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漂洋过海抵达北京,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位美国总统到来前,中美双方其实进行了三次无声的较量。

如果不是毛主席善于谋略,挫败了美国方面的“阴谋”,想必这位总统之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平和。

那么,尼克松总统访华前,我国与美国之间究竟进行了哪些较量?毛主席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3月2日爆发的“珍宝岛”冲突,更是直接让中苏关系陷入了白热化。

当时我国不少领导人认为,苏联现阶段对于我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美国。

而毛主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以防中苏战争突然爆发。

同年6月,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元帅在毛主席的邀请下,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交出的书面报告中这样写道:“美苏两国一方面均以中国为敌,另一方面又互相与对方为敌。”

“尼克松认为中国只是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威胁。如今他出于对付苏联的战略考虑,正急于拉拢中国,我们可以从战略上利用当前形势,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毛主席对于这些建议和设想非常重视,他也清楚地知道,尼克松其实在不断地表达,同中国和解的愿望。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主席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决策。

他认为,我国在“两霸”之间,应该尽可能地争取其中之一,不能两线作战。

不过,即便中美双方都有了改变关系的想法,两国之间的关系也进展得异常缓慢。

1969年12月,美国驻波兰外交人员在华沙时装博览会上,主动向中国外交人员释放善意,表达了美方希望两国修好的意愿。

尼克松总统也通过巴基斯坦总统的渠道,向我国表达了希望访问中国、以及与中国领导人会面的强烈愿望。

但我国考虑到美国当时正在入侵柬埔寨,拒绝了这次“示好”。

而中美关系真正迎来破冰,是在1971年3月。

当时美国乒乓球队受邀在日本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他们在比赛期间,向中方代表提出了想要到中国访问的请求。

毛主席经过一番考虑后,最终同意了美国乒乓球队的到访。

当时他的这个决定震惊了世界,国际舆论纷纷将其称之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之后,尼克松总统受到“乒乓外交”的鼓舞,正式向中国传递了访华的消息,并派出特使基辛格先后两次抵达中国,商谈访华相关事宜。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以为尼克松访华一事,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殊不知,中美双方私下里的较量,此刻才刚刚开始。

美国方面很快亮出了他们的第一招,那就是希望我国能够公开邀请尼克松访华,为此,美国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说法:

“尼克松总统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主动到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访问,是一个有失体面的事情,美国之前也没有这个先例,所以中国必须要主动提出邀请。”

由于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外交部并不敢擅自决定,于是他们前去请示毛主席的意见。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却说:“我没有请他,这得实事求是,要是不好意思可以不要来。”

美国方面,当然不会因为没有收到邀请,而停止这次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我国在1971年8月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这样写道:

“中华人民和国政府获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先生有访华意向,故发出邀请。”

这个说法恰到好处,既给了美国台阶,又没有让我国的尊严受到损失。

等到首轮较量落下帷幕,美国方面见没有在这件事上占据上风,便又心生一计。

他们提出,美国总统在进行全球访问时,出于安全的考量,需要乘坐美国专机与美国的总统防弹汽车。

然而,在毛主席时代,这种涉及到“国格”的要求,显然是不会被允许的。

外国的飞机和汽车,也不能在中国的领地上随意穿行。

毛主席明确表示,到这儿来就得坐中国车,乘中国飞机。若是怕死,大可以不必来中国,中国的安全问题不需要美国来考虑。

见毛主席的态度如此强硬,美国方面只能同意,按照中国的惯例行事。

后来,周总理陪同尼克松访问杭州时,乘坐的便是中国飞机,来回接送,使用的也是中国的红旗轿车。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而美国在接连失败后,紧接着亮出了第三招挽回颜面。

他们说,美国总统到世界各国访问都会用电视直播,确保美国民众能实时观看,这次到中国来,也希望能够全程记录。

他们提出的要求,看似非常合理。

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美国的做法,无异于在向我国示威。

美国在明知中国缺乏先进的直播设备的情况下,故意询问中国是否有相应设备,中方只能坦诚回应,称暂无此类设备。

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回答后,美国方立刻表示:愿意赠送一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直播设备给中国。

