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工作时间最久的地方是国贸中海广场,这是一个第一次去都不太好找的地方。

南北入口都得经过一条狭窄的小路,这和它 CBD 高级写字楼的定位有一点不符。

当然,现在已经改建了,也终于有了一条大路。

在那工作的几年我经常光顾楼下的一家轻食店,所谓轻食,就是低热量的代餐,比如蔬菜、鸡胸肉或牛肉、糙米饭、水果的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需求很简单,能饱腹的同时尽量减少高油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因为我经常跑步和久坐,不想给身体造成过多负担。

而且我发现,有不少人都是轻食爱好者,尤其碰上中午饭点,这家店门口总是排着队,其中以年轻女性居多。

之所以说起这段经历,是因为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字节员工裸辞创业的故事。

这是两姐妹,一个在字节做运营,另一个原本是一所大专院校的老师。

一个受不了每天重复搬砖的生活,另一个不能接受学校的条条框框和各种限制。

于是,两人回到了县城老家准备开店一起做点小生意。

因为妹妹是个吃货,对好吃好看的东西没啥抵抗力,在小红书上刷到轻食这个品类后就做了深入研究。接下来,她花钱找轻食博主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准备开店了。

前后投入 20 万,40 平米的店面,因为门口有一棵树,所以店名就叫树下轻食。

说到这,其实还是一家普通的轻食店。

不过,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在于能从中学到的东西,接下来我从需求、产品、运营三方面来讲。

先说需求。

没吃过轻食的人可能会把它和沙拉当成一回事,其实不太一样,它的目标用户通常是有瘦身、减肥和健康饮食需求的人。

为此,轻食的搭配不仅要有蔬菜水果,还要有肉类和主食。只不过,在食材搭配上更倾向于低脂低卡。

因此,基于用户特征的需求可以描绘出具体的用户画像。

小红,女,25 岁,未婚,在当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平时爱好健身,饮食结构清淡,忌口高油高热食物。

针对这个用户画像,轻食就会成为她日常饮食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忙碌工作间隙的午餐。

再说产品。

需求是有的,但需求的满足需要好产品去支撑,尤其是要产生正向商业闭环的生意,一定离不开好产品。

她们虽然做的是轻食,但选材和制作上并非快餐式,而是精心用料和设计。

比如,轻食里会用到三色菜豆,但觉得速冻成品口感一般,她们就自己去菜市场采购新鲜的自制。

虽然这种做法会增加成本和制作复杂性,但换来的是产品品质。每一口都吃在顾客嘴里,但满意是写在心里的。

除此之外,产品还需要解决需求多样性的问题。

为此,他们结合当地人口味开发了不同的菜品,光菜单就有 100 多种,最高客单价不超过 30 元。

接着说运营。

因为产品种类丰富,用料实在,口感好,因此很快积累起了自己的忠实顾客。

有时候门店排队高峰期的时候她们会关掉单量更大的外卖渠道,专注堂食,目的是提供更稳定的交付。

这么一来,出发点是保障品质,结果反而形成了稀缺性,进而会转化为口碑。

在运营层面,他们还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推出了其他品类的组合套餐,比如月子餐和减肥套餐等。

开业后几个月,日订单能到 100 左右,月流水超过 10 万。如果按照最终到手的利润,实际上比大厂赚得更多。

虽然累,但充实。

文章中有句话挺触动我,她说「上班只是在做任务,而创业开店是把热爱的事做到尽善尽美,能无限延展自己的潜力」。

是啊,如果能投入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而恰好这件事还能赚钱养活自己,怎么可能没有动力呢?

很多人并不是讨厌工作,而是讨厌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或许,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在大城市见过世面且练习过技能的年轻人回到小城创业。

他们有视野、有能力、有不甘平凡的野心,他们希望自己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我在重读稻盛和夫的《干法》这本书,虽然有人觉得这是一本自我安慰式的鸡汤书,但书中的很多道理却很实在。

通过这本书我对一个词特别有印象,心力

当你真正想去做一件事、想改变自己的困境、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时,只要足够想,且付诸行动,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好,甚至是极致。

这,就是心力。

很多人消极工作的原因就是少了心力,内心不够热爱、不够渴望、不够对成功充满期盼。

其实我觉得很多产品经理是具备独立做事的优势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条件限制了自己。

比如,失败了怎么办?没启动资金怎么办?不会怎么办?别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

问题终归是很多的,但不去行动就永远无法得到结果。

要我说,绝大多数生意和产品都有重新再做一次的机会。用新的思路、新的服务、新的产品,老生意和老产品也是可以被迭代甚至是取代的。

说这么多并不是鼓励你们离职去创业,而是想说,改变来源于折腾,折腾带来机会,机会产生不同。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都说现在产品机会变少了,互联网再无新产品的机会,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

用静态眼光看当下,确实有这种趋势。但 10 年前、20 年前看当下呢?或许,只是认知限制了我们。

获得下一个 10 年机会的人,一定不是未来才做准备并行动的,而是现在已经开始了。

PS:五一假期后深圳和长沙开展线下产品训练营,要来提升产品能力的产品经理联系我占座,数量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