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不放假,打工人苦;放假,打工人苦。”五一小长假快到了,调休又又又上热搜了,打工人又又又破防了。

调休制度,始于1999年,当时修改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劳动节的法定假日增至3天,与周末合并成7天长假,从而形成了“假日经济”。尽管后来节假日天数增加,但调休方式未变。2007年进一步调整了节假日安排,春节假期提前至除夕,五一减为1天,并新增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的假期,使法定节假日增至11天。2013年12月11日,第三次修订将春节假期改回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从官方的角度来看,调休凑出一个长假,不仅为人们远距离出门旅游、探亲创造了条件,同时,假日经济的繁荣能有力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事实也确是如此。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而打工人却另有话说。一些网友吐槽称,在清明和五一假期调休后,“凑假”模式下,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上班族“伤不起”。为此,有人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有人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够在不再调来调去的情况下休更长时间的假。

调休的安排,原本是让劳动者更好地休息,现在变成了一种撬动假日经济的杠杆。不少打工人都表示,感觉自己被白嫖了:“我们的假期安排,被功利化地编排进促进消费的宏大叙事中时,我们也被工具化了。”

尽管打工人们总是在社交平台上强烈的意见和批评调休制度,但深入分析其根本诉求,他们实际上最盼望的仅仅是获得更多的休假时间。

虽然各路专家都声称“中国的公共假期有11天,与法国、意大利等国持平”。但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程度却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法国《劳动法典》,员工工作满一年后可享五周带薪年假,可分散或连续休。若雇主未提供此假,将支付1500欧元罚金,一年内再犯则加罚3000欧元。

而我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工作年限,职工可享受5至15天的带薪年休假,且休假期间工资不变。若未休假,单位需支付300%的日工资。然而,全国总工会第八次职工队伍调查显示,32.8%的职工未享受到这一福利或补偿,6.4%的职工休假时间不足。

国家有其宏观考量,打工人有其实际苦衷。众口难调,假期到底应该怎么放?

冰川思想库指出,某种程度上,经济增长是一切问题的解药。当经济和收入增长时,调休凑长假拉动消费,就是顺势而为;当经济减速和收入增长趋缓甚至不升反降时,人们花钱的意愿减弱。硬凑而来的假期就会显得“面目可疑”——我的钱包已经很干瘪了,为什么你们还要想着掏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