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汉朝时开始,儒家思想就是我国的思想文化界主流。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把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过去在思想的花园中,百花齐放促成了文化的繁荣局面,而儒家的地位渐渐升高以后,百家争鸣的现象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出现了许多历史闻名的大师,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他们本质上来说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儒家,但儒家的“儒”字应该作何解释,这又引发了无数朋友的思考。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儒”字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一向反对儒家学说的墨子,他在思想领域中又曾受到过儒家的哪些启发?

列国游学,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后世闻名的孔夫子还是一位平平无奇的老师。

他通过自我研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再结合统治阶级的具体需求,创造了儒家这一门影响深远的学说体系。

那时候,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孔子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己所熟悉的国家,走到天下的每一个角落,把他的思想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用“好为人师”这个带着贬义的成语来形容孔子,或许有些夸张,但这个成语的某些特质,却与他的特质不谋而合。

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一个地方开设私学课堂,而这样的举措,正是对官方办学的有力冲击。

在孔子的所有学生当中,他最欣赏的一名弟子就是颜回。

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简单单的一勺清淡食物,普普通通的一瓢饮用水,其余人或许会觉得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或许会难以忍受,只有颜回一个人能够乐在其中,不忘初心。

孔子也认为,在众多弟子当中,颜回是最能够继承儒家学说本质思想的弟子。

所以这是他座下的第一大弟子,也是他想要为自己培养的接班人。

但事实上,颜回宠辱不惊的性格,其实并不符合当时不少统治阶级的人才需求。

他们想要建功立业,想要问鼎中原,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真正具有个性和才华的人。

从现实的政治层面来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实与儒家思想表达的诉求并不相同。

提到诉求这一层面,我们就不得不将儒家思想的“儒”字进行拆分,深刻剖析这一学术体系的成名原因。

从象形结构来看,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一个需要的“需”字,总体而言,它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某种需要。

而这就不得不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只有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感知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既然社会以需要为名,那便证明儒家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有了现实主义倾向的政治诉求。它想要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同,想要发挥学术思想之外的政治价值,想要真正成为一门入世的学术。

基于这一核心理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其他方面的普世价值观。

第一大价值观是强调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并不主张人人平等,反而主张阶级之内的平等。

也就是说,在统治阶级的局限范围内,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也能拥有与其他统治阶层成员抗衡的资本。

但是在统治阶级之外,被统治者却无法获得与统治者相同的平等。

着重强调社会等级,这正是统治阶级看重的特点,因为他们可以借助这一理论,立于社会舆论的不败之地。

统治阶级可以自上而下对底层民众拥有掌控权,他们也能通过种种政治和经济制度,实现对他人命运的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思想强调的第二大价值观,那就是学术研究不应脱离社会实际,而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和政治教化色彩。

孔子认为,不管是他开创这门学说,还是众多弟子积极学习学术思想,大家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演变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因此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政治色彩,学术理论最终也会演化为统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

上层阶级依靠学术统一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意识,从而便能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

强调文化为政治服务,这一重点理论,也受到了不少诸侯国国主的欢迎。

至于第三大价值观,那就是他们强调德政。

孔子认为,以德服人才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统治者不需要依靠强制性手段约束民众的生活,只需要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万民归心的最佳效果。

如果脱离德政,仅仅依靠暴力手段来统治天下,那么就算统治者可以获得一时的权力,也无法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思想观念完全相反的就是法家思想。

这两者其实有本质上的相同点,他们都强调学术思想应该为政治服务,也都希望上层建筑能够深入到底层逻辑之中。

不过前者强调的是德政,而后者强调的却是严刑峻法,从商鞅变法中,我们便可见一斑。

商鞅变法着重完善了秦国的刑法体系,增加了不少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也通过强制性的惩罚手段,给意图犯罪的潜在分子予以警戒。

在严刑峻法的控制之下,秦国的社会秩序果然蒸蒸日上,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节节高升。

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才能从战国七雄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结束纷争的那个国家。

而在秦朝,儒家思想也迎来了短暂的没落期。不管是秦始皇还是他的儿子,他们都十分厌恶优柔寡断的儒家思想,甚至还做出了较为极端的损毁手段。

一时的沉寂之后,长期的辉煌便应约而至,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其他学术思想高不可攀的存在。

墨子思想,有所借鉴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汉朝便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太学当中的教育内容和民间学堂的教育方式,也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出现,儒家思想也受到了佛学和道家文化的冲击。

三者在并行不悖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从而形成了更新的理念和更多元的体系。

唐宋时期,国家唯一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考试制度,便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要的考察内容。

换言之,在这一时间段,任何想要出人头地的学生,都必须首先学习儒家思想。

这门学说在中国古代,有着前所未有的辉煌,更有着其他学术难以企及的成就,孔子被尊称为亚圣,配享太庙。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也曾深深地影响过另一个学派,那就是墨家。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他原本是贵族的后代,但是由于家族没落,他出生的环境是平民家庭,成长的环境也与其他家庭并无不同。

正是由于经历过人间疾苦,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底层群众的呼声。

因此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底层的小生产者和农民,这一点与孔子关注的旧贵族有所不同。

其实最开始,墨子也算是孔子的学生。

他跟着孔子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儒家思想,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门学术体系的批判程度却逐渐加深。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浮于表面的论调,有一种华而不实的精致感。

它没有办法解决根本存在于社会当中的种种矛盾,更没有办法解决广大群众的生活难题。它只能一味迎合统治阶级,反而显得谄媚不已。

关于这一点,墨子实在不能认同。所以他选择出走,重新创立了一门学派,并且受到了不少底层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这就是墨家学派。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反对儒家学术体系的墨子,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比如说在宣扬仁爱和德政这一方面,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根本上的诉求是一致的。

两者都强调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关爱,也都希望统治者能够采取怀柔手段,让整个社会沐浴在柔软的氛围之中。

在法家思想崛起之前,这个学术体系也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所以,墨子能够堂而皇之地和他原本的老师打擂台,并且在最开始的博弈中不落下风。

只是后来,墨子所强调的勤俭节约的风尚和兼爱的核心,实在无法迎合大多数统治者的心声,所以这一思想便渐渐没落下去。

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墨子仍然坚持之前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态度。

但是他也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基础和影响,他在创立学术体系的道路上,或许会走出许多弯路。

因此这也算是一对矛盾,它们有着对立统一的属性,也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多次创新,历久弥新

在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也经历过多次的创新。

比如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再比如后来的陆王心学,都是对传统的儒家学术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程朱理学实在是有着太多可以诟病的地方。

尤其是朱熹这位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大师,更是遭到了不少批判和驳斥。

他的理论思想确实不符合个人主义的需求,在那个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的年代,他的思想才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成为流行的思想。

至于陆王心学,是对儒学的内在化发展。

王阳明强调格物致知,从内心世界感知外界的变化,以心灵轨迹来论证社会发展的轨迹。

这或许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价值观,但我们不可否认,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它确实给予了无数人安慰。

结语: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一个简简单单的“儒”字完全表达了出来。

这个字反映的正是政治诉求对于学术体系的需要,更长远来看也是学术体系对于政治诉求的满足。

从这一点上已经注定,儒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一定与现实的政治发展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