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启云,云南省西畴县人,法学博士,教授;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兼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记者|邵春雷 张若楠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583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提升法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这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如何把脉新时代需求推动法学教学高质量发展?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兼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廖启云。

把脉新时代需求,定位特色办学方向
‍‍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贵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廖启云:我校法学教育始于1996年,当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专科学生,1998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202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本科教育设法学专业,有法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有学术型硕士(法学)和专业型硕士(法律硕士)授予权。2019年法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记者:2022年贵校新增设了知识产权专业,这是贵校的办学特色方向吗?为什么这样布局?

廖启云:我们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要是基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山西省高质量发展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的考虑。具体而言,知识产权专业可以实现“四个契合”:一是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相契合。“深化专业、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涵,知识产权专业属于法学类专业,但不同于传统法学专业。该专业课程既涵盖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等管理学课程,又包含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等技术类课程,还可以为“数据法学”“计算法学”“互联网法学”等新型课程提供专业基础。二是与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目标相契合。三是与山西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相契合。这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半导体等,其发展离不开法学,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四是与我校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的办学定位相契合。一方面,学校“重大技术装备”学科建设需要知识产权专业提供相应服务;另一方面,重大技术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同时,知识产权是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重要制度保障。

知识产权专业招生以来,我们持续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确立“知识产权+理工+管理”特色发展路径。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依托于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学科优势,坚持“学科交叉、工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建设思路,开设《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机械原理》等工科课程。二是开设材料类微专业。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专门为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开设材料类微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考取专利代理师和法律职业资格。三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知识产权法》课程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四是夯实信息资源条件,购买并广泛使用“法源知识产权模拟教学软件”和“法源法学案例教学分析软件”等信息资源,助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凝聚教学资源,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记者:为了强化法学教育特色,贵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法学类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果?

廖启云:一方面,我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能胜任诉讼法学和知识产权方向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平师资;另一方面,在既有师资基础上,围绕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诉讼法学和宪法行政法等方向进一步组建科研团队,夯实法治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

在加强法学类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全面落实“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我校法学院不仅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和课程建设培训,而且围绕教学和课程建设举办系列“新法学论坛”,通过“4+1”工作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工作能力水平。即通过“广泛动员、重点培育、集中培训、专家把脉”等4种方式,实现“促进高层次、高质量、标志性教学成果不断涌现”的一个中心目标。

2022年,我校法学院课程团队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4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山西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赛,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我校法学院现有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从2020年开始,法学院全面施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出台了《法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专业老师积极担任学业导师,参与学业导师工作,为特色法治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贵校法学院还组织了哪些特色第二课堂活动?

廖启云:立足法学专业特色,法学院不断推动“法治文化节”品牌建设;依托“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宪法主题系列宣传活动,活动包含“12·4”宪法宣传日升旗仪式暨宪法晨读活动、普法宣讲进小学、普法宣讲进社区、法律知识打卡等校园普法系列活动、观摩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模拟审判表演等。

通过系列活动,法学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法学院积极倡导我校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暖冬行动”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包含“冬雾弥漫,书信寄情”寄语活动、“与爱同行,拒绝焦虑”便签活动、“落叶知秋,扫叶迎冬”清扫活动和“爱不闲置,情暖冬日”暖冬募捐活动。通过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法学院学生展现出了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青春风貌。

此外,法学院还选拔培养学生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山西省模拟法庭大赛和山西省社工案例大赛等。2023年10月,法学院学生参加全国第八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新华书店杯”山西赛区总决赛,代表太原科技大学参赛并荣获“高校组素养竞赛优秀奖”。2023年11月,法学院学生组成的太原科技大学代表队在“华炬杯”第十一届山西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中荣获“专业组团体三等奖”;2023年还获得第十八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三等奖。

记者:法学院整合了哪些社会资源协同办学?

廖启云:法学院与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太原市万柏林区司法局、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山西省公安厅直属第四公安局、忻州市人民检察院、国家法官学院(山西分院)、上海劲力律师事务所、山西元升律师事务所、北京五月天商标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单位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外聘教师18人,均在山西省内外高校法学院从事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工作;新聘来自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的法律硕士专业校外(实践)导师17人。

培育职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德育方面,法学院有何举措?

廖启云: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全院师生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及相关选修课程,如《法律职业伦理》《传统法治文化精要》《监察法》等。

法学院立足“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实施课程思政教育,遴选10门核心课程编写了课程思政案例精选,2024年在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获得山西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比赛。此外,我们将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品格。

记者:法学院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廖启云:法学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关注和服务社会。一方面,教师通过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开展法治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并供相关部门或企业作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加强普法宣传,依托各类普法讲座或者培训,提升在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还计划在全校开设法学微专业,支持跨学科学习,拓宽非法学专业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2017年,法学院成为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2021年成为山西省司法厅行政立法基地。此外,法学院于2018年5月牵头成立山西省法学会法治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所产教研融合,为山西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提供法治保障。2023年,法学院5名教师被选聘担任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3名教师担任吕梁市离石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1名教师受聘担任中共太原市委法律顾问,1名教师担任太原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5名教师受聘担任太原市万柏林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名教师受聘担任政协第十四届太原市委员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