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一个国家的GDP人均达到十万元,往往会被认为是富裕的代名词,至少意味着其国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然而,现实总是充满讽刺,有一个拉美国家,其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在过去六十年中,却如钟摆般周期性地遭遇金融危机,如今更是陷入货币贬值超过50%的泥潭,国民的生活质量随之骤降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及这个国家,足球迷们可能会立刻想到“足球之神”马拉多纳和“球王”梅西,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国家还背负着“全球负债”的沉重名号。在过去六十年里,每隔十年,似乎就会有一场金融风暴席卷这个国度。无论政府如何挣扎,中等收入群体总是陷入贫困的漩涡,刚刚爬出困境,又是一场危机的轮回。这种无休止的折磨,相信任何人都希望能够避而远之。

这个国家拥有2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超过4000万的人口,是拉美地区的第三大经济体。它曾一度接近发达国家的行列,然而如今却陷入如此困境,原因何在?关键在于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在阿根廷人眼中,本币比索仿佛成了无足轻重的零花钱,仅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数居民更愿意将钱兑换成美元储存,尤其是经历了2001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因此,阿根廷的商品交易总是受到高债务率的牵制,而土耳其里拉的剧烈贬值更是加速了其通货膨胀的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根廷的华人零售业占据了市场的三分之一,过万家超市的规模使华人投资者成为了阿根廷最容易被洗劫的目标。在门多萨、丘布特以及布省等地,甚至出现了专门针对华人超市的集体哄抢事件。这些人,有的数十人,有的多达200人,他们集中闯入超市,抢走所有能带走的食品、电子产品、烟酒,甚至是热门的日本雷诺宁壮阳药物也不放过。哄抢之后,他们却能大摇大摆地走出超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根廷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省份都有独立自主的宪法,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欧洲的荷兰那样和谐。这种体制导致了一个曾经世界第七富有的国家陷入不发达的状态。在美国的干预和所谓的“秃鹰行动”之后,阿根廷更是陷入了连续不断的动荡,多任总统因此下台,经济一蹶不振,货币连年贬值也就不奇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联储的多次加息以及大规模资本外逃,使得阿根廷的产业几乎全军覆没。生产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货币的贬值速度,导致企业亏损加剧。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阿根廷的物价不断攀升,而货币的价值却日益缩水。民众纷纷抛售手中的阿根廷比索,即使是为了购买一瓶水,也比存银行划算。因此,阿根廷的超市常常出现货架空荡却无法补货的尴尬局面,甚至有人拿着比索四处购买大米却一无所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贫困滋生混乱,货币贬值导致阿根廷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即使是中产阶级也不得不放弃房产,跌入贫困的行列。原本就生活在贫困线下的阿根廷低收入群体更是雪上加霜。制造业,这个国家产值的20%,因大规模裁员而使大量人失去工作,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然而,当阿根廷政府的债务到期,连救济金都无法按时发放时,这些人只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曾经体面的白领,如今只能在街头翻找垃圾桶,这一现象在阿根廷已屡见不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根结底,阿根廷的问题在于其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如今,当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之时,美国却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阿根廷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借款500亿美元的协议仍在协商中。然而,阿根廷的民众已经厌倦了这种“借了还、还了再借”的循环。如今,国内每天都有抗议游行的发生,相信在阿根廷谋生的华人,在可预见的将来,日子还会很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