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束营销的成功,不叫创新,而是老能利用一些,同行「看不上」的方式。

去年年底,我聊了一期,最后结论是,别看它这么猛,说不定明年它就成了另一个品牌上位故事里的垫脚石。

没想到真的被我说中。

今年一季度,第三方数据显示,韩束在天猫和抖音两大主要电商平台销售额已经超越了珀莱雅。珀莱雅这个本土美妆护肤第一的王座,屁股都还没坐热,就碰到旗鼓相当的挑战者了。

行业竞争之激烈,当真恐怖如斯。

韩束这个牌子很有意思,有人觉得它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拿捏了微商,有人觉得它的崛起是蹭对了韩流,还有人觉得这个牌子就是大力出奇迹,砸钱做广告。

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啊,但都只抓住了一个侧面。

在我看来,韩束的成功,在于它把传媒的力量刻进了骨髓,用到了极致。韩束早早地看透了,只要掌握了电视和看电视的人,就能在商业上无往不利。

韩束,就是电视购物的神。

01

韩束创立是2002年,那是什么时候?此前一代神剧《蓝色生死恋》被引进中国,四角恋+绝症+身世+车祸+苦情,五大韩剧经典元素加起来,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电视市场一顿爆杀。如果没有这部剧,韩流在中国的起步可能要被推迟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韩束的官网是这么写的:「2002年,韩国韩束株式会社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化妆品市场,在上海创立上海韩束(KAN’S)化妆品有限公司。」

大家都知道,韩束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品牌,但当年叫这么个名字,大家想也能想到是个什么心态。一同起家的丸美、韩后、珀莱雅也都是这么干的,一言以蔽之,都是时代局限性。

一开始,韩束也是从三四线市场起家,属于杂牌序列。

按照国货品牌崛起的经典叙事,这样的品牌会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逐渐进军一二线市场,在那里先抢占性价比定位,最后一举逆袭,反超欧美品牌。

但韩束偏偏不这么干。

毕竟在那个电商网购还没普及的年代,想要进军大城市,线下的KA渠道,也就是大商场和大超市是绕不过去的,在那里和其他海外美妆既分高下也决生死,属于必经之路。

但是韩束显然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一个假韩牌,去中高端市场和宝洁欧莱雅刚正面,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所以韩束把重点放到了一个非常传统,覆盖范围极广,效率极高,却没有多少海外大牌注意到的渠道——电视购物。

很多人觉得电视购物什么减肥药背背佳,要么就是8848、E人E本,都是嘎韭菜。

但回过头来看,电视购物虽然卖了很多垃圾商品,但它本身的模式是很先进的,现在所有最领先最火爆的电商模式,都是学的电视购物。

首先,电视购物一般都是品牌直销,和现在最流行的概念DTC(Direct To Consumer)其实是一个东西,绕过经销商和渠道商,赚差价的就少了。

其次你想想,一个品牌要进超市,得先和经销商谈,经销商再一家家和超市谈,再到铺货上架搞活动,黄花菜都凉了。但电视购物只要上了,就能很快带来销量和品牌认知,链路短回报快。就和很多品牌现在起家,一个抖音一个小红书就够了,天猫旗舰店啥的,有就行了,不用认真做。

第三,在商超,韩束要和同行们同台竞争,运气不好就被打成半身不遂了。但做电视购物就可以规避竞争,而且既推广品牌,又带来交易,这是啥,这不就是这几年营销界最看重的「品效合一」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它便宜。尤其是某些小城市的电视台,非黄金时间的电视购物节目,十几分钟的播放时长,只要几千块就能搞定。

至于直播带货这种形式,本身抄的就是电视购物。

可以说,到2024年了,电商营销的玩法还是没逃出电视购物的框架,只是它升级了,变成Pro Max版本了,但万变不离其宗。

你可以看不起电视购物,可以说韩束一直没打出品牌力,但这不重要,不影响韩束用这种高效的方式来赚钱。

韩束对电视购物的投入有多凶呢?有媒体计算过,韩束合作过的电视购物机构有30多家。到2012年,在全国电视购物美妆品类里,韩束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38%了。

02

那么,韩束就这么放弃做大牌了吗?

当然没有,只不过大牌这个东西,有两个定义,一种是能卖出品牌溢价的,还有一种是并不明显更贵,甚至还算平价的。

在美妆领域,大部分有点野心的国牌都想做前一种,因为这行的标杆就在那里,雅诗兰黛、赫莲娜、SKII,都是贵价大牌。

但韩束却是瞄着第二条路走的。

那要做出国民度怎么办呢?还得靠电视,只不过不是电视购物了,是电视广告。

从2013年开始,韩束开始砸钱投电视广告,恰逢当时处于电视综艺的黄金时代,2013年,韩束砸下2.4亿元冠名《非诚勿扰》,2014年再次花费5亿元与《非诚勿扰》续约,刷新了中国电视广告的纪录。

后来,韩束又投了《火星情报局》、《这就是街舞》、《中国梦之声》等一大堆综艺,后来网剧开始起势,韩束又投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签过的明星从林志玲开始,到郭采洁娜扎景甜谢霆锋鹿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说呢,只要你在那几年使用过有线电视,那你大概率是被韩束的广告砸中过的。

