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有篇文章后劲很大。

这就是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丈夫,写下的悼念亡妻的文章《我妻之死》。

没有读过的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蓝色文字跳转。

从文本上看,这位丈夫主要表达了对于加拿大免费医疗制度的吐槽和质疑:

其37岁的妻子(三孩妈妈),2023年10月开始身体不适,11月10日住院治疗,11月17日确诊,11月30日离世。

在这个过程中,医院诊断效率低,医治方案不透明,放弃治疗草率、且无法让逝者离开得真正有尊严等等......

男子还讲述了妻子的优秀、能干和好强,表达了对于亡妻的深切怀念,尤其是他对三岁儿子说的那句以后“爸爸就是妈妈”,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此文收获了很多读者的眼泪。

但与此同时,也让作者深陷网暴的中心。甚至有人认为,这个丈夫不过是另一个现实版的“林生斌”。

01

对于加国的医疗制度,我不了解所以不作评价。

但对于此文引发的对于婚姻关系的思考,以及这个男人的吃相,我觉得应该以妻子的死亡为分界线,分成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在妻子死前,两人是婚姻合作关系。

其间不管男方表现如何,只要他的妻子没意见,觉得很OK,外人都不过是多管闲事。

根据男方的叙述,二人认识20年,结婚13年,而妻子去世时37岁。也就是说在妻子十六七岁的时候,二人就已经相识,男方比女方大十几岁,女方大学一毕业他们就结婚。

出国之前,男方似乎是体制内的高校老师。所以可能从少女时候开始,女方就迷恋(崇拜)男方,成为男方的“养成”妻子,这也奠定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藤缠树,水绕石。

表面上看,妻子担负一家五口能留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责任:挣钱养家、出门扫雪、地下室做家教、管理钱财密码,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男人却不会英语不会开车不会生活不思进取,整天自我感觉良好地陶醉于讨论国际形势宏大叙事并评论妻子“自视甚高”.......

而实际上,在双方的关系里,应该一直是女方围绕着男人,侍候男人并为其生孩子养家。为跟丈夫孩子在一起,她甚至宁愿放弃苦心追求的美国绿卡。

女人负责具体日常,男人负责精神评价;女人负责工作打拼保护男人,男人负责高高在上夸奖和欣赏……二人各安其位,分工合作,并各自获得在家庭中的成就感。

如此只要两人充分自洽,这种关系也没有什么不好。

女方独自打车去看病,独自住院承受孤独和压力,也是这种关系使然。倘使妻子没有去世,而是被抢救回来,没准这段独自看病的经历,还会成为夫妻骄傲且对外夸耀的资本。

甚至于妻子弥留之际,男人摇醒她“阿敏醒醒,为了孩子”,让妻子签下财产执行文件,然后夸妻子“虽然字体歪歪扭扭,但书写流利拼写正确”......外人也无话可说,因为这个女人嫁的,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啊!

由此想起了电视剧《大考》里,颜丙燕和王骁演的那对夫妻:女人忙里忙外养家糊口,男人整天打游戏啥也不干,但是女人就是宠着这个窝囊废丈夫……

如此观众看着竟也毫不违和,还觉得这对夫妻真实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让人真正感到不适的,是在女人离世之后男人的做为。

这时候的男人脱离婚姻,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无论男人说什么做什么,女人都已经无法反驳反对。

首先,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女人,都不愿意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把自己狼狈的一面暴露在公众面前。

我们平时写文章,为了尊重当事人,都会给不太雅观的图片打码;很多人生病拒绝探望,也是不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病容。

但是这个男人,不仅四处去作报告,还大喇喇把妻子最不堪的临终视频放到网上,单方贩卖“深情人设”博取打赏。

说得轻点,这是对逝者的极不尊重,往重里说,妻子死了都要吃干抹净。

要知道在男人的描述和公布的日常照片中,女人是一个多么好强且优雅体面女子!

再有一点,男人洋洋洒洒一通输出之后,在文末设置了两重打赏;在有读者表示操作障碍后,又特别提示并置顶,这就很让人怀疑这篇文章的动机及其表演成分。

这时候再回看男主对加国医院的吐槽,你就会想:对医院有意见,你去找医院论理讨公道要赔偿啊,在这里长篇大论的毕毕让公众捐钱算什么?

再退一步,如果家中失去顶梁柱经济困难,光明正大请求支持也算坦荡。可你一个大男人偏偏藏在孩子身后美其名“捐童书”,这也实在是鸡贼了些。

另据知情者报料,女主去世后,第一时间男方已经接受了当地社区组织的善款近10万加元(华协善款近5万加元,当地教会募捐近4万加元)。之后半年内又发布视频多次接受打赏。

既然赚了这份钱,也就别抱怨网民网暴。比如汪公子一家,人家就是靠喂隐私博流量的,巴不得网友们天天围着把他“网暴”瘸。

03

最后,这件事也给普通人提了个醒:

1.男女双方都一定要想清楚,你到底是要跟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在一起?结婚和生孩子(尤其是二胎三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让人生更加圆满,还是最终要把日子搞得一地鸡毛?

2.不结婚固然孤独,而结了婚也未必不孤独;独自看病做手术被列为十级孤独,结了婚却无人陪伴的住院,到底可以算作几级孤独?

3.一个人骨子里的“小”,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才会显现;不管多么亲密的人,至死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