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人们最先想到的必然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大将。唐朝处于非难时期,武将的作用固然突出,但背后谋臣的策略更为重要,更是成败的关键,李泌就是这样一位幕后功臣。

他的功劳有多大呢?用四个字概括,一点不夸张,就是“再造社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神童的第一次退隐

李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上是北魏官员,到李泌这一代时,早已远离仕途。但李泌的父亲李承休是唐朝著名的藏书家,再加上李泌天资聪颖,六岁时就是名满全国的神童了。

而且因为他的聪颖有幸参加了一次宫廷宴会,在宴席上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了一首诗,此诗一出满座皆惊,给唐玄宗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连以才高自诩的张九龄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此后二人更是成为忘年交。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再后来玄宗身边的重臣,如贺知章、张说,都曾教授过李泌各类才能。李泌虽然出名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反倒在父亲李承休的教导下,刻苦攻读,长大后时常四处游历,体察民情。

因为早早在唐玄宗处备了案,所以进入仕途也是迟早的事儿。李隆基把他安排在太子李亨的身边,让他担任了李亨的侍读。

也就是从这时起,李泌与李亨便开始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处于归隐状态,这是为何?此事还与王忠嗣有关。

王忠嗣九岁就被玄宗养于宫中,长大后能征善战,深得玄宗器重,显贵时曾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于一身,可见玄宗对他的厚爱与信任程度。

也正是由于他的权力极重,所以安禄山也十分看重他,企图拉拢引诱他加入叛军,结果遭拒,此后王忠嗣上书揭露其阴谋,然而不但没人相信,反而被李林甫、安禄山陷害,说他大逆,早年说过愿遵奉太子的话。

为什么皇室无父子之情?只因皇权是独一无二,不能分享的,这份独特性造就了帝王的无情。所以,唐玄宗得知后,暴怒,王忠嗣在众人求情下勉强留下一条命,被贬汉阳太守,之后不久便暴死。

出了这档子事儿之后,太子李亨的地位岌岌可危,李泌作为李亨的心腹,也就成了众矢之的,而此时的李泌年少气盛,不时上书针砭时弊, 结果被宰相杨国忠抓住把柄,说他所写的《感怀诗》 诽谤朝廷,这可谓赤裸裸的文字狱。

由于之前的王忠嗣案,李隆基对太子已产生不满,杨国忠所为将李泌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后被贬湖北蕲州。

遭遇挫折的李泌选择了隐忍,及时退隐,从此之后到安禄山叛乱前,他都没有再参与政事, 甚至和李亨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 他在潜心研究道学。

在道学上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有说他15岁过生日时有彩云出现,于是就有道士断言,说他以后会做神仙。

有说他在衡山游历时还亲眼见到了神仙,还有说他有一门高难度的功夫--辟谷,也就是长时间不吃不喝,但依然可以保持风采依旧。

这些记载在今天看来并没什么可信度,但至少有一点值得推敲,那就是李泌的心态至少是很好的,这在他之后的执政生涯中也可看出来。

他一生经历了五次动荡,第一次入世不顺退隐后,在安史之乱时,他及时出现在了李亨身边,那么他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呢?

02 两条判断扭转局势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沦陷,唐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昌为唐肃宗。

在李亨称帝没多久,李泌就回到了他的身边,回归后的李泌正式开启了他的救国模式。

李亨虽然称帝了,但面临的形势却是一团糟。

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长安,整个中原都到了他们手里,江南的半壁河山也眼看着就要不保。而灵武地小,兵力更是无从谈起,只有数千残兵。

潼关沦陷后,河北的郭子仪部也在苦苦挣扎,只能守住现有地盘,根本无力反击。

更为要命的是,中原大地被叛军打得支离破碎,唐军与朝廷早就失去了联系,甚至连李亨称帝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兵少,将寡,士气低落,处境惨淡,如何扭转这一局势,李泌在审时度势后,给出了两条判断:

第一条, 他认为叛军不会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因为安禄山的叛军是一对杂牌军,主要由边镇的突厥人和契丹人组成,汉人极少,这样的军队武力确实强大,但很难得到中原百姓的认可。

第二条,叛军维持不了多久。

因为每攻下一座城,都会抢夺一空,然后将财物劫掠回老巢范阳。叛军这一行为足以表明,至少从思想上,他们没有想过要夺取天下,或者说还没有做好夺取天下的准备。

两条判断一出,李泌便制定了平叛方略,他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二将,一个出陉关,一个出河东,分别从背面压制叛军。

李泌断定,叛军的骑兵过不了长江这条天堑,所以从北面攻击叛军的河北老巢,就等于把叛军刚到手的八百里秦川变成了牵制他们的死地。

对于唐朝藩镇割据的隐患,李泌提出借助这场平叛之战,彻底消灭叛军,将地方兵力收归朝廷,重新实行府兵制。所以,他指出这场战争不可操之过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李泌所提出战略方针,非常具有前瞻性,但现实执行起来就会打折扣。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反攻打得很顺利,在回鹘骑兵的助力下,战局很快向对唐朝有利的局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公元757年,由于唐肃宗急于夺回京城,集中兵力收复长安和洛阳,当时已逼近叛军老巢的李光弼也不得不参与其中。

同时,回鹘军也借机漫天要价,在长安城大肆劫掠。结果造成唐军付出巨大代价,收回了两座空城,而几十万叛军则安然逃回了河北老家,唐朝的威胁依然存在。

但不论如何,收复长安是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攻守易势,唐军开始掌握主动权,唐朝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李泌无疑是唐肃宗最大的精神后盾。在帮助李亨度过难关后,他便选择了再次隐退。

由于安史之乱的教训,宦官开始被重用,后来还成为监军,而当时李辅国就是李亨最信任的宦官。

李泌如此受唐肃宗器重,也早已成为李辅国的眼中钉,深知官场险恶的李泌,没有接受任何官职,而是选择了见好就收。

公元757年底,李泌退隐南岳严霞峰,这也是他的第二次隐退。

03 三次回归,辉煌谢幕

李泌隐退后的工作就是继续修行,他建了一个“端居室”,除了用来读书,还用来藏书和讲学,这个书院也是中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书院。

当他第三次回归朝堂时,已是十二年后,皇帝也换成了李亨的儿子李豫。当时李豫刚诛杀了专权的李辅国,安史之乱仍未剿灭,东部藩镇尾大不掉,西北回鹘、吐蕃又乘机作乱,内忧外患,国家局势依然堪忧。

在这种形势下,李豫又把曾在危难时给予过父亲李亨帮助的人--李泌,请了回来。他授予李泌翰林侍郎,李泌也不辱使命,回到长安后,就提了十五条加强边境的防御措施。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才华又引发时任宰相元载的妒忌,借着重用人才的名义,将李泌外调为刺史。

李泌深解其意,于是第三次远离了朝堂。

后来元载被诛后,李泌又一次回京,然而又遭另一个宰相常衮排挤,之后又远离多是非的京城,在杭州安心做刺史。

待到第五次归京时,已到了唐德宗年间。

德宗在位时发生了泾原兵变,长安被占,德宗出逃,关键时刻李泌再次出山,他向唐德宗推荐了名将李晟,并提出先北后南的策略,先捣毁了叛军老巢泾原,之后再收复长安。

这一次德宗听取了他的建议,叛乱终被平定。

公元787年,李泌出任中书省门下章事,也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宰相。

两年后,李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纵观李泌的一生,总是在唐朝最危难的时刻出现,而每次都功成身退。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英雄,这样的功业,被史家称为“再造社稷”,李泌就是这样的再造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