韩束在广告上砸了多少钱呢?数据报道,2012年,韩束广告投入是1.5亿元。后一年就暴涨到5.5亿元,然后是10亿元,13亿元。

配合广告砸钱,韩束也展开了多元化的渠道扩张。线下大举进入商超渠道,线上早早布局淘宝,在2013年就跻身淘宝化妆品前十、国货前五宝座。2014年,韩束高调成立微商事业部,拿下40天销售一个亿的辉煌战绩,成为国内「第一微商」品牌。

在凶残的营销和渠道扩张下,韩束营收也一路飙涨,到2015年,营收高达90亿人民币,在中国市场几乎比肩欧莱雅。

这里我多说一句微商这事儿。

做微商,其实很能看出韩束这个公司的战略选择的,按理来说,一家公司一旦被打上「微商」品牌的标签,它这辈子恐怕就和高端市场无缘了。但韩束显然是不太在乎的,只要能带来增长,微商就微商了。

而且如果抛开不光彩的名声,还有和传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微商模式的本质也是很先进的,这几年行业内大家都在说的私域流量,本质上就是微商玩法嘛。

03

最后再来聊聊最近韩束这一波增长,仔细看看,还是电视购物的逻辑在起作用。

我一直有个看法。互联网上所有新媒介,本质上都是在新渠道上对旧媒介的复制模仿。播客和音乐流媒体复制了电台,各种图文媒体模仿了报刊杂志。

很自然,视频就是电视媒介。尤其现在的短视频,一条条刷,就跟过去拿着遥控器跳台差不多,只不过过去可能只有几十个台,现在是无限多个。

因此,电视媒介上生效过的商业模式,能在短视频里完美复刻,是很合理的。

韩束押宝的模式是短剧。

短剧这个模式不稀奇,但其实这两年也有很大变化。这里我先简单说说,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再专门做一期详聊。

短视频平台从诞生起,就有剧情号的存在。不过大多数剧情号,其实更像是一种Cosplay,几个固定角色,每期都可以演绎不同剧情。

可以把这种形式理解成四格漫画,重点在人设,通常也没主线剧情。

我印象里,18年的时候,这类账号非常多。选取的角色关系也都是比较抓人眼球的,比如美女老板和男员工、曾经不告而别的初恋突然找上门、因为意外认识一个女孩等等等等,通常越往后,为了保持新鲜感,就会加越来越多的新人物。

总的来说,这类账号本身就像一个剧,演员即是角色。接的广告一般都是转转、得物、砍树小游戏等等。

我们现在说的短剧,其实跟歪嘴龙王有很大关系。

歪嘴龙王的模式让大家意识到了,我们只要把一部作品里,最爽的几个段落,单独拿出来拍就可以了。

所以短剧,我不觉得只是单纯缩短了时间的电视剧,而是压缩了内容的电视剧。

目前的短剧,可以说是网文的衍生品。网文这个东西,绝对是内容富矿,只是相关产业太拉了,没法以其他内容形式很好的展现。

这些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就更像过去的电视剧了。而电视剧的观众一般都是女性居多,不植入美妆简直说不过去。

所以,在大部分品牌广告,还在投放KOL的时候,韩束直接选择了植入短剧。目的就是一个,种草。

比如韩束在一个短剧里,植入了它的主打产品红蛮腰礼盒。用户看到这是广告,大概率是不会关注的。但是不关注不要紧,它要的只是让用户记住韩束,记住红蛮腰。

接下来就是触达,一般来说,只要用户打开一集短剧,大数据会直接给这个用户打上韩束品牌用户的标签。那么当他下次打开抖音,下下次打开抖音,就会直接给用户推荐品牌直播间。当用户打开搜索框,默认搜索关键字也会是韩束的产品。

随着这一轮短剧升温,韩束一下就成了版本之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短剧越来越卷,许多正规军下场,成本骤增,玩家变多,大家都开始投短剧,转化很自然就下降了。

这种营销方式还能不能再达到韩束的效果,还不好说。

韩束的老板说,他们是因为找KOL突围失败,才选了短剧。现在美妆品牌来模仿,已经晚了,赛道太拥挤,韩束自己也不做短剧了。

他把营销的成功,归功于创新。

04

我觉得吧,韩束营销的成功,不叫创新,而是老能利用一些,同行「看不上」的方式。

比如大家都在进商超,渴望跟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的时候,韩束去搞电视购物了。大家都在塑造形象,想品牌升级的时候,韩束去做微商了。大家都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时候,韩束去投短剧了。

而那些之前看起来不怎么正经的渠道,总能通过时间,变得合理起来。

电视购物变成了今天的直播带货,微商变成了私域,短剧也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有趣的是,就在两年前,各大媒体报道韩束,还是「被抛弃的韩束们」。如今再去搜韩束,已经是「重回王座」、「流量密码」。

所以,从人人喊打,到交口称赞,有时候,只不过是隔着时间罢了。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