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4月6日报道,自从美国有军队以来,步兵就有一个理论上的原则:看不到对方的眼白不开枪,当然这个原则是不是能够被一直坚持就那就另说了,但是,上个月在美国陆军最大的训练场上,艾萨克·麦柯迪中尉和他的步兵排扮演美国军队的假想敌时,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截然不同的敌人——敌人的眼睛变成摄像机镜头了,而且皮肤是金属片了。

现在和他们对阵的不是通常那种有血有肉的美国陆军士兵,而是一群机器人。 美国陆军的几台机器人滚动着8个发着刺耳声音的车轮,车厢里装载着足够装满一个小军火库的弹药,一路冲向虚构的敌人阵营。

这些机器人精准地攻击了藏有反对派武装的房屋。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数小时,紧盯着麦柯迪和他的团队,并投掷出“炸弹”——在模拟训练中,这些炸弹被替换成了泡沫球。同时,装备有先进传感器的机器狗则负责搜查每一座房屋,确认其中已无任何的人员。

麦柯迪中尉对此次模拟训练深有感触,他说:“如果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人的眼白或墨镜反射的光,并因此开枪,对方会表现出人类的惊恐反应。但面对的是机器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会因中弹而立即倒下,也不会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这种感受真的非常不同。”

为了亲眼见证这场模拟战斗,美国陆军最高长官兰迪·乔治上将特地从五角大楼赶来,他站在一座灰泥搭建的临时房屋的屋顶上,周围是6名高级将领和数位上校,他们一起见证了这场由美国机器士兵参与的战争演习。

对于美军即将面临的下一场大战,美国陆军高层希望机器战士能够冲在最前线,执行那些既繁重而又危险的任务。这些任务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东战争中,曾导致数百甚至上千名美军士兵丧生。美军的目标是将机器人部署到战场上最危险的地方,从而避免让那些刚刚完成基础训练的19岁年轻士兵面临生命危险。

当然,所谓“美军即将面临的下一场大战”到底是什么?是指与伊朗军队的战争?还是与俄罗斯军队的战争?还是在西太平洋上与中国军队的战争?这还是非常令人想像的,在4月15号,美国陆军已经借美菲军演的名义,把一套“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置在了菲律宾吕宋岛上,看起来正在积极准备参加与中国的冲突。‍‍‍‍‍‍‍‍‍‍‍‍‍‍‍‍‍‍‍‍‍‍‍‍‍‍‍‍‍‍‍‍‍‍‍

当然,并非所有这些美国陆军的机器人都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

在欧文堡的演习期间,被称为“融合”计划的项目是为在真实的作战环境中检验机器人——它们没有面对真枪实弹。这些机器人没有周边视野,不能向左看或向右看,不能像人类的士兵那样,转一下头就可以做到。而且,陆军过时的网络也不能总是同时保持数百架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甚至不能告诉美军无人机是敌是友。

但是,它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美国陆军的将军认为,几乎每支美国陆军部队——直至最小的巡逻队——很快都将有无人机在空中进行侦察、保护和攻击。过不了多久,美国就将在战斗中部署地面机器人,组成由人员和机器人组成的战斗小组。

美国陆军的首席技术官亚历克斯·米勒说:“不仅仅是机器人取代人。”他说,现在的问题在于,陆军如何能够把机器人放到前线,而“又不用腾出一个专门的步兵或者多个步兵去控制机器人”。

如今,各种作战场景也开始把机器人考虑在内。麦柯迪说,如今,美国陆军在一般的攻击中可能会投入3个排的力量,一个是在现场对付敌人,另一个是进行机动部署,还有一个是作为预备部队。如果再给这群士兵配备机器人,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最大的难题并非单纯的技术瓶颈,而是现有繁复的采办流程极大地影响了新装备的交付速度。按照美军的现行制度,即便相关技术已通过验证,从制定实施方案到实际部署也需耗费大量时间。全新的无人作战编队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正式投入使用,而这期间,新兴技术可能已经更新换代,使得原本先进的装备变得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随着无人作战系统的普及,其伦理风险日益受到外界关注。英国科学家诺埃尔·夏基对军用机器人发展深感忧虑,担忧其未来可能自主决定“扣动扳机”,却缺乏判断能力,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甚至会威胁人类生命。为此,夏基教授建议为战斗机器人设定道德规范,并呼吁各国政府和研究者重新评估研发计划,以规避伦理风险。

2023年,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报告称,当前国际安全环境中有两种结构性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可能加深地缘政治竞争并增大战略风险。在商业人工智能浪潮下,军事人工智能已悄悄投入大规模生产,将对未来战争产生深远影响。在未来几年内,美军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加速推进尖端军事机器人的实战化进程,力求在新一轮的全球军备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