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到这样一条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人公是一位60岁的香港驻上海的外资行高管,为了培养3个孩子,在他们身上花了6000万,但如今却没有一个孩子获得“成功”。

6000万的投入,换来3个孩子的一事无成,这样的教育算是失败吗?

01

按照笔记里面的描述,3个孩子的情况分别是:

老大是女生,今年34岁

父母先供她到英国名校学牙医,但毕业之后不想干这行,于是转行干起了摄影

几年后又觉得腻了。

突然又对神学很感兴趣,想出国深造。

目前家里蹲,养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是男生,31岁

大学也是名校毕业,学的建筑学

毕业之后在港府上班,薪资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目前只能跟父母和姐姐挤在一起

最小的孩子今年26岁

因为适应不了去英国读书,一个学期后抑郁,被建议退学

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才慢慢走出来。

目前在澳洲做药剂师,但收入也是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还需要父母的支持

看这3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从小到大,完全接受的就是我们眼中的“精英教育”。

从小就在各种培训班中度过。

长大后,又在父母的运作下,去了国外上大学。

按照理想中的剧本应该是,3个孩子学成归来,都是令人羡慕的“海龟精英”。

身处的环境与普通人早已是两个世界。

但现实的结果却是。

在父母的托举下,含着金汤匙长大的3个孩子,一路上名校加持,有着金光闪闪的履历,但在事业上却与父母的期待差距太大。

甚至,30岁之后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还不具备。

“啃老”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也很恰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这篇笔记下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也激起了很多人,对所谓“精英教育”的戏谑。

这些讨论中,有一个明显的共通点就是,嘲讽有钱人当冤大头。

花6000万养废了3个孩子!

然而,普通人越喜欢看到“逃离精英教育”的故事,也越证明教育的阶级隔离愈发深刻了。

如果以普通家庭对于“成功”的定义,从投入与回报的角度来看,花了6000万却培养不出一个事业有成的孩子。

那这笔投资显然太失败了。

可要是施加在“富豪”家庭之上,真正适合精英教育的家庭,其实是不受这种“世俗成功”所束缚的。

应试教育给予了底层一条向上通道。

只要你够刻苦,无关家庭环境如何,都有可能凭考试成绩进入名校。

素质教育,是给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维持地位的方法。

家长与学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但精英教育里。

家庭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精英的素养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家庭。

简单来说,应试教育的极限,是培养出优秀的员工。

但精英教育训练的是决策力。

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做决策。

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在历史课上,会讨论苏格拉底的死亡究竟有没有意义。

政治课上,会讨论绝对的民主是否完美。

物理课上,会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定理……

老师也不会拿着高考大纲来上课,甚至还可能花半学期时间,全班排演《剧院魅影》,做英语戏剧节。

精英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怎样欣赏这个世界,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更进一步,是希望他们有能力、有魄力去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比如,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最好是还有一个差不多的伴侣......

按照这个标准,

在教育上的付出和回报,可是太不划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只从经济角度来说,普通家庭就不要在教育上过分投入了。

读书识字,在现在的社会就和吃饭一样。

想要获得生存,即便再穷也要想办法给孩子。

但钢琴、芭蕾、小提琴……

这些为了丰富你的人生体验而存在的。

精英教育是消耗品,不是投资品。

有钱人没问题,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点,并不会对生活有丝毫影响。

但普通家庭还是慎重。

有钱人的一个包,就是穷人半辈子的积累。

饭都吃不上的人,还要什么甜点呢?

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投入别说谈收益,回本都悬!

三岁开始学琴,举全家之力培养了十几年,最后钢琴可能就是个谋生的工具而已,远远谈不上艺术。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女生来说,海外名校毕业的文学硕士,最后考了编在景点做接线员,忙的时候还要负责倒垃圾。

教育的投入和回报,远远不成正比。

再说个很残酷的现实:

大部分花费百万以上出去留学的孩子,回来能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就不错了。

别说留学是为了开阔视野,学艺术是为了兴趣。

搞这些不为赚钱。

能这样说的前提是,父母和子女心态都能端得正,看得透,放得平。

花出去的钱,就全当是体验。

别钱花出去了收不回来,又整天发牢骚。

景点接线员和钢琴老师的工作,都值得人尊敬。

只是别把教育当投资,要当享受。

花钱报名让孩子参加郊野捉虫子、挖矿石的活动,让孩子享受探索自然的乐趣可以。

但千万别指望他成为东方法布尔或新时代的李四光。

如果你小有薄产,举家之力把孩子往国际学校塞,往国外送,一路接受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只是为了ta能突破你的阶级更上一层楼。

那还是别傻了,他现在享受的生活,可能已经是这一生的巅峰。

孩子如果并没有过人的智商,有限的资产与其all in在教育上,还不如给他们存下做积蓄更安稳。

现在再回头看看,那个被嘲讽了一千多年的“阿斗”。

能听劝,不瞎作,硬生生把风雨飘摇的蜀汉基业维持了四十一年。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又有多少二世能做到刘禅这样?

大愚有时就是大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要取得别人期许的“成功”。

只要孩子在爱而不纵的环境下长大,没沾染什么坏习气,内核平稳,心态淡然。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不会过得太差。

有没有想过,在教育上,不需要从千军万马中博一条血路,也许不是他们的失败,恰恰是他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