)朱有斐 李宗 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嘉慶七年(1802)吴乘時增刻本

第三七册

[乾隆]桂陽縣志十三卷(卷十一至十三) (清)凌魚 修 (清)朱有斐 李宗 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嘉慶七年(1802)吴乘時增刻本

第三八册

[嘉慶]桂陽縣志十卷 (清)常慶 丁煦 修 (清)盧達邦等 纂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刻本

第三九册

[同治]桂陽縣志二十二卷 (清)錢紹文 孫光燮 修 (清)朱炳元等 纂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第四〇册

[光緒]桂陽縣鄉土志一卷 (清)黄國瓊 修 (清)胡祖復 編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康熙]興寧縣志十三卷(缺卷十二至十三)(卷一至九) (清)耿念劬 修 (清)林春芳等 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第四一册

[康熙]興寧縣志十三卷(缺卷十二至十三)(卷十至十一) (清)耿念劬 修 (清)林春芳等 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乾隆]興寧縣志十二卷(卷一至三) (清)羅紳 修 (清)張九鐔 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第四二册

[乾隆]興寧縣志十二卷(卷四至九) (清)羅紳 修 (清)張九鐔 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第四三册

[乾隆]興寧縣志十二卷(卷十至十二) (清)羅紳 修 (清)張九鐔 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道光]興寧縣志六卷(卷一至五) (清)李之梓 劉澍 張偉 修 (清)孫鋌 纂 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第四四册

[道光]興寧縣志六卷(卷六) (清)李之梓 劉澍 張偉 修 (清)孫鋌 纂 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

[光緒]興寧縣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樹馨 黄善福 俞文葆 劉錫九 修(清)黄榜元 李佑奇 許萬松 纂 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第四五册

[乾隆]永興縣志十二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七) (清)吕宣曾 修 (清)黄立幹等 纂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第四六册

[乾隆]永興縣志十二卷首一卷(卷八至十二) (清)吕宣曾 修 (清)黄立幹等 纂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第四七册

[乾隆]永興縣志十二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八) (清)沈維基 修 (清)楚大德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第四八册

[乾隆]永興縣志十二卷首一卷(卷九至十二) (清)沈維基 修 (清)楚大德 纂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嘉慶]永興縣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三十八) (清)劉統 修 (清)曹流湛 馬步青 纂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刻本

第四九册

[嘉慶]永興縣志五十五卷首一卷(卷三十九至五十五) (清)劉統 修 (清)曹流湛 馬步青 纂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刻本

[光緒]永興縣志五十五卷首一卷 (清)吕鳳藻 修 (清)李獻君 纂 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

[光緒]永興鄉土志二卷 (清)劉朝焜 修 (清)劉允嘉 李仙培 纂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刻本

第五〇册

[康熙]宜章縣志十卷(缺卷十) (清)鹿廷瑛 修 (清)錢奇才 劉帶蕙 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第五一册

[乾隆]宜章縣志十三卷(卷一至十) (清)楊文植 姜順 修 (清)楊河 儲早 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第五二册

[乾隆]宜章縣志十三卷(卷十一至十三) (清)楊文植 姜順 修 (清)楊河 儲早 纂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第五三册

[嘉慶]宜章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陳永圖 修 (清)龔立海 黄本騏 纂 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光緒]宜章縣鄉土風俗志不分卷 (清)陳玉祥 編撰 清光緒十六年(1890)抄本第五四册

[嘉慶]安仁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侯鈐 修 (清)歐陽厚均 纂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

第五五册

[同治]安仁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張景垣等 修 (清)張鵬 侯材驥 纂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第五六册

[康熙]嘉禾縣志一卷 (清)張聲遠 纂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抄本

[乾隆]嘉禾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九) (清)高大成 修 (清)李光甲 纂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第五七册

[乾隆]嘉禾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卷十至二十六) (清)高大成 修 (清)李光甲 纂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第五八册

[嘉慶]嘉禾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張英舉 續修 (清)龍翔 增纂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

[同治]嘉禾縣志二十五卷首一卷 (清)陳國仲 續修 (清)吴紱榮 續纂 清同治二年(1863)續增刻本

第五九册

[康熙]桂東縣志六卷 (清)田國輔 修 (清)周一寛 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乾隆]桂東縣志十二卷(卷一至四) (清)洪鐘 張焕 盧庭琮 修 (清)黄體德等 纂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第六〇册

[乾隆]桂東縣志十二卷(卷五至十) (清)洪鐘 張焕 盧庭琮 修 (清)黄體德等 纂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第六一册

[乾隆]桂東縣志十二卷(卷十一至十二) (清)洪鐘 張焕 盧庭琮 修 (清)黄體德等 纂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嘉慶]桂東縣志二十卷首一卷 (清)曾鈺 修 (清)黄性時 李克鈿等 纂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刻本

第六二册

[同治]桂東縣志二十卷首一卷 (清)劉華邦 修 (清)郭岐勳等 纂 清同治五年(1866)尊經閣刻本

[光緒]桂東縣鄉土志三卷 (清)何閎烈 編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刻本

底本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

供稿 | 靳诺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