毛主席听后坚决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可以自行购买这套设备,无需他国赠送。

之后经过调查,得知这种先进设备只有日本和美国产出,毛主席便派人前往美国采购。

美国方面见中国坚持自行购买,便刻意刁难中方派出的采购人员,大幅提高了产品价格。

采购员在发现,携带的资金无法在美国购买到一套直播设备后,便给国内发了一份电报,希望国家能够通过外交途径砍价。

但毛主席却认为,此举有失大国风范,他告诉采购人员:“无论价格多少,都要按价支付。”

采购人员只好以十分高昂的价格,从美国买回了设备。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毛主席的做法,甚至还有人因为这件事,觉得毛主席不懂经济。

那么,毛主席是真的不懂经济吗?他的做法到底有何用意?

设备买回来调试完毕后,中方邀请了尼克松访华的先遣组负责人,进行验收工作。

见美方人员对此颇为满意,中方便提出,这套直播设备是专为美国总统访华而购买,按照国际惯例,美国应当支付使用租金,美方对这个说法表示认同。

只是,在听到我国提出的租金数额后,对方瞬间愣在了原地。

因为中方人员提出:为了便于计算,美国应支付与中国购买设备相同的金额作为租金,即中方花多少钱买的,美方就出多少钱租用。

也就是说,这场价格游戏最终还是由美国买单,而我国不仅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还从中收获了一套设备。

至此,中美在尼克松访华前进行的三场较量,都以美国完败而落下了帷幕。

那么,尼克松总统抵达北京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人,乘坐飞机抵达北京机场,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而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下榻后不久,就接到了毛主席要与他会面的通知。

尽管事先并没有约定具体时间,但尼克松听到消息后,还是感到非常不满,因为他一吃完午饭后午睡的习惯。

然而基辛格却告诉他,毛主席会见外国来宾从来不事先通知,而且他每年见外宾的次数是有限的,多出来的就会被安排到下一年。

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尼克松不见毛主席,那他此行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见到。

之前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中国时,就因为没能见到毛主席,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尼克松一听这话,顿时便不再生气,他和基辛格一起赶到了中南海。

当时整个中南海非常冷清,看起来,丝毫没有对尼克松的到来表示特别欢迎,紧接着,他们一行人就被引入了毛主席的书房。

后来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

“这里既没有爱丽舍宫的辉煌,也没有克林姆林宫的威严,但毛主席书房里从地板一直装到天花板的书仿佛要把我压垮,我知道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浓缩。”

尼克松与毛主席的这次会面,原本只计划谈15分钟,但最终两人相谈甚欢,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

会谈中,尼克松一直想要跟主席谈一些,例如中美联合抗衡苏联等具体的问题。

然而主席却笑着指了指身旁的周总理道:“这些事你同他去谈,我今天只同你谈哲学。”

尼克松听到这话,只能收起之前准备的话术,与毛主席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哲学交流。

只是这些哲学问题对于尼克松来说,其实并不容易理解,所以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坦言:

“我云山雾罩般地听毛跟我谈了一小时十五分钟哲学,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毛的风采,毛的睿智已经征服了我。站在他的面前,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因为他智慧的双眼仿佛把我看透。”

尼克松在这次会面中,似乎彻底被毛主席的风采所折服。

临别前,他改变了之前与毛主席相见时,左手握右手的问候姿势,选择用他的右手握住毛主席的右手,左手则搀扶起他的胳膊,显然是对毛主席十分敬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之间先过三招,看伟人如何挫败美国。

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克松访华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彼此隔绝,相互对立,且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结束。

而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摆脱了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直到现在,尼克松图书馆的陈列室里,依然摆放着身穿中山装的毛主席与周总理,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的塑像,他们是尼克松最为钦佩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